东京电影节在大陆的关注度向来有限,但今年有点特别。先是范某冰入围影后,被预测二封影后,后是白百何临时出局,发文阴阳。
当白百何本人下场正面回应,整件事瞬间演变成一场罗生门。
白百何的声明信息量很大,直指导演张律,总体而言就是十分心寒。因为导演制片人当初求着白百何出演,她同意了付出了很多,结果被人当工具人 。
张律是拍文艺片的导演,票房惨淡但国际上容易获奖。据白百何透露,张律缺钱缺资源,是在她的鼎力帮助下,《春树》才得以顺利开拍。就事论事啊要赚钱给老婆治病可以找王传君借,他卡里还至少有一百万。
然而在东京电影节上,制片人彭女士却让白百何提早回家,张律更是直接玩失踪。
虽然说奖项无关,但是是所有人共同的努力 ,她认为可以共同庆祝 ,而不是像一个工具人一样用完就让人走了,何况她是演了百分之八十戏份的女主角。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第一次了。另一部白百何主演的张律电影《罗目的黄昏》参加釜山电影节时,也是几乎一样的操作。就像全班出门旅游偏偏不带你,还让你先放学回家,可旅游攻略都是你做的。
白百何这段直白的回应在内地娱乐圈实属罕见,被网友盛赞是“内娱活人”。但整件事有很多疑点。
其一,《罗目的黄昏》已被怠慢过,为何还要参加《春树》的东京宣传活动?
其二,如果要捧王传君,也没必要用牺牲女主的方式。得罪了女主,这部片基本上就废了。虽然张律的电影票房本就不高,但加上这样的插曲,口碑也会崩盘,张律以后想再拍电影恐怕更难。
其三,即便王传君拿影帝,白百何拿不到影后,也没必要让她一个人提前离开,这像是一种有意的羞辱。
其四,白百何说是3号收到召回通知,同时3号就传出王传君是影帝,且王传君4号又从北京飞回东京。为什么白百何可以提前走,而他飞走了又特意飞回来?
其五,范某冰和团队都是5号早上才走的,如果3号被通知了没奖,为什么需要5号才走?粉丝团下场指控文晏从中作梗,是否验证了原本《地母》肯定有所收获,最终却颗粒无收?这不是黑幕是什么?
颁奖结果出来后,评委也得圆黑操作。文晏在专访中说不认识《春树》主创,但她跟张律都是2023年上影节评委,同时她为导协给王传君争取到了影帝。她说自己不认识沪圈且没有任何投资,却被扒出她的电影以及部分制片就有上海投资,且关联人员能关联到张律。
这事掰扯不清楚么?或许真相就藏在资本那本再现实不过的账本里。当范冰冰、白百何与王传君、蒋奇明这四个名字放在天平上称量时,资本毫不犹豫地倾向了王传君。这不是艺术抉择,而是一道冷酷的价值计算题。
范某冰虽在国际红毯上刷足了存在感,但在国内市场,她几乎已成“负资产”,商业风险远大于回报。资本觉得,把影后给她,无异于一次无效投资,溅不起任何商业水花。
某网友的爆料,更是验证了本文上述的观点。
而白百何呢?她演技在线,也有票房号召力的过往,但终究尚未完全走出个人舆论的低谷,其商业价值的“稳定性”依然存疑。
年轻的蒋奇明恐怕还没完成量变到质变的原始积累。
反观王传君,他正处于一个男演员的黄金上升期,从《我不是药神》到《孤注一掷》,口碑与市场认可度双双在线,正稳步从“黄金配角”迈向“票房男主”。
资本在他身上,看到了未来数年稳定产出的可能性,此时用一座影帝奖杯为他“加冕”,是一笔预期回报率极高的买卖。
更精妙的是,这套操作并非只成全了王传君。导演张律不是也“意外”收获了最佳导演奖么?这恐怕不是巧合,而是一石二鸟的安排。给导演实实在在的荣誉,等于为他的艺术价值做了官方背书。
有了这座奖杯在手,张律的下部戏找投资、拉资源会顺利很多。资本等于明白地告诉张律:“即使这次我们为了捧王传君而得罪了白百何,但你的前途,我们保了。”如此一来,张律还有什么理由为了一个演员去得罪能决定他艺术生命的资本方呢?
于是,在这套精密的算计下,范某冰和白百何便成了必然的牺牲品。总不可能让中国人在 的电影节上包揽最重要的三个大奖吧?那会太假了!
一个因过去而被抛弃,一个因当下价值不够“完美”而被利用后舍弃。整场闹剧,无关艺术,只是一场赤裸裸的资本价值排序。
最终,有人捧着奖杯踏上青云路,有人则要被扣上小气争奖的帽子,吞下了那份如苍蝇般令人作呕的现实。
白百何跟吃了苍蝇一样,发疯是对的。
也要对张律导演插一句。
拍电影,说到底需要钱。 尤其文艺片,几乎与“不赚钱”划等号,融资自然困难。于是近年形成一种风气——找有市场号召力的商业演员来为文艺片“站台”。汤唯之于《地球》,胡歌之于《南方车站》,白百何之于《春树》,莫不如此。未必每部都靠演员融足资金,但没有他们,或许一分难求。
遗憾的是,国内尚无单凭导演之名就能吸引投资的艺术片导演。若导演与作品真有足够魅力,演员自会为创作本身而来,何须导演以“为妻治病”等由头游说?艺术自古依赖资助,本非纯粹商业模式。
若艺术家自身财富自由,创作方能真正无拘——既无需“骗取”资本信任,也不必“忽悠”知名演员。这样观众或许就能理解白百何现在的愤怒,以及几个月前威尼斯电影节上,张颂文为什么要甩脸子了。
可惜多数项目早已背离纯粹。当一部电影的初衷复杂了,最终的面目也难免不堪。愿导演与演员之间,是相互成就,而非彼此算计。毕竟,不是每个导演都能像洪尚秀那样独立自在,身边还有个金敏喜。
更细思极恐的是,为了捧王传君,内娱那一套资本暗箱操作的搞法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在异国上演。胆子大到演都不演了。
这场闹剧尚未落幕,但它已经撕开了内娱的一块遮羞布。当艺术成为资本的傀儡,当电影节沦为利益交换的舞台,失去的不仅是公平,更是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尊严。白百何的“疯”,或许正是对这个系统最正常的反应。
在东京的夜色中,中国电影人上演的这出戏,比任何参赛电影都更具戏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