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聂隐娘》,是一部被严重低估了的经典佳作。
2015年上映,十年过去,现在看上去依旧丝毫不过时。而且,还应验了片中的观点。
侯孝贤,不愧是大师。大师中的大师。
作为电影大师,侯孝贤拍电影,从来不是只为了讲一个好看的故事那样简单。对于他来说,电影只是一个载体,用以承载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用来表达他对历史与时代的感喟,对过去的人或者现在的人生活的思考,并展现时代的转圜对人们的作用。
所以,看他的影片,就像在看一本厚厚的书,看完之后,最感慨的甚至不是影片里的人与事,而是故事背后的哲思,以及侯导的洞见。
所以,侯导的电影,是真正的电影。可能看起来不是那么轻松,但是绝对可以带来深思,绝对不会浪费你看电影的时间。
当然,单纯从欣赏的角度上,你也可以说他的电影是真不好看。对有些朋友来说,看他的片,就像在课堂上课,度日如年。但是,真看完了,也真的像上课一样,学到很多很深的知识与道理。
对于《刺客聂隐娘》,也是如此。单纯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它似乎不那么好看,显得格外沉闷。而且,欣赏这部电影,还有一些门槛,需要对影片中的历史有相当的了解。要不然,真的是看完也一头雾水,不明其所以。
其实,通过《刺客聂隐娘》,侯孝贤讲述了他对于台湾现状的观察与思考,对于台湾究竟该“独立”,还是应该“统一”,做了一番梳理。令人欣慰的是,侯大师是支持“统一”的,而且对于“台独派”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拒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刺客聂隐娘》,一起深入侯孝贤的影像世界,去看看他是如何通过一部武侠片,如何通过一段唐末的历史,来折射当下台湾的生存现状的。
我写影评,很不喜欢去重复故事情节,因为他实在是太low了。但是,对于《刺客聂隐娘》,还真的从故事情节说起。
毕竟,他太喜欢使用长镜头,影片里一些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使用了长镜头,缺乏特写,第一遍去看甚至都无法分辨得清究竟谁是谁。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都不给一下正脸。像阮经天饰演的夏靖,在影片中不算太重要的角色,但既然请了他,还是给几个正脸,甚至特写才对,可是侯导并没有。还有片中的蒋士则,在历史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片中也是一镜扫过,甚至连胖瘦都看不清楚。
这样的拍摄手法,的确造成了相当大的观影障碍,必须要好好理一下才行。
另外,对于《刺客聂隐娘》的镜头及构图之类,这里就不提了,毕竟怎么夸都不为过,已经有太多人去解构了,用不着这里累赘。
首先,回归原本,看看唐传奇《聂隐娘》究竟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唐朝,从学术思想上来看,是一个诡异的朝代,因为大唐享国289年,居然没有一名像样的思想家。真的,一个都没有。
汉代有陆贾、贾谊、董仲舒、桓谭、王充、王符,有《淮南子》的作者们,有与大汉帝国思想相称的思想遗产,有结构性的写作。宋代有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张栻、朱熹、邵雍、陆象山,有成体系的“理学”;明代有陈献章、王阳明、李贽、王畿,有体系性的“心学”;直到明末清初还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但是唐朝没有,似乎是大唐的文人只喜欢抒情,而不喜欢动脑子。也不是完全没有,也有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翱这样愿意动脑子的人,但他们都是灵感式写作,雪泥鸿爪一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系统化,没有结构性体系性的著作,谈不上真正的思想家,还是偏于文学家。
换句话说,唐朝缺少了一点理性,是一个感性的王朝,有灿若星辰的诗歌,有文辞华艳的唐传奇,也有汇聚中外的舞蹈及音乐,还有流传百世的书法。就是少了一点思想。
唐传奇,是与唐诗并列的两大唐文化高峰,光耀千古。《聂隐娘》是其中颇为知名的一篇。
《聂隐娘》是讲聂隐娘是魏博大将聂锋的女儿,10岁时被一化缘乞食的尼姑相中,问聂锋我可以带走这个女孩当她的师傅吗?聂锋当然不愿意,还痛骂了她一顿。结果,尼姑也是个犟种,说我既然相中了,任你把她锁在铁柜子里,我还是照样可以偷去的。
到了晚上,聂隐娘果然不见了。聂锋吓坏了,四处去找,结果莫知所踪。
五年后,尼姑再次现身,还把聂隐娘带了回来,跟聂锋说这孩子我已经调教好了,你领去就行了。聂锋惊喜之余,问聂隐娘这消失的五年间,都学了啥?聂隐娘说一开始就是读经念咒练练剑,还跟着两个师姐学习攀爬峭壁。一年后,刺杀山中猿猴,百无一失,然后刺杀虎豹,砍其首而归。三年后,就学会了飞行,刺杀鹰隼,也无不中。而且,长剑还变成了短刀,刺杀飞禽走兽,他们压根就看不见有刀挥过来。等到第四年,师傅叫我带着一把羊角刀,深入街市,选择刺杀目标,即便白天下手,也无知无觉,压根没人会留意到。
到了第五年,师傅让聂隐娘去刺杀一名大官僚,说他无故伤人,害了很多人性命,实属该死,你晚上去他家中,取其首级回来。结果,等到天亮时,聂隐娘才回来。尼姑问为啥这么晚?聂隐娘说先是看他与一个小孩一起玩耍,甚是可爱,没忍心下手,因此晚了。尼姑责备她说,以后再遇到这样情况,你要先解决其所爱,然后再下手。然后,尼姑觉得她已经学成了,就放回家中。
聂锋听了后,也不敢责骂她。又总见她总是夜里消失,天亮前返回,知道她干的是刺客的行径,也就不再太怜爱她。
后来,聂隐娘遇到一个磨镜少年,非要嫁给他。聂锋看她主意已定,也不敢不从。不过,这磨镜少年除了会制作镜子,也没啥本事,全靠聂锋接济。既然结婚了,聂隐娘就与磨镜少年搬离了聂家,外室而居。
过了几年,聂锋去世。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将聂隐娘招入殿内,担任左右吏。
过了几年,田季安与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关系不和,田季安便让聂隐娘去刺杀刘昌裔。
结果,聂隐娘的行迹被刘昌裔识破,隐娘也被刘的胸襟所折服,就此反水,转投刘昌裔,开始为他效劳,良禽择木而栖。田季安那边,一看聂隐娘行刺失败。于是,先后又派精精儿、空空儿前来行刺,都被聂隐娘一一挫败,杀了精精儿,赶走空空儿。
后来,刘昌裔被皇室征调,前往都城,聂隐娘不愿意跟着去,就选择了归隐。
这个《聂隐娘》的故事,从字面上来说,没有什么微言大义,缺乏思想。主要体现的就是一个侠女的成长轨迹,不仅身手敏捷,精于奇技,杀人于无形,还能够自主自己的婚姻,能够明辨是非追随明主,成为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侠女。同时,这篇小说也体现出了唐末地方割据的现状,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相互攻讦,相互杀伐,一片混乱。但是,小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核心在于写人,所以谈不上什么思想性,没有什么深度。
侯孝贤侯大师改编《聂隐娘》为《刺客聂隐娘》,作为一名颇具思想深度的电影大师,他想要干什么?
侯孝贤,就只是为了再现一段唐传奇于荧幕之上吗?
且看《刺客聂隐娘》一片的故事是怎么样的吧。
原小说只有1500字,要想改编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必然要改编很多。要填充很多内容,将故事丰满起来,而侯孝贤做的,不仅仅是填充,更将故事情节都变了。
《刺客聂隐娘》中,原著中最为核心的刺杀陈许节度使刘昌裔的情节消失了。也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偷梁换柱,转换成了刺杀魏博节度使田季安。
为什么要这么做?
侯大师究竟要干什么?
这个故事是怎么改编的?
且来看一下《刺客聂隐娘》的故事。影片开篇黑白影像的部分,是遵循原著《聂隐娘》拜师学艺的部分,讲聂隐娘兔起鹘落,杀人于无形的情节。而且,也有刺杀大官僚时,因为该僚与孩童玩耍嬉戏,因而放弃了刺杀的情节。原著里是继续完成了刺杀,只是耽误了时间。不过,影片里保留了尼姑警告聂隐娘执行任务要先断其爱然后再杀之的情节。也是影片展现聂隐娘宽厚性格的主要呈现。
原著中,聂隐娘的尼姑师傅就是一个神秘的老尼,没有太多展现她的背景。《刺客聂隐娘》中,她成了唐宫里的嘉信公主,与嘉诚公主是孪生姐妹,都是唐朝第八位皇帝唐代宗李豫的女儿。
历史上的“安史之乱”,自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晚期爆发,直到他的孙子代宗李豫才彻底平复。嘉信公主与嘉诚公主生下来时,还是玄宗在位时期,然后“安史之乱”爆发,她们尚且年幼,玄宗也没法将她们带走,就被送到了寺庙,一为避乱,二为培养。
后来,代宗去世,唐德宗李适即位,为了安抚魏博节度使田绪,将自己的妹妹嘉诚公主嫁给了他。甚至,在嘉诚公主出嫁时,德宗李适亲自到望春亭为她饯行。在古时,什么人乘坐什么样的车,是固定的,也是身份的象征。原本,嘉诚公主乘坐的是“厌翟”,这也符合她的身份定位。可是,送行的李适觉得她乘的车不好,就下令改为“金根车”。而“金根车”是帝王的专用车驾。嘉诚公主,也成为因“金根车”留名的大唐公主。也因此,从嘉诚公主开始,有了公主乘“金根车”出嫁的传统。
嘉诚公主嫁给田绪之后,并没有生养,就把田绪身边一个地位低下的侍妾生的儿子田季安抱过来养。田绪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田季和、田季直、田季安,因为田季安年幼就被嘉诚公主抚养,所以他得到的宠爱超过了他的哥哥们。最后,也在嘉诚公主的操持下,由年仅15岁的田季安继承了父亲节度使的位置,成为了魏博第四代节度使。
原本,由于嘉诚公主严格的管教,田季安还能够粗修礼法,使得大体。但是,在嘉诚公主去世后,没了管教,田季安就蠢蠢欲动,不想再接受大唐中央朝廷的管束,想要更多的独立性,但是又不敢完全决裂,就游走在悬崖边上,处于观望的姿态。
以上,都是《刺客聂隐娘》的背景,基本上与历史事实严丝合缝,都是真的,除了嘉信公主。这是侯孝贤修改的人物,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侯大师将聂隐娘的尼姑师傅改成了虚构的嘉信公主,而且身负重任。
原本,唐德宗李适将妹妹嘉诚公主嫁给田绪,是因为他领兵击败了纠集了回纥兵的叛将朱滔,有功于朝廷,作为嘉奖,将公主下嫁给了他。
按照侯孝贤的设定,其实嘉诚公主是带着使命来的,就是为了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力,防止魏博背离朝廷,而且也不会攻击朝廷。嘉诚公主在明,主持大局,悉心培养田季安。而嘉信公主则在暗,不断刺杀与朝廷有异心的官僚。
影片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是唐宪宗李纯在位的时候。根据电影里的描述,德宗李适与嘉诚公主关系很好。后来,德宗去世,他的儿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但是,唐顺宗在位只有一年,就被宦官逼迫,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宗。因为李诵太急于改革,上台就想压制宦官集团的力量,结果由于他的身体不太好,被宦官集团借机逼迫退位。
唐德宗李适与唐顺宗李诵的相继退位,让远在魏博的嘉诚公主失去了后台,因此她心神憔悴,悲伤过度,吐血而亡。没有了嘉诚公主的管束与压制,身为节度使的田季安有心谋独,背离中央。于是,身为尼姑的嘉信公主就有心剪除田季安,所以她要聂隐娘返家,目的就是为了刺杀田季安,剪除祸乱。
这是影片中聂隐娘回到魏博的缘由,与原著小说里已经完全不同。
影片里,聂隐娘去刺杀田季安,第一次时发现田季安正与他的孩子一起在玩耍,在踢蹴鞠,于心不忍,就退了回去。这也是原著里不忍杀享受天伦之乐的大僚情节的再现,进一步深化了聂隐娘的性格。说明她不是一名没有感情的冷血杀手,而是有情有义,充满了感情。
故事到了这里,侯孝贤根据历史事实进行了进一步挖掘。
历史上,在田季安作为魏博节度使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
当时,魏博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卢龙节度使,是著名的“河朔三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基本上瓜分了原本安禄山、史思明的地盘。这三镇的节度使,也都是原来安禄山与史思明的部属,因为反叛安禄山、史思明,投靠朝廷,因此在平息了“安史之乱”后,就让他们成了三镇的节度使。
魏博镇,就是魏州与博州各取一字,魏州是现在河北最南部的大名,博州是现在山东聊城的东昌府区,是位置相当重要的军事与经济重镇。
田季安在位时,隔壁的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病死,其部属拥立其子王承宗为“留后”,也就是候任节度使,但最终能不能成为节度使,需要中央朝廷的正式认可与批准。结果,唐宪宗李纯想等等看,先观望一下,看成德内部是否会发生变故,于是一连几个月没有赐予节钺,不认可他是正式的节度使。
没有中央的认可,就名不正言不顺,无法成为正式上位。于是,王承宗心里害怕,就向朝廷献出德州(山东陵县)、棣州(山东惠民)二州,以表示他的诚意与忠心。
朝廷认可了他的诚心,终于批准了他成为成德节度使。同时,将送献的德州与棣州成立一个新镇,由原德州刺史薛昌朝担任节度使,是为保信军节度使。但是,王承宗上位之后,又后悔了,于是囚禁了薛昌朝,想要继续将德州与棣州保留在魏博的地盘。
朝廷肯定不干,这可是赤裸裸的违抗朝廷,于是派遣由宪宗最崇信的宦官吐突承璀率领神策军进行讨伐王承宗。
朝廷讨伐王承宗,与魏博及田季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了。因为王承宗囚禁薛昌期,正是听了田季安的建议,是田季安在挑拨王承宗。可以说,是田季安有心谋反,却没有胆量,于是撺掇隔壁的王承宗,用他来测试朝廷的管理弹性。
现在,吐突承璀率领最精锐的神策军大军压境,直逼成德。魏博该怎么办?
外有中央军大来势汹汹,内有聂隐娘的行刺,此时的田季安腹背受敌,他该怎么办?
在议事厅里,田季安想听取一下部属们的意见,看他们怎么说。
结果,牙兵指挥使田兴,建议魏博的态度是去迎接王师,共同对付王承宗。
这个建议,按说很有见地。毕竟,一旦朝廷灭了王承宗,紧接着可能就是田季安了。可是,王承宗拘禁薛昌期原本就是田季安的建议,他当然不想接受田兴的建议。在他看来,田兴与他不是一个立场,这是对他的不忠。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于是,田季安越想越气,愤而将田兴卸去牙兵指挥使一职,进而将他贬去下属州县临清,担任县尉。
同时,派遣前任指挥使聂锋陪伴护送田兴前往临清,好保护他的安全。聂锋也是田兴的姐夫,他娶了田兴的姐姐为妻。
此时,田季安知道,自己的妻子田元氏也不是省油的灯。在田元氏心目中,凡是反对田季安者,一律该死。曾经,田季安有个下属叫丘绛,一度与同僚侯臧争权,惹怒了田季安,将他贬为下面的县尉。不久,在召还时,却又在迎接的路上将其在路边活埋了。历史上确有其事,活埋丘绛是田季安干的,片中将其改为是田元氏干的。
田季安只是贬谪了田兴,并没有想杀他,所以要聂锋进行护送,确保他的安全。他是怕田元氏也将田兴活埋。
实际上,田元氏也确实这么干了。
田元氏,是唐末将领元谊的女儿。这元谊原本是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手下大将。李抱真病逝后,元谊计划立李抱真的儿子李缄世袭,成为新任节度使。但是,兵马指挥使王虔休反对。后来,朝廷另立王虔休为昭义节度使。
昭义节度使,属下领有相州(今河南安阳)、卫州(今河南卫辉)、贝州(今河北清河)、邢州(今河北邢台)、洺州(今河北永年)、磁州(今河北磁县),与“河朔三镇”相邻。元谊不仅拒绝接受王虔休担任节度使,还要求以邢州、洺州、磁州另作一军,搞分裂。就像上面成德分裂出德州与棣州一样。
王虔休当然不干,就像王承宗不愿意分出两州一样,谁愿意自己的地盘被割走一大块呢。于是,王虔休就率兵攻打元谊。元谊敌不过,就率领5000部属,五万百姓投奔了隔壁的魏博,归顺了田季安。
为表示诚意,元谊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田季安,以示和亲。田元氏也为田季安生下了儿子田怀谏等子女。
田元氏登堂入室,嫁给了节度使,是有政治野心的。就像嘉诚公主嫁给田绪一样,也是有政治目的的。嘉诚公主是为了王朝的大一统。田元氏则是为了父亲元谊,想让元家上位,取代田家。
片中,田季安除了田元氏,还宠幸了一位胡姬。这位胡姬还怀上了身孕,田元氏大为愤怒,要做法弄死胡姬。
这田元氏,就是原著里的精精儿。她与胡僧空空儿相互勾结,意图害死胡姬做法的就是空空儿。
影片中的空空儿,是一名长脸蓝眼睛的胡僧,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而大唐时的元姓,很多都是曾经的拓跋氏改姓过来的,属于北方的蛮族,是野蛮人。所以,这精精儿与空空儿,都是少数民族,是曾经的拓跋余孽,对图谋中原心怀执念。
当然,侯孝贤身为大师,他只把情节呈现出来,并不作过多的解释,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相关知识,他默认观众已经很熟识了。实际上,大部分观众恰恰不知道这些知识,于是就自然形成了观影门槛,不了解相关历史的观众看的一头雾水,了解历史的观众会觉得兴味盎然,相当有意思。
片中的聂隐娘与田季安之间,也存在情分。
聂隐娘身为聂锋之女,也是魏博指挥使之女。所谓指挥使,是本镇之内除节度使、节度副使之外的第三号人物,权力相当大。节度使之内的兵马一般叫牙军,牙军指挥使,实际上掌握了镇内的军权,自然不是一般人。
按照片中的设定,聂隐娘幼时名叫窈七,也叫阿窈,所谓“隐娘”是被尼姑带走后才被后起的名字。
而且,聂隐娘与田季安属于青梅竹马。曾经,嘉诚公主拿出一对玉佩,分别交给田季安与聂隐娘,以作定情之物,希望他们长大后可以结为夫妻。
没想到,后来元谊来投,出于政治目的,田家与元家结为亲家,田季安迎娶了田元氏。阿窈就成了政治和亲的牺牲品。阿窈一度心愤不平,跑到元家去闹,结果被元家一顿痛打。嘉诚公主心下不忍,于是请自己的同胞姐姐嘉信公主带走了阿窈,进行寺院培养,并为她起了新的名字。
当聂隐娘初次回来,带着任务去刺杀魏博节度使时,她还不知道刺杀对象就是田季安。当她首次面对田季安,再加上看到田季安正与儿子田怀谏等在踢蹴鞠嬉戏,心下不忍,而且有感情在发生作用,就自行退了回去。
第二次,聂隐娘再次潜入田府,正好遇到正在府中玩耍的田怀谏等人,还引发田府护院夏靖等人的追杀。他们当然不是聂隐娘的对手,而聂隐娘此时前来,只是为了送还玉佩,告知自己与田季安之间的关系彻底决绝。等她再来时,就是田季安的死期之时。
不过,聂隐娘两次前来田府,引发田元氏(精精儿)的大怖,她不得不亲自穿上刺客行装,在院内逡巡视探,计划正面对付欲有行刺意图的聂隐娘。
但是,聂隐娘尚未第三次前往田府,就遇到聂锋要护送田兴前往临清的事。为了父亲的安全,聂隐娘也追踪过去。
果然,田元氏与她的心腹奴才蒋士则已经密谋要在途中杀死田兴。既然聂锋要护送,那么就要将聂锋一举杀死。就此同时除去前后两任魏博牙军指挥使,岂不快哉。
聂锋与田兴在奔赴临清的途中,果然被田元氏与蒋奴蒋士则派来的高手追上。眼看聂锋被绑在树上,田兴被捆绑之后,扔入坑中,就要被活埋。
此时,聂隐娘尚未赶到,危急十分。
结果,出现了一位侠士,出手与魏博武士相搏,意欲救下聂锋与田兴。
这位侠士,就是磨镜少年。按照侯孝贤的设定,他是一名 人,也是 遣唐使属下的留学生,前来大唐学习先进知识。身为义士,路见不平拔刀相救。
磨镜少年一人难敌四手,正处险境时,聂隐娘及时赶到,救下了磨镜少年,也救下了聂锋与田兴,救下了自己的父亲与舅舅。
田元氏(精精儿)眼见魏博的绝顶高手都无法完成杀死田兴、聂锋的任务,不得不亲自出马。于是,在山林中,精精儿与聂隐娘相遇,两人发生了一场大战。
最终,聂隐娘劈开了精精儿的面具,识破了田元氏的真面目。精精儿见大局已破,只得转身离开。聂隐娘并未追杀于她,任其放回,同时她也身受重伤。
对了,现实中从魏州(大名)到临清,其实是一马平川,全是华北平原的平地,而片中则是又有山又有树林,风景绝美,这个就不用追究了,毕竟电影的镜头要好看嘛。
第三次,聂隐娘前来田府,正好遇见空空儿做法要害胡姬,便顺手将胡姬救下。
赶来的田季安以为是聂隐娘要害胡姬,便以命相搏,要与聂隐娘拼命。隐娘拦下了他的招式,只是告诉他胡姬已经怀有身孕,就此点明了田元氏的身份以及她的阴谋。然后,聂隐娘就此离去。
得知为害田府及魏博的是田元氏集团后,田季安一边派夏靖去射杀了空空儿,一边赶去直面精精儿,想要亲自结果了她。可是,精精儿却将儿子田怀谏挡在了身前。田季安念子心切,无法挥刀除害,不得不颓唐而下,草草了之。
最终,聂隐娘没有完成师傅交代的刺杀魏博节度使的任务,而是与磨镜少年联袂归隐,远遁高丽。
影片,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看似都不完整。甚至跟张艺谋的《英雄》有些类似,都是独步天下的刺客要行刺大人物,结果最终却放弃了行刺,甚至理由都挺莫名其妙,让观众非常不服,非常不过瘾。
《英雄》里放弃刺杀秦王,是因为刺客看出了秦王才是一代雄才,由他才能平乱四方,给天下一个平安。而《刺客聂隐娘》里放弃刺杀田季安,也是聂隐娘看出只有田季安还在,才能镇住魏博的局势,只杀一个田季安,只能导致隐匿在背后的元家势力为祸地方,导致更乱的局面实现。
影片里没有讲的是,历史上的田季安沉湎酒色,身患风病,年仅32岁就病逝了。而在他死后,正是田元氏勾结蒋奴蒋士则,将魏博权力掌握在了手中,意图让田怀谏接位,成为新一任魏博节度使。而且,那时候田怀谏只有11岁,压根没有能力掌权,于是权力被蒋士则所掌握。魏博诸将不服,发动叛乱,诛杀蒋士则,然后拥立指挥使田兴,成为“留后”。
中央承认了田兴,并正式封他为魏博节度使,并改名田弘正。此事也成为唐宪宗李纯平定河北藩镇的重要转折点,田怀谏全家随后被送往长安,标志着田氏家族对魏博镇统治的终结。田弘正统治魏博时期,正式效忠于朝廷,先后征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立下了不小的功绩,成为一代名将。
按照侯孝贤的设定,聂隐娘没有杀死田季安,当然是正确的行为。她救下了田兴,也是最正确的行为,要不然就没有后来的名将田弘正了。
可是,
可是,
这就完了吗?
侯孝贤大费周章,为大家讲了一段并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唐史,将一个空泛的唐传奇变得丰满起来,然后就完了吗?
侯孝贤侯大师就这么喜欢玩故纸堆吗?
答案当然不是这么简单。
侯孝贤是谁啊,他可是整个华语圈内数一数二的电影大师,他的电影怎么可能只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没有深意呢?
真那样,他就不是侯孝贤了。毕竟,他是一名思想家。
纵观侯孝贤的诸多影片,哪一部不是在表面的镜头之下,大有深意。
以后有空了,再综合着讲一下侯孝贤大师影像背后的哲思吧。这里,只来钩沉下《刺客聂隐娘》的奥义。毕竟,字数也不少了。
一言以概之,《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对于台湾分裂状态的思考与感慨,里面深隐了他对统一的认同与遗憾。
《刺客聂隐娘》里,魏博镇其实就是在映射台湾。
台湾,身处祖国东南要冲,直面太平洋,背依辽阔大陆,扼守第一岛链的咽喉之处,位置至关重要。
魏博,身处大唐东北要境,北面是燕赵大地,辐射蒙古草原,南依辽阔的华北平原,是扼守南北的要境,此地对中央的态度,是大唐统治完整与否的关键之地。
嘉诚公主是坚定的统一派,可是已经故去。支持朝廷统一的年轻一代只有田兴等少数将领,却被首鼠两端的田季安边缘化。
以田季安为首的魏博统治者,是支持王承宗对抗中央,实现分裂的主流派,但是限于自身实力,尚不敢公开撕开情面,公然搞对抗。
更有异族势力元氏家族在背后拱火,并悄悄伸出黑手,疯狂地刺杀异己,力图靠后一代的上位,来完成偷梁换柱,实现元家势力的统治,成为一代诸侯,独霸地方。
聂隐娘怀着统一派嘉信公主的命令,前往刺杀田季安,最后却放弃了任务,就是希望首鼠两端的田季安能够看清形势,维持住暂时的局面。至于后面的历史属于田怀谏,还是属于田弘正,就留给历史吧。
相对应的是,在侯孝贤的心目中,他认可大唐中央,认可统一,因此对于嘉诚公主的去世,心怀感伤。只是,他不认可嘉信公主的手段,不认为行刺就能完成统一。真正的统一,需要时间。
《刺客聂隐娘》立项于2012年,拍摄了三年,最终上映于2015年。刚好,当时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马英九于2008年5月获任,并于2012年1月获得连任。影片中的田季安,实际上暗指的就是马英九。
现实中的马英九,同样是首鼠两端,既要又要,看似要与大陆搞合作,讲和平,但实际上小动作一点没少,让正直正义人士,愤懑不平,又气又急。
所以,历史上的聂隐娘刺杀刘昌裔,被侯导改成刺杀田季安,原型故事从魏博跨越到了陈许,也被侯导改成发生在魏博内部,诀窍就在于此。陈许镇节度使,也称忠武节度使,是现在河南省中部的藩镇建制,地处大唐核心区域,陈州即周口,许州就是现在的许昌。按说,陈许节度使与魏博节度使,地域不相连,本不该发生根本上的冲突,田季安去刺杀刘昌裔,于情于理,有些难以理解。因此,侯导将刺杀事件改为魏博境内,反而更合乎情理。
聂隐娘刺杀田季安,实际上就是反映了侯孝贤对应当时台湾的看法,对于马英九当局的看法。
最终,聂隐娘停止刺杀田季安,对他选择观望,让田季安自己做抉择,让时间来考验魏博,最终由于田兴(田弘正)的上位,实现了对中央的归顺,完成了大一统。
当然,历史上田弘正因为功绩显著,后来又被朝廷改任成德节度使。结果,在那里他根基不稳,发生了叛乱,全家及其部属、将吏等三百人一同被杀。大唐最后还是陷入了割据之中,最终灭亡。但这是后事,不是影片要触及的部分。影片只截止到了田弘正,就完结了,也够了。立场上已经很明晰了。
聂隐娘之所以不杀田季安,是让他去整治田元氏,把控局面。
因为,田元氏才是最可怕的背后势力,是嘉诚公主与嘉信公主所没能识破的黑暗力量。
历史上的元谊,是洛阳人,应该是传统汉人。但是影片里的身为精精儿的田元氏,她最大的同僚空空儿是胡僧,是长脸蓝眼睛的异族人士。侯孝贤还专门请来法国人毕安生(Jacques Picoux)来饰演这一角色,其异族身份的暗示,简直不能再明显了。分明是说元谊是拓跋后代,是草原部落鲜卑族后人,是图谋中原正统的危险势力。
田元氏代表的恰恰是台湾的本地势力,是“民进党”所鼓吹的台湾本土派,是“本土意识”的代表,是“台独”的中坚力量,也就是后来的蔡英文、赖清德所代表的势力。
大唐中央与田氏家族,起码还是汉族,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是中原正统,而异族的图谋不轨,最让人不安。现在,台湾在赖清德为首的“绿色恐怖”势力掌控下,不断鼓吹本土意识,鼓吹台湾不是中国人,是南岛民族,是异族,不正是侯导所极力排斥的精精儿与空空儿吗?
所以,《刺客聂隐娘》所展现的政治图景,正是2015前后台湾政治局面的直接呈现。
老一代的统派势力渐渐老去,逐渐去世,让人心生感伤。而失去老一代控制的新上位者,又首鼠两端,左右摇摆,而且心理偏向于“独派”,让人愤恨。但是,更为凶险的势力,正在掌控着成长中的新一代,他们是邪恶的异族力量,是彻底背离传统的黑暗力量。
究竟该怎么办?
2015年的侯导也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只能将影片拍摄的很伤感,拍得无可奈何。
他将答案给在了电影之外,那就是希望代表正统的田兴(田弘正)能够上位,然后归顺中央,实现大唐的统一,实现王朝的中兴。现实中,在唐宪宗李纯当政时,唐朝的确一度出现了“元和中兴”,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晚唐出现了少有的强盛时刻。后来随着宪宗李纯被宦官毒死,田弘正被叛军杀死,大唐再次衰落。可以说,田弘正是“元和中兴”的核心将领。
当然了,侯孝贤毕竟是台湾的文人,他认可的统一,是文化上的中国,是观念上的中国,是嘉诚公主所代表的中央政权,也就是中华民国。
而且,身为台湾的旧文人,侯导也受到 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不自觉地将磨镜少年改编为了一名 留学生,并让他成为一名侠士,而且最后成了聂隐娘的归宿。
好在,总体而言,侯导的思想认识没有偏差,他是心向统一的,是排斥并讨厌蔡英文、赖清德这些邪恶的黑暗势力的。
所以的所以,《刺客聂隐娘》是很值得好好去看的,也值得好好去研究,千万别把它仅仅当成一部难看的武侠片,不要那么肤浅好不好?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