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淇跨界成为导演,有点自传体的《女孩》,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还在釜山国际电影节拿到最佳导演奖,但在内地上映后票房惨淡。
比较惨的是这个档期不行,但舒淇导演的这部电影再不上映,可能机会更不多,毕竟在国际电影节上表现不错,凭借这股东风可能会吸引更多人注意,但似乎并非如此。
黄晓明也是遭遇票房的尴尬,他主演的获奖电影《阳光俱乐部》票房不到600万,现在都看不到排片了,他主演的另一部电影《即兴谋杀》上映5天票房4200多万。影视寒冬,但有些电影还是很好卖,其实还是要看作品质量,是不是大家的嗨点,能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
舒淇导演的《女孩》上映4天多,票房不到300万元,可能不够演员的片酬。几乎所有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票房都不是很理想,除非你是李安,他的电影兼顾人文思想和流行元素,所以结合起来容易产生吸引力,当年获得奥斯卡国际电影奖的《卧虎藏龙》在北美卖了2亿多美元,依然是华语电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纪录保持者。但是这部电影在内地票房却不高,不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和《十面埋伏》。
可能李安也不理解,为什么《卧虎藏龙》在内地市场票房很差,因为这部电影和过去很多的武打片没什么区别,可能显得更老土,但这却是北美市场最受欢迎的电影,特别玉娇龙成为大家的最爱,被她倔强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感动。
电影好不好卖,可能真的很难说,也很难预测。舒淇不是著名导演,也不是票房很高的女演员,内地票房很高的女演员是马丽和贾玲,以前还很火的周冬雨也惨遭票房三连败,有点难以翻身。陈可辛导演的《酱园弄》本想聚集众多当红明星搞个票房大卖,想不到第一部最终票房3.7亿多。2000年初,张艺谋玩剩的招数,他导演的《英雄》就是聚合华语影坛最好的演员,票房最终也拿到内地第一,但二十多年过去,已经物是人非,张艺谋凭借《满江红》都做到了40多亿的票房。
张艺谋才是内地电影市场的引领者,他一直在进步,没有退缩,不断创新和突破自我。
舒淇根据自身经历卖苦博眼球,这显然没用,虽然每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几乎都是自传,但这也要分人,不是所有的导演处女作都好卖,陈思诚和徐峥走的是商业路线,不会拿自己经历说事,他们成功了,但也迎来挑战,市场压力加大。
舒淇的导演处女作虽然口碑还不错,但不是决定票房的关键,要想取得票房的胜利,可能当初应该邀请很有分量的票房号召力的演员演出,比如安排马丽和沈腾或者吴京客串,说不定还是很有吸引力。
作为文艺片,舒淇可能也不指望票房有多高,但残酷的现实让她难以相信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票房不到千万,预测甚至才500多万,现在调整为400多万。
内地和湾湾都上映了,又在香港举行首映礼,舒淇老公冯德伦也现身助力,他也穿上与老婆同款的宣传服,北京首映的时候他录制了VCR,也是力挺老婆,现在香港首映礼,冯德伦终于出现了。他们结婚9年,认识快三十年,他们没有走散,依然是最熟悉的爱人。
现在的商业片都不好卖,艺术片就更难了。
9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看过,认为这部电影和《想飞的女孩》相比较,都是重复原生家庭的创伤,女性情谊的疗伤、亲缘关系的和解、个人成长的代价等,对这类表达与拍摄方法均停留在1.0框架内,审美疲劳了。处理主题的思想和影像化的语言有待更新,剪辑和调色简直是灾难。
舒淇导演的《女孩》还在依赖传统的叙事模型,用定型化、程式化的手法裹足不前来表现,这是不够的,没有突破和创新,这只能说明舒淇不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导演,做演员还没彻底搞明白,就开始尝试做导演,这是对投资人的不负责任吧?
用侯孝贤班底努力复刻其创作生涯的经典元素,方法论和影片基调则是惊人的南辕北辙。当整体脉络全然基于对某种人生境遇的全局视觉因果逆推时,内容注定是冗杂与单调并行,而收束迟疑却过度简化的结尾更是例证,“女性出走”这一动作定格与无意间阶级跨越彼此交织且同时成为摆在纸面上的母题,又在略显挣扎的尴尬氛围中被果断舍弃。
舒淇在获奖的时候感谢了侯孝贤导演,原来是用了他的班底,难怪舒淇出手不凡,但票房无奈平庸,甚至很差。
作为导演,张艺谋70多岁仍然在进步和改变模式,但其他很多人都是固步自封,表现手法老套,作为年轻导演,更应该学会去尝试和突破。要拯救电影,靠的是品质,而不是互相模仿。比如类型的题材拍摄三部,观众不可能一直在买单,所以这个问题对于像陈凯歌这样资深的导演来说,也是他的难题。
感觉中国电影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决定生死,靠的还是大家的创新和突破,电影是产品,没有利润,也无法获得投资。更不能持续发展下去。
电影会不会消失,对于韩国人来说,可能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