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产业节(Asian Music Industry Festival,简称AMIF),是美国波士顿举办的 音乐产业节,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活动于2023年11月在美国波士顿成功举办, 并获得马萨诸塞州州长、波士顿市长及市议会议长的三重官方嘉奖。 该产业节内容多元立体,核心活动涵盖高端产业论坛、跨界演出盛典、全球音乐招聘会以及AM/IF双奖项评选等。 论坛议题聚焦AI技术、流媒体策略、K-POP粉丝经济、Web3与音乐版权等前沿领域。 此外,活动还特别注重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例如引入MIT麻省理工学院沉浸实验室与中国传统非遗乐舞的跨界创意项目。 2025年,第二届 音乐产业节定于11月15日至16日再度于波士顿举办,并发布全新品牌理念“I AM IFs|吾中生妙有”,持续为 音乐与世界创意产业的深度对话搭建桥梁。
音乐产业节(Asian Music Industry Festival,简称AMIF)是一项旨在推动 音乐与全球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国际性产业盛会。该音乐产业节以“音乐为媒介,构筑跨产业交流桥梁”为核心理念,自2023年首届在美国波士顿成功举办后,便获得了马萨诸塞州州长、波士顿市长及市议会议长的三重官方嘉奖,奠定了其跨界融合与国际影响力的基础。 2025年,第二届AMIF全面升级,定于11月15日至16日重返波士顿。本届活动以“I AM IFs|吾中生妙有”为品牌理念,内容涵盖前沿论坛、产业招聘、跨界演出、奖项评选及科技艺术体验等多元板块,致力于打造面向“下一代创作者”的国际级文化平台,持续促进 音乐与全球市场的深度对话。
合作单位
全球文化艺术中心(GCAC), 不仅是AMIF的支持者,更是其共同推动者,致力于将AMIF打造成为连接 与全球音乐产业的桥梁。 GCAC利用其国际资源,帮助AMIF在论坛、展示和合作洽谈等环节吸引了众多全球唱片公司高层、知名制作人、艺术家和投资人的参与。
Logo“AMIF”
音乐产业节的官方Logo由其英文名称“AMIF” 的字母构成。这不仅是其品牌名称“Asian Music Industry Festival”的缩写, 也融入了其品牌理念。2025年第二届活动的品牌理念为 “I AM IFs|吾中生妙有” 。 其中“AM”代表已知的身份与回响,“IFs”则象征着未来的无限可能与未名的声音。 因此,Logo中的“AMIF”不仅是名称,也承载了“从已知自我,创造未知未来”的哲学思考。 这一理念也延伸到了其奖项设置中,设立了“AM”和“IF”两大类奖项,分别致敬已成影响力的音乐人和聚焦具有潜力的新生代力量, 这与Logo的核心理念形成了巧妙呼应。
活动内容:
音乐产业节(Asian Music Industry Festival,简称AMIF)自2023年在美国波士顿成功举办首届以来,便以独特的跨界融合模式赢得全球媒体与音乐行业的广泛关注。
一、立体化核心板块
音乐产业节这一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音乐节的单一表演形式,为全球音乐产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交流平台。2025年,AMIF品牌理念升级为 “I AM IFs|吾中生妙有” ,进一步强调了个体创造力的多样可能性与未来潜能。
二、 音乐产业盛典演出
以“ 多元化音乐”为主题灵感,开展的一场“融合”音乐盛会,于2023年11月19日晚上7:30在波士顿Citizens House of Blues举行。演出阵容包括特邀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单依纯,以及学生代表歌手Alex高紫旗,伯克利各大 音乐人社群 - 社团国乐团(CTM)、马来西亚协会(Budaya)、印度尼西亚合奏团(BIC)和南亚协会(SASA),以及朗伊音乐学院代表。
三、影视之声
以电影配乐产业为主题,参与人员有资深影视投资人兼制片人张育铭,《流浪地球1》副导演和《流浪地球 2》法国组制片人兼导演柯珂,世界知名品牌及艺人MV制作人苏蕾,格莱美和艾美奖得主、影视配乐师Claudio Ragazzi,以及国际知名影视配乐家Tim Huling。一同探索配乐产业发展趋势,讨论导演与音乐家合作的多维碰撞,并提供了“影视之声”跨领域合作产业机会。
四、五大音乐主题活动
主要包括数字艺术、流行音乐、音乐教育、跨学科艺术和 民乐。
1、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座谈会“探索虚拟世界:AR和VR如何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仲晓萌和Boba Lee主创,邀请到著名戏剧艺术家、导演、教授Jay Scheib,VR、AR、游戏和大数据技术专家Talis Reks,VR/AR MIT俱乐部联合主席与软件部主席Mehek Gosalia,MYStudio主理人于博柔和闵嘉剑参与讨论。
2、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讲座“聆听 的声音”由王冠璎和陈冰轮主创,由曾领导多位格莱美奖和朱诺奖得主市主创场营销活动的Christopher Wares和索尼音乐制作总监张卫宁进行演讲。
3、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圆桌会议"古典根基,现代新枝: 音乐教育的重塑”由Boba Lee主创,邀请到电子音乐制作与设计专业助教Jimmy Lim,二胡演奏家、波士顿太极学院院长Lin Zhantao,波士顿大学音乐系助教Dr. Kính T. Vũ,和知名塔布拉鼓演奏家Amit Kavthekar,共同探讨东西方音乐教学法的和谐交融。
4、 民乐
民乐“古今之桥:音乐的跨时代对话”由万佳欣和Anu Mendsaikhan,并邀请到新国潮电音艺术家、中国Dark Trap领域代表人物Anti-General,和马头琴演奏家、作曲家Ulziibayar Shatar进行座谈会及开展大师课。
5、跨学科艺术
跨学科主题活动特邀鲁品汐主创,分为了三个主题板块,分别是“无边舞台:音乐和声音与表演艺术的跨界”讲座,“环境,交互与电声:电子原声音乐的跨学科应用”讲座,以及“音乐和爱:跨界作曲在培养社群和文化交流中的角色”论坛。此次活动汇聚了先锋作曲家、Envelop联合创始人及总监Christopher Willits,跨学科表演艺术先锋Anne Goldberg Baldwin,纽约艺术家社群 “Chaospace问序”联合创始人Shinya Lin和陈纾禾Yuer,波士顿音乐学院舞蹈系助教Brian McGinnis,艺术家、天体物理学家Ranger Liu。
五、线下 音乐产业招聘会
有索尼音乐、迷笛音乐、百沐娱乐、华韵文化科技、佳音王科技、索尼音乐、迷笛音乐、海贝音乐、北京国音联盟等十余家顶尖公司在中国音数协音乐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的带领下设展招才,开放近40个职位,涵盖制作、演出、版权、教育、经纪、市场等多个细分领域。
六、2025全面升级
第二届AMIF定于2025年11月15日至16日重返波士顿,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全面升级 。论坛板块将拓宽议题范围,横跨音乐、科技与文化产业多个前沿领域 。议题覆盖破亿级音乐分发策略、演出市场破解、K-POP全球化路径、超级粉丝经济以及内容出海战略等 。新增 “AM/IF双奖项年度评选” 环节,其中“AM”奖项致敬已获得广泛产业认可的“高影响力音乐人”。“IF”奖则聚焦具备创新与行业潜力的“新生代及独立音乐人”,拒绝流量唯一指标。
2025年11月,当AMIF再次在波士顿启幕时,MIT麻省理工学院沉浸实验室与中国传统非遗乐舞的工坊将成为跨界新焦点 。从东方古曲到电子融合,从AI音乐研讨到全球产业招聘,AMIF正在做的已不仅是展示 音乐——它正将各种文化元素重新编织,构建一个音乐无界、创意共生的新生态。正如AMIF 2025的主题“吾中生妙有”所揭示的:每一个“我”都能在这个平台上,找到无数“如果”的可能性 。
首届 音乐产业节核心成员
首届 音乐产业节由钱佳盈(Nicol Qian)与Yang共同发起。钱佳盈担任产业节总导演及音乐盛典出品人,联合宣发总监曾煦旻、公关总监王禹桥、市场总监曾慧琳、音乐盛典总导演Connie郭书含、音乐盛典音乐总监樊睿升、音乐盛典管理协调总监甘雨禾、场地协调执行总监Danielle Yao、总导演组助理黎小莎与杨索非等核心团队成员,共同协作,为产业节的顺利举办提供全方位支持。
荣誉奖项
音乐产业节(Asian Music Industry Festival,简称AMIF)在2023年于美国波士顿成功举办首届活动,其文化推动力获得了马萨诸塞州州长、波士顿市长、市议会议长的三重官方嘉奖状。
音乐人与表演嘉宾
单依纯:中国流行女歌手,在2023年的产业节盛典中压轴登场,完成了她的西方舞台首秀。
伯克利音乐学院代表团:包括歌手Alex高紫旗,以及该校的CTM国乐团、Budaya马来西亚协会、BIC印度尼西亚合奏团、SASA南亚协会等音乐社团。
朗伊音乐学院代表:也参与了2023年的跨界演出。
产业领袖与专家教授
Christopher Wares:市场专家,曾带领多位格莱美奖得主,在“音乐之路Office Hour”交流会上分享了关于AI、全球传播策略等见解。
Claudio Ragazzi:格莱美奖和艾美奖得主配乐师,参与了“影视之声”论坛,探讨影视音乐的创作与合作。
Tim Huling:知名影视配乐家,同样在“影视之声”论坛中贡献了专业观点。
George Howard:Dequency和TuneCore的联合创始人,在“音乐创投”论坛上分享了关于NFT、Web3等如何改变音乐产业的见解。
Gracy Chen:Bitget董事总经理,也参与了“音乐创投”论坛的讨论。
Zhantao Lin,一位二胡演奏家,波士顿太极学院院长,他巧妙地将太极哲学与二胡教学融为一体。
Kính T. Vũ,波士顿大学助理教授,对音乐教育中身心的相互联系有着深刻的见解。
Amit Kavthekar,世界著名的tabla(塔布拉鼓)大师,他详细阐述了tabla教育的演进。
陈纾禾月,纽约作曲家、跨领域艺术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视角,记谱方法和与不同演奏家及艺术家合作的技巧。
Shinya Lin,纽约华人音乐社群 Chaospace联合创始人,讨论了音乐科技和科学在电子原声作曲中的应用。
Ranger Liu,物理、天文学家,讨论了音乐科技和科学在电子原声作曲中的应用。
闵嘉剑,MYStudio创始人。
刘京扬,哈佛大学创投俱乐部主席、福布斯“全球华人精英”Top 100成员。
高杨,MIXX Lifestyle Group联合创始人。
Jay Scheib,著名戏剧艺术家、导演、教授。
Talis Reks,VR、AR、游戏和大数据技术专家。
Mehek Gosalia,VR/AR MIT俱乐部联合主席与软件部主席。
于博柔,MYStudio主理人。
Anti-General,中国Dark Trap领域代表人物。
Ulziibayar Shatar,马头琴演奏家、作曲家。
Christopher Willits,先锋作曲家、Envelop联合创始人及总监。
Anne Goldberg Baldwin,跨学科表演艺术先锋。
Brian McGinnis,波士顿音乐学院舞蹈系助教。
Jimmy Lim,电子音乐制作与设计专业助教。
张卫宁,索尼音乐制作总监。
影视与文化界代表
柯珂:《流浪地球》副导演,在“影视之声”论坛上分享了导演与音乐人协作的经验。
苏蕾:国际知名MV导演,同样在“影视之声”论坛中分享了她的专业见解。
张育铭:资深制片人,参与了“影视之声”的讨论。
合作企业与机构
索尼音乐(中国)、迷笛音乐、百沐娱乐、华韵文化、佳音王科技、海贝音乐、北京国音联盟、广东星外星音乐、华音悦听文化、华乐新势力文化、北京巨美星光文化、音乐先声、巴德朗伊音乐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