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周的拼杀,轰轰烈烈对打的三部大男主剧最终呈菜鸡互啄之势,手牵手扑街,倒是谁也别笑话谁。
上周三部剧都双更时的某日云合占比
扑街的因素当然有很多:在及格线下有高有低的剧集水准、都被嘲笑但方向不同的演技表现、同质化的套路人设构建与视听效果,如对其具体糟糕在哪里好奇,可参见。
此外,三部还共享同一大诟病点:卖腐。
有的停留在卖腐的初级阶段——BG里插腐;有的路子野胆子大,直接把男男线拍成主CP,男主官配沦为过审工具;有的则已进入卖腐高级阶段——自嬷,打手宿敌小奶狗白月光都只是配件,自嬷本质上不需要任何具体的相方,只需要本人散发出浓郁的嬷able气息。
不止这三部,不止这三位。内娱近年来有不少大男主剧或男主主导的BG剧,都在疯狂增加腐元素,动因很值得探讨。
但显而易见地,越明显的卖腐,观众越难下咽,灵药还是毒药,很难一锤定音。
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1
卖腐的动因
卖腐的源头,当然源于腐在撬动流量方面的“诱人”。
以往年数据严格审视,2025年其实并无爆剧;从大众层面考量,2025年其实也没有爆人;但从流量和饭圈角度看,2025年显然有人自内娱nobody直接晋升为一线流量,那就是环大陆播出的耽美剧《逆袭》的两位主演。
流量生重要指标:杂志销售额
盘点目前内娱的一线流量小生,出身沾腐的起码占一半。有人靠耽改剧——没播的也算,有人靠类耽改剧,养成系更离不开团内CP。“腐”是流量利器,这已尽人皆知。
尤其在内娱全面禁耽后,腐女的需求更像是被牢牢压住的岩浆,开个小口就能窜出八丈高。对这汹涌澎湃的需求,逐利的资本不可能视而不见,于是想出各种办法绕开监管,与腐需求双向奔赴,我们此前在中提炼过具体的四大路径:出海环大陆播出、原创“纯洁”双男主、BG剧里插腐线、原著非耽懂都懂。
但各平台S级以上项目是不可能环大陆播出的,纯原创双男主不仅过会困难也会被重点监管,所以就都挤上了后两条路,要么直接改编原著就耽味满满的IP并在拍摄过程中继续加量加料,比如《暗河传》《莲花楼》《水龙吟》和三叔的所有;要么就在BG剧里不讲基本法地加腐线,讲究点能做成副CP或隐藏CP,不讲究的直接环男主造腐。
资本唯利是图太正常不过,而且平心而论,腐向内容因供给端受限而被受众狠狠宽容,说人话就是,很多时候腐女真的不挑。
偶像剧里的BG情感线,在 情感关系构建上被要求先进的女性视角和要求刺激狗血的下沉需求双面夹击、左右为难; 具体呈现上尺度过大不仅难过审还容易引发必要性乃至性骚扰探讨,小心翼翼相敬如宾又很难做出嗑点和张力。难,太难。
而做腐向内容就不同了,比起BG受众多年来吃饱喝足要求严苛,饥渴的腐向受众早就养成一套自成体系的脑补大法。你只要向她们走出1步,剩下的999步她们将敲锣打鼓迈着正步乌泱泱向你走来;角色只需要给个设定对个眼神,她们自会把二人的前史与此后余生安排得明明白白。
简单且收益丰厚,资本当然趋之若鹜。
而从演员的角度,出演大男主剧的男主与男配选择腐线,心思也几乎摆在明面上。
既然能被叫做“大男主”剧,要么是男频IP改编或原创男主核心,根子上就是大男主;要么是因为选择了大流量生,项目必须围绕一番男主,内容自然倾斜成大男主。无论哪一种,剧中女主从人设到戏份再到戏剧功能,都很难与男主相提并论,也就自然敲不来一线女演员出演。
也就是说, 大男主剧的男女主演几乎不可能咖位相等。那对于惯常便宜要占尽、连配角都要严防掀桌的一线流量生来说,即使剧中有设定上的官配,也并不愿剧组向男女主的BG线上倾斜资源,无论剧集内容还是剧外宣传,归根结底,不想“便宜”咖位低于自己的女演员。
是的,【剧中踏踏实实构建CP关系会“便宜”咖位不如自己的演员】而不是共赢,这就是内娱绝大多数一线生的认知水平。
那为什么又愿意卖腐呢?毕竟腐的另一端男演员咖位更不可能对等。一来,腐向流量具有更强的诱惑力。论爆流量生的成功率,耽远远胜于纯BG,今年大扑街剧集《白色橄榄树》都有男男CP因此收益,这爆率谁不垂涎?谁又会嫌粉丝多呢?
二来,角色加腐线、花絮埋腐线,其实是进可攻退可守的骑墙之举。剧播后完全可以视播出效果打组合拳,腐向CP热度高,那进可大放花絮+积极营业趁热打铁,狂揽CP粉后再安排提纯,退可半推半就,摆出”都是你们磕的我可没主动”的姿态安抚粉丝搪塞路人,CPF亦能用“避嫌”为之辩经。而若反响不大,大可后退一步装无事发生。换成BG,反而会面临“无CP感”和“不积极营业”的指责。
最后,也确实有一线生对男配也严防死守,“谁都别来沾”,于是就自然走到了腐的高级阶段——自嬷,不需要任何具体的对象,我嬷我自己,你们要爱就爱我一个人,我是唯一值得怜爱者。剧从戏份到人设从人物关系到CP线都像结成一张蜘蛛网,大男主如蜘蛛般稳稳趴在蛛网中央,其余所有结点都是他的养分罢了,也难怪大家会嘲讽这样的大男主为大“受”主。
大男主剧卖腐,本质上就是一场资本与演员的共谋。
2
卖腐的尴尬
既然卖腐千好万好,为什么大男主剧卖腐多半会失败呢?
让我们先来看看,到底是哪些大男主是卖腐重灾区?
男频顶级IP的影视改编,一般不会卖腐太过。如《庆余年》《大奉打更人》《凡人修仙传》等,这些IP从改编创作起受众就非常清晰:原著读者男性占比偏高,哪怕内娱剧集的受众多半为女性,综合后男女占比也基本平衡。主创不会也不敢插明确的腐向内容,因为很容易弄巧成拙去损伤自己的基本盘。
所以,卖腐重灾区的大男主剧其实非常清楚自己的受众基本为女性,这才敢放心大胆在内容上狂舞男男:或是原著就带有明显腐味“写作无CP读作耽美”的伪男频,比如《少年歌行》系列《盗笔》系列等;或是本有BG官配但突出大男主地位的大男主“言情”,比如《狐妖王权篇》;当然也不乏甭管纯男频、伪男频还是沾腐原著都通通改造成自嬷大法的,比如改到温瑞安妈不认的《赴山海》和万攻拱卫的《水龙吟》。
这几类卖腐失败的几率不等,也各有不同的失败原因。
根子上就腐的IP改编,剧中狂卖也算一脉相承,成功几率按说最高,但面临的问题是,要论暧昧与缠绵,文字可以做到既含蓄又诱人,转换到三次元这些演戏基本功都没解决的男演员,不是两根木头难以钻木取火,就是生硬得令人难以下咽,顺便还赶走了本就不多的男性受众。
在言情里硬拉腐线是最不讨好的,言情观众抱着看男女主甜甜蜜蜜的期待走进来,被男主的男男线膈应到骂骂咧咧走出去,是这类剧最常有的待遇。但仍有剧顶着这样的风险明晃晃或暗戳戳地卖腐,可能是诱惑太大贪婪成性,也可能是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
至于散发着强烈自嬷感的所谓大男主剧,更是彻头彻尾的粉供向,脸上半斤彩妆,身上层叠雪纺,表演顾影自怜,台词做调拿腔,别说非粉很难适应,连非嬷粉都消化不良——嬷也许是流量密码,自嬷必然是赶客神器。
而广泛地说,做不好言情的内娱,做腐向就能手到擒来了?
腐女的需求确实旺盛,但也并非喂什么就吃什么:1️⃣敢明晃晃赤裸裸耽给她们看自然最佳,比如尺度惊人的《逆爱》;2️⃣也可含蓄地但在你懂我懂大家懂的规则之内专心耽,比如外衣一层又一层但内核专注的《归棹》;3️⃣着墨不多但能勾勒出有张力的人物关系也能供腐女脑补,比如《白色橄榄树》中的刻骨明辛。
而这些卖腐的大男主剧:方向1没可能,方向2舍不得放弃大众市场,方向3又永远过犹不及——越拉开架势铆足劲儿卖腐,越生硬突兀破坏脑补空间不给同人留活路,又怎么能成功呢。
反向推导就更明了了:如果一个剧它本就具有精彩纷呈的强情节、层出不穷丰富多样的各色人物,和非CP向但有张力且情感浓度高的人物关系,片方还会一味卖腐吗?
疯狂加腐本就代表着对自身内容的不自信:权谋幼稚腐来凑;情节平淡上男男;演技拙劣把腐卖。往自己这锅萝卜炖白菜里疯狂加基精,也不可能做出佛跳墙啊。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剧本底子不错,结果一番大流量插手创作,为 “所有的收益都向我涌来”“一切的CP皆有利于我”, 把原本浑然的故事改得七零八落——对啊,那这剧能不扑街吗?
最后,有没有人真正关心女性观众为什么爱腐爱嬷呢?
很多研究者认为,生发出这种审美倾向的根源是女性通过客体化和性化男性而在心理层面实现权力关系的倒置,本质是女性对自身被凝视被客体化的解构与反叛。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男主演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剧组,一个要把“大男主”写遍与剧相关的方方面面不放过任何角落的剧组,又如何用因男性主控而满溢的爹味,去满足事实上的女本位需求呢?扑街不是必然的吗?
肉眼可见地,越来越多的一番男主剧在卖腐,卖得姿态各异,令人不忍卒看。
倒不是说一番女主剧就有多老实多遵循创作规律,但大女主的发展态势较为复杂多样,不像大男主这般要歪就歪在同一条窄道上。
如果向深处探究,在 如今影视剧主要受众均性别女的前提下,大男主卖腐,本质上源于【 大男主剧男本位的内容调性与 影视剧女性观众的女性趣味】之间的错位,当这种错位无法用内容本身的质量与丰富度补齐时,卖腐就成了偷懒创作者眼中的万金油。
也就是说,大家选IP时不考虑基本盘,策划时不考虑受众匹配度,选角时不在乎契合度,到落实具体内容时突然开始在乎女性观众需求了?这种卖腐,又怎么可能救得了这种大男主?
拍脑袋,闭眼买,用脚选角,纵容流量为所欲为,便宜要占尽,逐利一窝蜂,临时抱佛脚,脚疼医脚……内娱死就死在这些心态上了。
你们会看怎样的大男主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