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鞭打女主47鞭,女主回击53鞭,网友们纷纷直呼“纯恨对抗”。最近,由陈哲远和李沁主演的新剧《一笑随歌》引发热议。剧中男女主角互相伤害的剧情被观众戏称为“纯恨CP”,两人相爱相杀的剧情让人看了不禁直呼过瘾。
这一对“纯恨”CP的出圈,也可以看出内娱观众审美取向的微妙转变。当甜宠剧、工业糖精仍占据市场主流时,一股以“恨”为名的观剧潮流正在形成,观众从“嗑糖”转向“嗑恨”,背后反映的是怎样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变迁?
纯恨CP,到底在嗑什么?
所谓“纯恨CP”,指的是角色之间毫无爱情成分,纯粹以相互对抗、彼此仇恨为核心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掺杂暧昧情愫,只有因立场对立、目标冲突所引发的直接对抗。那么,这样的关系在具体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近期热播的《一笑随歌》中,陈哲远饰演的男主与李沁饰演的女主之间,便跳脱出传统情感叙事,转向实实在在的仇恨对抗。剧中男主鞭打女主47鞭,女主亦不示弱,回击53鞭,这种精确到鞭击次数的“计算”,被观众调侃为“对乳腺友好的爽剧”,也凸显出两人关系的纯粹对立。
“纯恨CP”与过往常见的“虐恋”和“相爱相杀”在本质上有着不同。虐恋是“因爱而虐”,核心是爱,它其中的一种表现手法“虐待”是表达爱的一种极端方式。比如《千山暮雪》中,莫绍谦对童雪的感情就是典型的虐恋。男方对女方的爱既包含因仇恨引发的控制与折磨,又存在深层的情感依赖。
“相爱相杀” 的核心是 “爱恨交织”,这种关系里既存在情感上的吸引,又伴随立场或理念的对立。《度华年》中的这种关系就很典型,该剧根植于“双重生”的奇幻设定。男女主角曾是权谋斗争中两败俱伤的中年怨偶,携带着前世的记忆与偏见重生归来。这一设定让他们不得不在联手应对眼前危机的同时,艰难化解内心的昔日宿怨。
而除了《一笑随歌》外,近期多部剧集也呈现出类似的 “纯恨CP” 的设定与互动模式。比如刘诗诗的《掌心》,男女主全剧没有一个吻,但是那种极致的拉扯感交织着权谋,让人看的“脸红心跳”。
甚至一些现代剧中,主角与反派之间的对抗戏份获得了比官配CP更高的热度。B站上“纯恨CP”混剪视频播放量动辄破百万,评论区网友们纷纷表示“比工业糖精好看多了”“这才是势均力敌的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观众为何开始追捧这种“恨不得对方死”的角色关系?纯恨CP的魅力究竟何在?
“恨意”为何成为新的“嗑点”?
纯恨CP的兴起,首先是对市场上过度饱和的“工业糖精”的反叛。
近年来,影视市场甜宠剧泛滥,多种题材的剧集都被塞入大量恋爱戏份,更令人感到疲倦的是,这些感情线往往充斥着老套的肢体接触、刻意的暧昧氛围和经不起推敲的情感发展,被网友们称之为“工业糖精”。
这些糖精“齁甜”却并无营养,在剧中出现的频率高了难免让人觉得重复且不真实。久而久之,当观众吃多了这种糖精,自然会渴望更真实、更刺激的情感体验。纯恨CP的“恨”,恰好提供了这种新鲜感。
首先,纯恨CP满足了观众对“势均力敌”关系的期待。传统言情剧中,男女主关系常呈现明显的权力不对等,要么是男主凭借自身实力压制女主,要么是女主在情感上依附于男主。而这种设定显然与当前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相脱节。
在纯恨CP中,因为没有了情爱的牵绊,角色能够完全专注于自身目标与对手抗衡。《一笑随歌》中男女主互相鞭打的戏份,正体现了这种你來我往的平等对抗。观众不再看女主忍气吞声、被动挨打,而是直接回击,甚至比对方更狠。
其次,这种“以牙还牙”的对抗,带给观众极大的情绪释放。现实生活中,女性常被要求温顺、包容、以德报怨,看剧中的女性角色能够毫无负担地报复“仇敌”,无疑是一种心理代偿,让人看着不再憋屈。
还有一个原因是,从审美角度看,恨比爱更具有戏剧张力和不确定性。爱情线的走向往往可预测,相遇、误会、和解、团圆,观众早已熟悉这套流程。而仇恨对抗充满变数,谁能预料下一集是哪个角色占上风?这种不确定性增强了观剧的趣味性。
此外,纯恨CP还满足了观众对“专业主义”的呼唤。在没有感情线干扰的情况下,角色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目标与成长。观众终于能看到一个不被恋爱脑支配的、清醒坚定的主角。
而这种对专业性和角色独立性的推崇,也恰恰为这类“CP”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纯恨CP,为何在2025年爆发?
纯恨CP现象今年迎来爆发,并非偶然,而是观众审美、社会意识和内容创作多方因素长期演进的结果。
就观众审美这一方面而言,观众对传统言情题材的审美疲劳已达到临界点。
经过近十年甜宠剧的狂轰滥炸,观众对各种恋爱套路早已烂熟于心。壁咚、意外接吻、英雄救美……这些曾经让观众心动的桥段,如今只能引起尴尬。“不谈恋爱专心搞事业”成为普遍观剧诉求。
纯恨CP恰恰满足了这一诉求,角色不谈恋爱,只谈胜负。
而且如今女性意识的进阶也改变了观众对角色关系的期待。女性观众越来越不喜欢以爱为名的控制和压迫,更不愿看到女性角色为爱情放弃自我、忍辱负重。
她们期待看到的是尊重自我、捍卫立场、有能力也有行动力反击的女性形象。纯恨CP中的女性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仇恨与反击的主体,这契合了当代女性的自我期许。
在内容创作上,观众对角色塑造的深度需求亦推动了人物关系的革新。
当创作者意识到套路化的“恋爱脑”角色已无法满足观众,便开始探索更复杂、更有张力的人物塑造。仇恨作为一种原始而强烈的情感,为角色提供了充足的行为动机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纯恨CP的关系也让角色能够摆脱恋爱束缚,展现更完整的人格魅力和能力设定。观众终于可以看到一个智慧果敢、不为情所困的完整人格。
这种人格魅力的充分释放,也为其在短视频和二创文化中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纯恨CP中激烈的对抗场面、犀利的台词交锋,非常适合短视频传播,相比甜宠剧需要情感铺垫才能理解的甜蜜互动,纯恨CP的“直接开撕”更具瞬间冲击力。
B站、抖音等平台上的二创视频通过剪辑强化对抗感,往往能收获比原剧更高的热度。这种传播效应反过来又影响了内容创作,促使制片方更大胆地尝试纯恨CP设定。
结 语️
纯恨CP的流行,或许可以看作是一种审美的成熟与进阶。它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相信爱与美好,而是证明我们开始欣赏更多元、更复杂、也更真实的人物弧光。
从“嗑糖”到“嗑恨”,观众追求的本质上是一种情绪的真实与力量的对等。观众不再沉迷被预设好的甜蜜,转而拥抱一种更粗粝、更具生命力的叙事。在这种叙事里,每个角色都首先是他自己,拥有着不屈的意志和酣畅淋漓的人生。
这或许是一种更健康的关系想象:在真正学会爱与联结之前,先学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面对冲突,坚守立场,并为自己而战。“纯恨”的极致对抗,反而为角色(和观众)提供了一条认识自我、锤炼内心的路径。这条路径,最终通向的或许不是恨,而是一个更清醒、更强大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