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天,25场,累积超30万人走进现场。
10月25日,随着中国香港收官站灯光缓缓暗下,2025鹿晗Season4 巡演(以下简称“四巡”)划下句点。这是一份足以被记录的成绩单,不只在于规模,更在于完成度与持续性。
从2016年至今,鹿晗一共完成了四轮个人巡演。在这九年里,华语演唱会市场经历了数次结构性的波动:从“偶像经济”上行到流量回调,从线下演出停滞到全行业重启,再到观众消费心态趋于理性。在这样一段急剧变化的行业周期中,鹿晗仍旧保持着稳定的票房号召力,这种稳定本身,已是一种难得的稀缺。
更重要的是,比起“开多少场”、“卖多少票”,鹿晗四巡所呈现的是一个巡演从演唱会向以内容与体验驱动的演出IP进化的过程。
只能是鹿晗
对于鹿晗而言,四巡具有阶段性的意义。
这是他迄今为止场次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巡演,也是他的首次 巡演。同时,这轮巡演让鹿晗成为首位在香港红磡开唱的内地90后歌手、唱跳艺人,也是时隔八年之后第一个登上红馆舞台的内地歌手。
九年四巡,仍能开票即售罄,已很难再简单归因于鹿晗自身的话题流量。话题性是短周期的,而一场能够稳定跨越多年、跨越城市乃至跨越市场周期的巡演,往往指向反复验证的内容品质与演出价值。
复盘四巡,鹿晗和幕后团队呈现出了超高的稳定度与执行力。
早在筹备阶段,鹿晗就深度地参与到音乐创作与歌单设计,将自己的灵感与音乐总监不断交流碰撞,让舞台的歌曲能呈现出鹿晗专属的质感与故事性。
例如,开场曲《Keep Me Alive》开始键盘loop与电吉他旋律重塑经典旋律,黑白影像与舞台真人同步呈现,营造出强烈的宿命感与沉浸体验;《微白城市》巧妙融合《铃儿响叮当》的背景音,呼应鹿晗愿望季的水晶球记忆,形成夏天的“初雪”式体验;在演出收尾部分,他提出在《我们的明天》之外加入《超级冠军 Remix》,以狂欢氛围替代单一的感伤情绪。
与此同时,四巡为几乎每座城市都保留了“掉落曲”,制造惊喜。例如,在深圳站邀请黄子韬同台演唱《敏感》《LIGHTS》;与王力宏阔别八年再同台,将《春雨里洗过的太阳》和《fill me in love》带回现场;北京站与邓超、陈赫合体演唱五哈主题曲《WUHA》,重现五哈兄弟互动。
然而,鹿晗巡演的核心从来不止“听歌”,而是一场从声、光、电、舞美到观众互动共同构成的沉浸式体验。这种综合体验的理念,在国内仍属于少数派。
为了保证舞台品质,幕后班底阵容同样顶级。导演团队由AMUSE的山内学与 KingKong的昆昆联手,音乐总监特邀马来西亚资深制作人李乃刚;舞团是 国宝级舞团CHIBIUNITY,编舞既具力量又兼具叙事性,以至于粉丝感叹“原来舞者的诠释这么重要”。乐队阵容横跨中国、泰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站的吉他手 Vinai Trainateepakdee、香港站客串的Alex Hutchings、伯克利毕业的鼓手Arthur Kam等音乐人共同构成高水准的“现场能量底座”。
在硬体舞美上,此次巡演虽回归三面台结构,却完全没有“简化”。舞台将“穿梭感”做到极致,全场以四季流转的时间线为情绪骨架,灯光随旋律与情绪流动,主屏、地屏视觉与音乐叙事精准贴合,吊台与升降装置的调度极为精密,让舞美动作与音乐节奏无缝同步,使“穿越四季来见你”在每一场都成为真实的现场体验。
真正让这轮巡演独一无二的,是舞台与观众之间的即时情绪联结。每站Dresscode 以中国传统色为主题,随四季递进,形成清晰可辨的文化仪式感。每座城市的 VTR都以“奔赴”为核心,以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穿行当地地标与风景,“我在去见你的路上,看过这些风景”从隐喻变为具象。
皮衣、球衣、高定西装等造型轮番呈现,不仅呼应四季主题,也自然延展为社交媒体热点——发色、美甲、机车元素、球衣挂件等细节往往成为下一场粉丝跟随模仿的风格潮流,“鹿晗一捯饬内娱天亮了”的话题更是反复登上各大平台热搜。
舞台之外,巡演进一步延展为生活层面的共同参与。例如主题手帐投递活动、粉丝分享前几巡的票根记忆、鹿晗与粉丝分享的美食与记忆等活动,每一份记录都让“去见你的日子也跟着沾了光”变得可触可感。
在中国香港收官期间,铜锣湾、旺角等区域提前数周布置“鹿晗痛城”路线,覆盖 29 个地铁站、50 块大屏与 50 辆痛车;演唱会当天,叮叮车与出租车统一应援,街头随处可见灯牌与唱和声。
正如鹿晗所说:“我们大多数都是十几年的老朋友,我是来你们的城市见你们的。”演唱会不只是观看,而是共同生活、共同生成记忆的仪式。缺席任何一场,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一流的演出,也带来一流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数据显示,四巡期间,全站大麦“想看”人数突破 1200 万,全网累计热搜超 1500 个,其中微博主话题阅读量超过 43 亿、讨论量超2500万、互动量超8200万。
无论是舞台呈现还是社会讨论度,都在向行业传递着同一个结论:只能是鹿晗。
独一无二的演出IP
当下,业内的共识是:国内演唱会市场正进入下半场。观众愈发理性、内容供给激增、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鹿晗的四巡仍能实现跨城动员,多场售罄,实属不易。
究其原因,鹿晗用九年的时间,将个人巡演打磨成业内独一无二的演出IP。随着四巡落幕,这种“演出即IP”的特性愈加清晰:它不仅是单一作品的呈现,更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演化的系统,见证了鹿晗九年来的成长轨迹,更经受住了市场和时间的双重考验。
时间回到2015年,彼时鹿晗刚刚推出首张个人EP《Reloaded I》,意为“重启”,与过去挥别,开启自己崭新的道路。于是,在第一轮个人巡演Reloaded 中,鹿晗追求的是燃炸、酷炫,更强调能量输出和个人表现,是“重启”后的自我展示。
随后两年,他以音乐人的姿态不断尝试、摸索,扩展音乐风格边界。第二张专辑《XXVII》整合了六张迷你专辑,可以视为他的“个人小宇宙”。在这张作品里,他从电子、R&B到嘻哈完成了更具整体性的审美建构。相应地,2018年的第二轮巡演Re:X以概念化视觉和叙事结构串联音乐与影像,让观众看到一个更完整、立体的他。
2019到2020年的“π”系列,则进一步打开了他音乐的自由度。《原色》《慢慢》《Walking On The Moon》等让人看到一个“开始在音乐中真正玩起来”的鹿晗。所以,2023年的三巡“πDAY”以“一起玩”的欢乐为核心,邀请观众成为巡演的一部分,将舞台转化为互动实验空间,重点在于共创体验。
直至今年,鹿晗发行全新EP《Seasons》,配器上尝试弦乐、合成器与极具识别度的律动Bass,风格与声线像是随四季切换,以自然意象致敬跨越时空的温暖陪伴。第四轮巡演 Season4 也完成了结构级整合,将主题、时间、空间与情绪逻辑进行统一,“穿越四季来见你”呈现出鹿晗在舞台表达上的成熟,也是给予粉丝的一次情感回响。
可以看到,《Reloaded》是“我在成为我”,《Re: X》是“我知道我是谁”,《πDay》是“我和你可以一起玩”,《Season4》则是“我们一起存在过”。
而正是这种跨越九年的陪伴,构成了演出IP的另一核心。
在四巡中,鹿晗将“见面”置于叙事中心,以此构建完整的舞台脉络。“穿越四季来见你”源自他与芦苇之间的约定——走到更多之前未到的城市,见到更多芦苇,实现“见面”的承诺。因此,四季叙事不仅象征成长与蜕变,也象征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长期情感维系。
在这样的语境下,舞台惊喜不再是“安排”,而像是把过去的时间折叠进当下,成为只有在此刻才能发生的瞬间。
即便行程紧密,他仍保留点歌环节——粉丝喊什么,他就唱什么。舞台也不再是严格编排的仪式,而是观众与表演者共同生成的在场关系:情绪起伏、节奏松紧、甚至谈话停顿,都充满“当下发生”的质感。
因此,乐迷并非在演唱会热潮中看“热闹”,而是带着人生记忆入场。演唱会也不单单是消费行为,而是“我来确认我们还在一起”。这种情感积淀,是任何新偶像都无法空降获得的,也无法通过任何营销短期打造。
更为重要的是,芦苇们的每一次爱都被鹿晗感知并回应。在四巡中,鹿晗常开玩笑,“谁哭了下次不许来”;同时,鹿晗也特别关注演出收尾的情感基调。演唱会最后一首歌总是《超级冠军》的Remix版,希望大家不要伤感,开心着回家。
比如在中国香港站,当整个四巡收官时,唱完《超级冠军》淋湿头发后还开玩笑问“后脑勺塌了吗?”,自称“后脑勺管理大使”来驱散离别的伤感。
这种跨舞台与城市、线上与线下的延展,让演唱会从单纯表演转化为系统化体验:它不仅提供即时观看价值,更创造可持续的美好记忆。正是这种系统化叙事与体验,使鹿晗四巡成为业内少有的低可复制性、高价值密度的演出IP。
结语
鹿晗巡演的独一无二,不在于规模、舞美或声量,而在于他用九年时间,与同一批乐迷共同完成了一套具有连续性、情感厚度和清晰叙事的舞台叙事,将个人演唱会从最初的自我表达,逐渐进化为深度共情的现象级 IP。每一轮巡演都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进行故事续写与舞台升级。
与此同时,演唱会也不再是“发生在现场的两三个小时”,而成为串联音乐作品、社交讨论、粉丝文化与城市记忆的核心枢纽,形成可被长期回望与共享的美好回忆。
当然,十年合作、四轮巡演,主办方风华秋实不仅是鹿晗最稳固的合作伙伴,更是其演出IP持续进化背后不可或缺的推手。从舞美设计、内容结构到舞台叙事的每一次迭代,风华秋实始终与鹿晗并肩前行,让“鹿晗巡演”从一场演出成长为一个兼具情感共鸣与品牌价值的文化符号。
当收官站屏幕出现“未完待续”时,也成就一种温柔的提醒:巡演不是终点,而是约定;不是告别,而是下一次相聚的理由。鹿晗与观众的关系,不是追逐,而是同行。
穿越四季来见你,这只是开始,五巡,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