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7点30分,重庆大剧院内笛声悠扬,光影流转,“四季欢歌·薪火相传——竹笛与交响乐的数字融合音乐会”在此精彩上演。
本场音乐会主办单位:西南大学;承办单位:西南大学团委、学生工作处、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中心、音乐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协办单位:重庆市动漫科技与文化遗产活化工程研究中心、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创作与表演研究中心、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兼善文化课堂。
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廖晓衡,中国民主促进会重庆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罗挺,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等领导和嘉宾,以及主办、承办、协办方等相关单位领导,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代表,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重庆民族管弦乐学会竹笛专业委员会、重庆市民族乐团以及重庆一中、八中、西南大学附中等单位嘉宾代表,与近千余观众一起出席观摩了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通过竹笛独奏、交响协奏与数字动画三重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美轮美奂、融汇中西的视听盛宴。作为本场音乐会的核心承办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通过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其在学科建设、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音乐会汇聚了学院多位骨干教师,其中由竹笛演奏家祝彬副教授担任独奏,指挥家周楫副教授执棒西南大学交响乐团,60余名师生同台协作,将教学、创作与舞台实践协同推进。这不仅是对教师艺术水准的集中检阅,更是“以演促教、以创促建”理念的真实写照。
整场音乐会呈现的内容,凸现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的特点,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音乐会与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共同策划以“四季欢歌”为叙事主线,分为“春醒·万物生”“夏炽·市井喧”“秋实·大地歌”“冬谧·天人思”四大篇章,巧妙地将农耕文明的节律、诗词文化的意境与中国笛乐的艺术精神融为一体。
从《牧笛》中牧童放牛的田园诗意,到《卖菜》里市井叫卖的生活烟火;从《扬鞭催马运粮忙》中丰收归仓的劳动礼赞,再到祝彬副教授原创曲目《渝州华梦》中对巴蜀文脉的深情回望,每一首作品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音乐会特别还原了距今九千年前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并由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祝彬副教授现场吹奏,让远古之声穿越时空,激荡今人心灵。“这是对中国音乐源头的一次致敬,也是文化自信最深刻的表达。”一位现场观众感慨道。此外,主持环节还融入了诗词竞答、竹笛知识科普等互动内容,寓教于乐,激发了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对民族乐器的兴趣与认同。
多模态融合的先锋实验,科技赋能传统艺术“破圈”,是本场音乐会的最大亮点。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老师薛杉博士团队为每首曲目量身定制了数字动画短片,将敦煌壁画中的四季农耕图、节气流转的星轨、山间放牧的剪影等视觉元素融入到音乐中,营造出“音中有画、画中生情”的沉浸式体验。这种“听觉+视觉+文化叙事”的三维表达,打破了传统音乐会单一感官接受的局限,实现了从“听音乐”到“看音乐”“感文化”的跃迁。更值得一提的是,演出后主办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观众在审美体验、主题理解、情感共鸣等方面的反馈,形成了“实践—评估—优化”的闭环机制。这一做法开创了艺术展演科学化评估的新范式,也为未来文化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当晚演出现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随着乐曲《渝州华梦》落下最后一个音符,全场掌声雷动。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一次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西南大学音乐学院以青春为笔,以科技为墨,用一场“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音乐会,谱写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国风”。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昭示人们:只要用心守护,古老的笛声就能与世界的交响共鸣;只要勇于创新,传统的根脉就将在数字浪潮中愈发茁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