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许绍雄,鲁迅的侄孙悄然离世

admin2025-10-28  6

香港影视片的黄金绿叶许绍雄,因癌症致器官衰竭,于28日凌晨安详离世。

大家对许绍雄的记忆,多是《射雕英雄传》里“江南七怪”中的“妙手书生”朱聪,以及《暗战》中刘青云的上司黄启法,以及到《使徒行者》里的笑面虎“欢喜哥”等角色。虽然没当过主角,可每个角色都让人过目不忘,妥妥的“黄金配角”,是大家青春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爷子,走好!

在群里聊起来,大家对许绍雄更感兴趣的是他的家世。

说起来他可是妥妥的名门之后。

连许绍雄自己都自嘲:“我是家族最没出息的那个,别人当官打仗,我只能去演演戏。

没错,“当官打仗”,是许家的常态。

许绍雄出身于广州显赫的许氏家族,其祖先在清朝为广州四大盐商之首,被誉为“广州近代第一家族”。

其家族发家的第一代祖宗是许拜庭。原本,许拜庭的父亲许永名是一名普通的小商贩,从汕头市沟南乡许地来到省城广州,做小买卖讨生活。

许拜庭作为许家的第二代,几乎是白手起家。因为许永名娶他妈妈的时候,年龄已经不小,属于老夫少妻。也因此,许永名去世时,许拜庭还未及成年。也因为许永名只是小买卖,也没有给他留下很宽厚的家底。寡母带着他与另外三兄妹,过得相当清苦。

13岁的许拜庭在舅父的引介下,加入一董姓盐商门下,做童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许拜庭做事用心,很知道钻研,迅速得到董家的信赖。

等其成年,董家便将出海购盐的业务交给他办。结果,出头之日到来了。那是一次外出购盐,同行的还有另外两家盐商,原意是三船同行,相互接济。

结果,装满食盐的船只,在返航时遭遇台风。风暴之可怕,令人肝胆俱裂。许拜庭知道此时进也死退也死,便咆哮着激励众人,冒死航行,最后奇迹般地回到了广州。据史料记载,这场特大的风暴,令伶仃洋一带的商船民船损失惨重,溺毙人口近2万。

同行三船,另外两艘船只,沉没一艘,迷失方向一艘,只有许拜庭押船的这艘平安运回广州。因此,许拜庭名声大噪。

大风甫定,广州市面百业顿显萧条,特别是食盐供应短缺,闹得人心惶惶。董家几乎做着独家生意,获利甚巨,深为盐业界同行所羡慕和妒忌。行业内都想挖许拜庭,结果他在重利面前,坚拒诱惑,忠心耿耿。

姓董的盐商越发赏识他,并赠与许拜庭股份与之合作,继续经营盐业。

后来,许拜庭终于独立出来,与弟弟许赓荣一起经营盐业,生意像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

也是生逢其时。当时清朝政府为了打消盐商的疑虑,解决商销纳课困难,于是实行招商政策,给予盐商以种种优惠,使盐业的生产和销引完课带来了巨大的转机。当时的盐课收入,成为除了田赋之外每年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成为清政府重要的财政支柱之一。而每年交纳盐课“正供”的盐商们,则属于与朝廷有着密切关系的、享有特权的商人集团。

风口之下,许拜庭迅速成为光州盐业巨头之一。

嘉庆十五年(1810),已经成为广州府盐业巨贾的许拜庭,得到一次重要的效力朝廷的机会。

当时,为了打击海盗,嘉庆帝采取官民结合的方式,由官方出兵,民间出钱,许拜庭热情积极地参与了捐输报效活动。

38岁的许拜庭不仅出钱,还直接招募红船,募集水勇数千人,交由总督百龄,并出谋划策,共击海盗。

百龄与许拜庭需要面对的海盗,正是大名鼎鼎的张保仔。

结果,在官兵的打击之下,张保仔不得不投诚,并参与反击其他分支海盗,从而彻底剿灭了为患多年的海盗危机。

战后,许拜庭因功行赏,在百龄的奏报之下,先是获得了议叙“府同知”加一级,继而又获得了“晋封中议大夫”的奖赏。

广州许家,从此成为显赫多年的家族。

许拜庭斥资在广州西关高第街的中段,购置了几处当时没落人家的屋宇,拓建连成一体,前临街圩,后靠玉带濠。雕梁画栋,豪华异常。人称这一带为“许地”,他的子子孙孙便在这里生息繁衍,家声也越来越显赫。

许拜庭的长子叫许祥光,作为许氏家业的继承者,他没有辱没家风,反而成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也是许氏家族首位进士,官至三品顶戴。

令许家后代津津乐道的是,许祥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抗英运动领导者之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按《南京条约》,广州虽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但英人惧怕粤民强悍,不敢贸然进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3月间,英军坚船利炮闯入珠江港口,以攻城恫吓,欲强行入城时,许祥光联合广州爱国士绅,反抗英人入城,带头捐献白银6万两,并号召城内外居民组织团丁备战,集合市民出兵、出武器,约得团勇十万,劝集捐银40万,购买枪械、粮饷,日夜守城。许祥光还以粤绅名义,正式致函英军,陈说利害。许祥光的外交词令点破了英军的恫吓,最后,“香港总督”英军司令文翰无计可施,不得已在洋行门前贴布告:“严禁英人入城”。

至于其他方面,许祥光,包括他的弟弟许礼光、许祚光等,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多印迹。但是,他们的儿子辈,也就是许拜庭的孙子辈,就大不一样了。

在晚清光绪年间,许家就出了18位举人、进士、翰林。许拜庭的孙子辈里,就出现了许应骃、应锵、应銮、应镛、应錝、应锴、应镕七人均中举人,被称为“七子登科”。

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于许应骙。

许应骙,是许礼光的儿子。先后历任内阁学士、兵部左侍郎、户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礼部尚书、闽浙总督等职,是慈禧太后身边的左右手。

不过,在思想与政见上,许应骙是著名的守旧派,也是“戊戌变法”的反对派。而且,态度强硬。

“百日维新”期间,许应骙一再与维新派的康有为、宋伯鲁、杨深秀、王照等人硬罡。使得光绪帝极为头疼,气愤难忍。被逼无奈之下,光绪帝不得不颁布谕旨痛斥许应骙 、怀塔布等守旧派,并选择将怀塔布、许应骙等6人革职。这就是百日维新运动中罢斥礼部六堂官事件。

被称为“戊戌黑旋风”的许应骙,也因为反对变法,在变法失败后官晋一级,荣升为闽浙总督,成为位高权重的地方大员,与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并驾齐驱

不过,许应骙在“戊戌变法”中也并非一无是处,当时筹办京师大学堂,他和奕劻跑遍了北京城里城外,最后选中地安门的马神庙。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成为唯一保留下来的新政。

光绪28年(1902),许应骙被弹劾罢官回老家后,深居简出,闭门谢客。第二年,许应骙病逝。

高第街许氏家族在许应骙时期最为辉煌。

不过,在当时的许门之内,许家门第由许家长子长孙许应锵在执掌,他是许祥光长子。身为道员的许应锵,与堂弟许应骙不同,他是坚定的“变法派”支持者,对时弊陋习早已痛恶的他积极响应“戊戌变法”,上下奔走。

许家在许应锵的掌管之下,家风整肃,口碑载道。

以至于许应骙辞官回到广州后,便从高第街搬了出来,在广州白鹅潭畔建造了一处颇具规模的私家园林——后乐园,现在的广州海珠区还有一条“后乐园街”。

这也是许家分家的一部分。经此一折腾,许家由盛转衰。

许家隔代出名人,也算是传统了。从许拜庭到许应骙,是第一次从爷到孙,然后到了许应骙的孙子辈,再次出现名驰中外的大人物。

许应骙的儿子许秉璋、许秉琦倒也不是什么寂寂无名之辈,也是举人出身的地方官员,但总体上名声不太显赫。

许应骙的孙子辈,出了个大人物,叫许崇智。不过,他不是许应骙的直系孙子,而是他的堂弟许应鲲的孙子。

许应鲲,在“应”字辈里名声不彰,包括他的儿子许炳衡,同样没啥名气,主要靠家荫,被清廷授予署朝议大夫、福建补用通判。

许崇智也是门第不幸,三岁丧母,八岁丧父,早早沦为孤儿,靠叔伯婶母抚养成长。不过,也因为于此,得到了时任闽浙总督的叔祖父许应骙的照拂,得以入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就读。

从此,许崇智开启了自己开挂的人生。

1900年,(1900年),又在许应骙帮助下东渡 留学,先在成城学校陆军科学习,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升入 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

留学归国后,许崇智任福建武备学堂教习,不久升任福建讲武堂教习。后调任第十镇第四十标统带,继而又升为该镇第二十协统领。清朝的军队系统,按照镇(师级)-协(旅级)-标(团级)-营(营级)-队(连级)-排-棚(班级)排序,许崇智等于在清朝新军体系中做到了旅长的级别。因为最高级别是镇,所以他这个次一级别的协统,地位可是一点都不低的。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彭寿松等酝酿举行福州起义,作为新军将领,许崇智被推举为起义军前敌总指挥。

福建反正以后,由孙道仁任福建都督,许崇智最初被举为福建海陆军总司令,后为福建第一师师长。

民国元年(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福建第一师统一编为民国陆军第十四师,许崇智仍任师长。

接着,许崇智以福建北伐军总司令名义率部北上,冒雨雪载道之苦,经上海至烟台;因南北议和告成,遂班师回闽。

此后,袁世凯杀害宋教仁并进行“善后大借款”,引发强烈不满。孙中山发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福建内部,都督孙道仁是挺袁派,力主从福建出兵,进袭江西,冲击革命军。但是,许崇智则选择站在革命党这一边,成为了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自任福建讨袁军总司令,发布讨袁宣言

最后,孙道仁不得不搭轮离闽赴沪,住进法租界,不久东渡 。

民国三年(1914年)7月,许崇智参加孙中山重新组建的中华革命党,被举为军务部长,成为孙的左膀右臂。在辅佐孙中山的过程中,与蒋介石结交,曾先后联同张静江、吴忠信两次与蒋介石结拜为把兄弟。

民国六年(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东发起“护法运动”,许崇智追随赴粤。9月,护法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海陆军大元帅,许崇智任大元帅府参军长,不久后兼署陆军总长。

之后的“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争中,许崇智被孙中山委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所部分编为三军十二个旅,以黄大伟为第一军军长,许崇智自兼第二军军长,李福林为第三军军长,蒋介石为第二军参谋长。

问题来了,许崇智由于出身旧贵族,是世家子弟,他对部属将领宽纵过度,自己又沉溺于酒色,嗜吸鸦片,致使军纪日渐松弛。加上他体弱多病,军中诸事多委诸参谋长蒋介石办理。

许崇智对蒋介石十分宠信,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间曾对诸将领说:“服从许总司令,就要服从蒋参谋长,许总司令就是蒋参谋长,蒋参谋长就是许总司令。以后由许崇智名义签署的命令,下面盖的是许崇智的图章或是蒋介石的印章一样有效。”但粤军许多将领对他如此宠信蒋介石颇不以为然。

蒋介石早期的军事指挥经验,以及实力的养成,正是这一时期许崇智养狼计划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乃至于到了黄埔军校的筹办上,许崇智也是第一负责人,孙中山指认他出任校长,可惜他没能看到黄埔军校的重要性,反倒是极力推荐蒋介石出任。

许崇智对蒋的提携,可谓是竭诚所至,不遗余力。但是,到了蒋夺权的时候,也是毫无顾虑。在审查廖仲恺刺杀案过程中,蒋介石以许崇智“掌控财政、克扣军队军饷,粤军众多将领与廖仲恺事件有所瓜葛,粤军已不可信赖”为借口,将他拿下,对其软禁,彻底远离权力中枢。蒋一举将军权彻底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许崇智成了垫脚石。

总而言之,许崇智是孙中山革命早期的忠实伙伴,也是军事上作为倚重的一把手,声名显赫。

其兄弟辈里,也不乏名流,堂兄许崇清是广州前教育局长、中山大学校长;堂兄许崇济为粤军第四师师长;堂兄许崇灏曾任孙中山行营参谋、建国粤军参谋长、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与许崇智并称为“辛亥双雄”;堂弟许卓(原名许崇耆)则是红军烈士。

堂妹许广平,原名许崇媊,更是因为与鲁迅的爱情,为后世所熟知。许广平,身为大家闺秀,却不顾及名分,明知道鲁迅与朱安的婚姻,却不顾世俗,一往无前地与鲁迅共同生活,以事实婚姻的形式,为鲁迅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周海婴。

至于许绍雄,他的曾祖父就是许应骙。许崇智是他叔公,许广平(许崇媊)则是他姑奶奶(姑婆)。

也就是,许绍雄与周令飞是表兄弟。

出身名门的许绍雄,自然不是贫困子弟。

他的父亲在香港做玉石生意,身价不菲。24岁那年,他放着家里好好的玉石生意不做,非要跑去考TVB艺训班。老爷子当时气得直瞪眼,说演戏能当饭吃?结果这小子愣是在影视圈混了50余年,从《射雕英雄传》里的"妙手书生"朱聪,到《使徒行者》里的"欢喜哥",虽然没当过主角,可每个角色都让人过目不忘。

香港观众把许绍雄叫做“Benz雄”(意思是开奔驰的许绍雄),是因为1977年时,当一众香港演员还在挤公交时,29岁的许绍雄已开着百万奔驰上班,成为全港首个“豪车上班族”。网友调侃:“别人演戏为糊口,他纯属体验生活。”

80年代TVB月薪仅几千港元,但他拍戏纯为热爱。父亲经营的玉石生意足以让他躺平,却偏要在片场“找罪受”。

51年演艺生涯他拒绝所有主角邀约,直言“演主角要背锅,不如当配角逍遥”。却在《暗战》《使徒行者》等200多部戏中留下经典,连刘青云都佩服:“他的黄启法怂得让人心疼又好笑”;

许绍雄的人生剧本,本可躺在族谱上做“历史吉祥物”,却偏要闯进片场当“万年配角”。他用75年证明:真正的豪门,从不用家世贴金,而是用专业赢得尊重。

正如网友所言:“比起开奔驰的许绍雄,我们更爱那个能把小角色演成经典的‘欢喜哥’。”

欢喜哥,再见!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61653061a190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