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刻意打坐,不必追求标准拳式,只是慢下来走,让身心在移动中归于安静——这就是我坚持了二十年的‘行修’。”近日,词作家黄芳盛在分享个人修行经历时,首次系统阐释了其提出的“行修”概念,即“行走的修行”,引发众多关注健康与心灵成长人士的共鸣。
谈及“行修”的起源,黄芳盛的记忆回到了童年。从四年级开始,他便养成了早起锻炼的习惯,彼时的运动多是跑步、跳跃等较为激烈的形式。直到一次偶然的体验,他发现激烈锻炼后慢走的时刻格外舒适:“脚步放缓,呼吸平稳,脑袋里没有繁杂的念头,只有一种空灵感,身心像是被彻底放松了。”正是这个不经意的瞬间,为他日后“行修”理念的形成埋下了种子。
最初,黄芳盛并未将这种行走与“修行”联系起来。随着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从几年到十几年,再到如今整整二十年,他逐渐意识到,这种看似简单的行走,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散步”或“徒步”,成为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徒步常追求距离或速度,长时间下来容易让膝关节劳损;而‘行修’不设目标,核心是‘放空自我’——可以任思绪飘远,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完全跟着身体的节奏走,不会给关节带来额外负担。”这是他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修”与传统徒步最核心的区别。
在黄芳盛看来,“行修”的优势,更体现在与其他常见修行方式的对比中。他坦言自己接触过多种修行理念:有道家师父指点,也认识许多信佛、信基督的朋友,深知不同法门的“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追求超然的境界、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同时,他也观察到部分修行方式可能存在的“副作用”:“长时间打坐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不少人还会因此引发肩周炎;练习太极拳、八段锦时,若力度掌控不当或姿势不标准,也可能造成身体扭伤。”
“修行的本质是修心,不该让身体为‘修心’付出代价。”基于这样的思考,结合二十年的亲身体验,黄芳盛最终选择并提炼出“行修”这一方式。他强调,“行修”最核心的价值在于“科学”与“适配”——完全顺应人体生理机能,无需特殊场地、器械,也没有复杂的动作要求,无论是在公园的林间小道,还是家门口的街道,只要愿意慢下来,任何人都能开启“行修”。
如今,每天坚持“行修”已成为黄芳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分享道,自己的“行修”没有固定时长,有时是清晨,有时是傍晚,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关键是“让身体和心灵都处于舒适的状态”。“行走时,我会留意脚下的触感、周围的风声,或是单纯感受呼吸的起伏,这种专注能让人快速从忙碌中抽离,找回内心的平静。”
谈及推广“行修”概念的初衷,黄芳盛表示,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处于“身心紧绷”的状态,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我希望通过‘行修’,让更多人明白,修行不一定需要复杂的形式,最简单的行走也能成为与自己对话的桥梁。”他计划未来通过分享会、文字创作等形式,将“行修”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甚至希望将其推广至全世界,“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行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身心平衡,以更积极向上的状态面对生活”。
从童年的早起锻炼,到二十年的“行修”坚持,黄芳盛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修行并非遥不可及的“高深学问”,它可以融入日常的每一步行走中。正如他所说:“每一次慢走,都是一次与自我的和解;每一步‘行修’,都是在通往更好自己的路上。”
黄芳盛,策划人,电影人,词作家,歌曲《龙鸣》词作者,“行修”概念创始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七代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