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档期群雄逐鹿的电影市场中,在10月4日上映后凭借好口碑迅速成为档期黑马。
该片讲述了出身聋人家庭的健听律师李淇(饰),因精通手语而卷入一场针对听障群体的房产骗局。他最初利用案件追逐名利,却在目睹受害者悲剧后良知觉醒,最终在法庭上为聋人群体发声,将诈骗团伙绳之以法。
本期《》邀请影评人闵思嘉,带我们一同探讨这部影片如何在无声世界中奏响惊雷之声。
票房逆袭背后的四重驱动
《震耳欲聋》首日上映便以10.7%的排片占比,斩获16.4%的票房份额,这种“倒挂现象”在竞争激烈的国庆档实属罕见。
对此闵思嘉认为,其票房佳绩源于多重驱动因素。首先是巧妙的营销发行策略。影片正式上映前,于10月2日至3日开启大面积点映,这为口碑发酵提供了宝贵窗口期,让观众提前体验并传播正面评价。
其次,档期时机把握精准。同档期的和等大片已在国庆前三天释放部分观众潜力,为《震耳欲聋》争取到更优排片率,避免了正面硬刚。
再其次,中国有超过两千多万听障群体,这部以房产诈骗为切入点的现实题材,自然吸引了对社会议题关注的观众。最后,主演檀健次的庞大粉丝基础也注入了强劲流量,推动票房持续走高。
解码《震耳欲聋》的叙事细节与角色弧光
影片《震耳欲聋》的原型来自于张琪律师的“豆某房屋合同买卖无效案”,这起针对聋人群体房屋买卖纠纷诈骗案,为影片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现实基础。
闵思嘉指出,在原型案件的基础上,影片还大胆拓展,加入了金融诈骗元素、悬疑元素和犯罪元素,让电影叙事更具张力。
在情节设计上,影片具有“套层连环式”的案件结构,从初始劳动纠纷案突出介绍人物,到小蕊兄妹的房屋占用案,再引出更大规模的群体金融诈骗和房屋占有阴谋。案件如剥洋葱般揭开真相,让故事显得更加有层次。
再到人物设计上,檀健次设计的诸多细节让李淇的形象更加立体。如影片前期李淇会坐在马桶上敷面膜,注重形象外表,彰显其野心与精英范儿;后期频繁松领带的动作,则暗示进入灰色地带后的内心束缚。
尤为巧妙的是,片中的水浒卡道具是片中人物成长变化的隐藏线索,老马的三次赠卡,串联起了李淇的人生节点。
首次赠卡是小时候李淇被欺负持菜刀出门,老马给林冲卡,暗示忍辱负重,等待来日;中期,李淇犹豫是否与启航同流合污时,得宋江卡,预示潜在沆瀣一气;最终,决定正义一方时,获武松卡,象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打虎决心。
不仅如此,影片群像也帮助影片丰富了叙事层次。饰演的金松峰与李淇呼应,若是李淇选择灰暗道路,他将成为金松峰般油滑律师;饰演的张小蕊则像少年李淇,她未被磨灭的抗争精神,与李淇童年持刀状态契合。
饰演的助手小汤是“内心正义的李淇”,电梯争吵戏既是伙伴冲突,也是李淇自省。这些角色通过镜像关系扩展主线,映照李淇内心多重声音。
新视角突破,关注被忽视的世界
作为新编剧加新导演作品,《震耳欲聋》在聋人题材中实现“从写事到写人”的突破。闵思嘉认为,这反映了现实题材创作的新视角重要性,带来新鲜观感,加深对听障群体的了解。
这一个群体被我们忽视的不只是困境,还有情感需求与欲望。影片以CODA(聋人家庭健听者)律师视角切入,让李淇作为调停者,连接健听与听障世界。
这种视角创新,让观众意识到“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聋人并非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受害者的悲剧、家庭的牵绊、群体的抗争。闵思嘉表示新视角不仅是叙事突破,更是人文关怀,促使现实题材从事件报道转向人物命运挖掘。
《震耳欲聋》不止是一部电影,更是社会镜鉴。于无声处听惊雷,推荐大家走进影院,感受这份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