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老师的一句,“好像突然间大幕就拉开了一样。”一个我们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IP,《向往的生活》回来了。
8年前,《向往的生活》仅以一个院落,三个人,一次轻到不能再轻量级的尝试,带动了整个慢综艺赛道的异军突起,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的白月光,也让整个赛道成为了和彼时快综艺分庭抗礼的存在。
可综艺行业从没有“永恒的蓝海”,万物的规律始终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当遥远的田间生活,变成了内容创作者扎堆的“市集”,观众在数十档 “做饭、聊天、看风景” 的节目里反复循环,新鲜感的消磨殆尽成为必然。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至第7季的《向往的生活》在掌声中选择了告别。
随后的800余天中,综艺行业继续运转,各大垂类赛道轮番上阵,可任凭行业迭代,却鲜有节目代替《向往的生活》的生态位,沉淀出跨越多年的情感纽带与IP厚度。
而终于,在25年的秋天,一张简单的海报,几张熟悉的面孔,《向往的生活》,这个曾定义了慢综艺、又见证了慢赛道起落的 IP,带着观众的期待,回来了。
当一档节目把“迷茫”搬上屏幕
《向往的生活》携慢综艺赛道在2017年横空出世,但在彼时的市场中,并非只此一档节目在带动内容潮流。
前有《爸爸去哪儿》开启亲子综艺热潮,《奔跑吧》让户外竞技类节目风靡全国,与《向往的生活》同年,还有《中国有嘻哈》让小众文化席卷了市场。
那是内地综艺的黄金时代—— 多元内容大胆落地、市场反馈热烈,二者形成了绝佳的良性循环;综艺人们总能创造出引发全民共鸣的作品。
而短短几年间,这些曾经的“造浪者”却变成了“追浪人”。
近年来,冷眼每每与综艺人交流,都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焦虑。曾经定义赛道的综艺人反倒变成了社交平台及短视频热搜的深度用户,追热点,追选题,可却越追越慌:我们的节目究竟要讲什么样的故事?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这个依然无解的问题也在困扰着这档老牌IP《向往的生活》。
新一季开篇,节目便坦诚地放出了一段对谈:
黄老师、何老师、说总三人围坐,毫不避讳地剖开了过往节目的“症结”。他们坦言,最初对 “向往的生活” 的初心与探索,慢慢固化成了一套固定的节目模式,甚至成了无需思考的 “肌肉记忆”。这些年,三人不是没想过突破,却始终找不到破局的方向。
那重新回归的《向往的生活》还能有什么新解法?
三人给出了一个让冷眼也没想到的答案:既然大家都不知道解法,那就干脆让“不知道” 成为内容本身。
这样的制作思路,让新一季的节目充满了“不按剧本走” 的困惑。
子枫妹妹会在录前直言,自己根本没想明白什么是向往的生活。
习惯了“先干活后吃饭”的节奏,张艺兴会在排练厅闲到茫然,出门找活干。
在大框架上,新一季的节目彻底打碎了自己的“立身模式”。镜头走出熟悉的田园,落脚在乌镇的新蘑菇屋 —— 这里没有待种的田地,没有需要兑换食材的劳动,连黄老师手中的锅铲都换成了剧本。甚至那个曾经定义《向往的生活》的 “自给自足” 核心,也被彻底剥离。
可巧就巧在,这种对肌肉记忆的强制切割,反而带给了冷眼全新的观看体验。
当内容不再有常规叙事的起点,固定的起承转合,观众反而需要更投入在内容的捕捉之上。“确定性”变成了需要被打破的陈规,“不确定性”构成了新内容范式,在习惯了“奶头乐”综艺观看体验后,冷眼第一次有了仿佛在读作文开题的专注感。比起被告知“向往的生活”的答案,原来观众自身也要从其中寻找答案。
用时间让内容自然发生
当然,并不是所有节目都适用于直接把“迷茫”直接搬到荧屏之上。
《向往的生活》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其底气源于节目从第一季延续至今的时间资产——内娱综艺中鲜有的“时间感”沉淀。
多年来,蘑菇屋的炊烟与闲谈早已在观众心中织就了一张情感纽带,其IP 自身积累的口碑与信任,让它拥有了 “观众愿意陪它探索未知” 的独特号召力。
而所谓的“时间感”也并非抽象的概念。
新一季第一镜荧幕拉开,黄老师上妆、登场,从话剧麦换成真人秀麦,面对镜头与镜头背后观众们希望节目回归的期待,竟两次对镜头表达了“不知所措。”
身边最擅长控场的何老师,则在镜头前自嘲道“我夸没人信了”,随后罕见地低下了头。
而面对停播期间,突如其来的“反权威审判”,豆角、猴姑米稀事件,节目和二位也都毫不避讳,反复自嘲callback。
两位曾在蘑菇屋游刃有余的“大家长”,深耕综艺多年的绝对前辈,好像第一次在镜头前卸下了“完美掌控者”的标签。
而不知不觉间,家长口中,“崽”的角色定位却在悄然迭代。
总是跟在大家身后,年纪最小的妹妹张子枫外出买饭,买出了“小鬼当家”的既视感。第二天独自待客,突如其来的沉稳熟练,也让辛芷蕾惊呼像极了蘑菇屋的“女主人”。
曾经的小绵羊张艺兴摇身一变成为了何老师口中的张哥。拿起锅铲复刻起了黄老师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成为了新一代的掌勺人。
瘦到像换了一个人的彭彭,好像变得沉默了些许,在嘻嘻哈哈之外,彭彭有了更多安静思考的瞬间。
每个角色都在时间中沉淀出了“看得见”的转变。
当然,还有彩灯的离开,小O小H的衰老,揭开了残酷的时间概念。
这就是用时间换内容最真切的体现。
第一期片尾,所有人聚在一起讨论起了白天《农庄馆客人》中巴格一角的不同演绎方式,顺带着闲聊了所谓戏剧创作模式。
冷眼特意记下了黄老师的讲述:不同于拍戏,话剧更像是个寻宝的过程,它需要演员不停地登台表演,可能演了50场、100场才会发现,原来角色二人还有一段“戏”其中。有些是剧作家可能当年就埋在那里的,而有些是故事本身就有生命力,‘因为是你演,所以故事在和你一起成长’。
8年来,当一期又一期的“田园待客”被堆叠起来,《向往的生活》的故事也便和所有人一同生长,有了时间带来的生命力。
戏剧也是“向往的生活”
当然,谈到了“戏剧”节目也就不得不面对这一季观众最大的争议。
经典IP的每一次自我革新,必将会面对观众的重新审视。
“戏剧元素过重”成为了这一季的争议靶心。有观众直言 “看不到熟悉的田园劳作,总觉得少了点‘向往’的味道”“新一季的节目是乌镇大型宣传片”。
但就个人观感而言,冷眼反倒很欣赏这一季的“不破不立”。
曾经观众们熟悉的田园劳作,背后是以田园为核心意向,满足了大众对“逃离当下”的理想化想象。可当社会情绪转变,逃离已然无法解决眼前的困境,甚至连观众和节目自身都陷入了“不知道还能向往什么”的迷茫,“回归当下、深耕眼前的热爱”何尝不是另外一种解法。
或许对于不少观众而言,戏剧仍然是极为小众且陌生的领域。但在两位老家长所“向往的生活”里,戏剧就是他们当下真实热爱的生活切片。
而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向往,往往有着击穿圈层的力量。
冷眼注意到了一个真实的细节。
第二期正片非常奢侈地把整整8分钟时间交给了黄老师,完成了一段和“生活”完全无关的戏剧舞台讲述:《墙壁里的精灵》。
在黄老师的讲述中,弹幕上的留言逐渐从最初的“又开始了”“喜欢种地就去看《种地吧》”的种种质疑、争论,变成了最后满屏的“泪流满面”“我真的要去看一场戏剧了”“爸爸真的成为了墙壁里的精灵。”
在黄老师一提起戏剧,眼睛就会闪着光的讲述下,原本抗拒戏剧元素的观众也真的看进去了。
而在情感的共振之外,冷眼也想不加保留地表达自己对这一季节目内容质感的喜爱。
我们不难发现,节目中戏剧的出现并非内容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与蘑菇屋的日常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
节目中设计了大量戏剧排练和生活场景交叉剪辑的片段。上一秒还是《农庄馆客人》的排练厅,下一秒就变成了子枫妹妹独自去买饭的画面。而在画面之外依旧是何老师于排练厅的话剧台词:希望你一切如意,请不要为我担心,我很好。
何老师在剧场中的台词,变成了温柔的挂念,小众的艺术被拉回了稀松的日常,“戏剧的呈现”和“向往的生活”被缝在了一起。
在综N 代内容分析的惯性框架里,“拆解变与不变” 几乎是通用公式 —— 一边梳理节目始终坚守的核心精髓,一边罗列新一季的形态革新,两相对照间,节目便如庖丁解牛般被剥落开来。
而新一季《向往的生活》却不再适用于这样的写法,它仿佛走到了“变与不变”的中间态。
就像第一期节目里反复出现的《农庄馆客人》经典台词:直到来到这里,我才好像又找回了我自己,又有了另外一个我。我和过去那些个不同的我、现实的我趋同了。此刻,我确切的知道我所在的方位,但是因此,我对我的去向一无所知。
一直以来,综艺行业焦虑的本质其实并不是“没内容可做”,而是对“不确定”的深层恐惧,这也让近些年的我们陷入了“结果导向”的思维定式。
研发一档节目,要先预设“可复制的模式”;尝试一条新路径,就必须先攥紧 “确定的结果”。我们总在做一件事时,就迫切地想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终于,新一季的《向往的生活》拒绝了这样的创作逻辑,如果迷茫,不知道“观众向往什么”“我们要做什么”,那不如转身问问自己“我们能真诚地呈现什么”。
不割裂过往,不预设未来,以尊重内容的“现在进行时”去驱动“未来可能性”,是《向往的生活》这一季勇敢做出的选择,也是冷眼最想对行业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