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档的票房表现确实有些萎靡,但诸如“退回十年前”等论调也有些片面。关于行业环境、档期特性、影片口碑与票房水位间的关系,此前在中我做过少许讨论,也会在年度总结里结合全年电影市场情况做全面复盘,不再单起一篇论述。
所以今天要讨论的遗憾,并不基于市场成绩,而是基于内容本身。这部电影若能在国庆档上映未必能救市,但能成为内容结构的重要补强,拓宽档期电影品类的光谱,因为它是从另一个视角切入新主流电影叙事,更容易引发普通观众的回忆与共鸣。
没错,我说的就是《抓特务》,一个罕见以平民视角记录几十年共和国发展史的故事。
看到这里很可能会有人不以为然想要反驳,别急,听我慢慢说。
1
微观视角的平民史诗
这个故事,看似谍战(细分类型是反特),实为见微知著的平民史诗。它以最日常琐碎的市井生活,于微观层面折射出共和国几十年的发展史。
它有最契合的演员、最有嚼头的人物、最精彩的群戏和最地道的老北京风土人情。
别怕,我不是还没看电影就收钱在这儿尬吹,而是在说与电影一样根据中篇小说《无悔追踪》改编的首播于1995年的同名电视剧。
不装了,我是《无悔追踪》的忠实剧粉,十一期间又从头到尾重温了一遍这部20集的剧集,依然如痴如醉。
故事说来并不复杂:1949年10月1日建国这天,年轻的派出所所长肖大力偶遇青年教师冯静波,对方的一句闲聊引发了他的怀疑,为了查清冯静波到底是不是国民党特务,肖大力带全家搬到冯静波家楼下,与他做了街坊,也对他展开了近四十年百折不回的调查追踪,“无悔追踪”这四个字,就是肖大力一生的最佳判词。
剧目的豆瓣短评一条高赞评论说它是“新中国编年体《史记》”,深以为意。
全剧没有一个废镜头,没有一句废台词:校园的小操场在每个年代站着不同低头认罪的人,跳皮筋的童谣应和着年代乐章,配角的调侃既是彼时百姓的口头禅,也担纲着记事的结绳,而时代车轮滚滚,车上的人还捂着奔跑追车狂跳的心脏,车下的人一脸尘土,被留在当场。
但我不太同意很多人说它毫无谍战的成分,不够惊心动魄。其实肖大力曾数次迫近真相,只差毫厘就能抓住冯静波的尾巴,而冯静波多次化解危机是靠顺应形势利用政策,虽是巧劲儿,却也次次付出极高的代价才能脱险。这些隔空过招虽不见刀枪,却是无声惊雷,冯静波搭上了婚姻,肖大力间接家破人亡,数个家庭的命运被改写,很可能这才是真实谍战的模样。
作为《无悔追踪》全剧最核心的人物关系,肖大力与冯静波这对一生之敌,被塑造得极具对照关系:前者劳动人民出身,做事一根筋,但有着最坚定的革命意志与最忠诚的爱国精神,不慕浮华不畏艰险,朝着心中正确的方向一往直前;后者知识渊博风度翩翩,人缘极佳,善矫饰、懂变通,心中的信仰却逐渐被对方瓦解,直至彻底崩塌。这一对照组往浅了说是极具张力的经典戏剧人物关系,往深了联想可以代表群体、阶层甚至政权,是怎么联想都有道理的意象组合。
而冯静波与四阎王这对特务对照组,更是剧集最辛辣的一笔。冯静波潜伏近四十年,在肖大力的视线内战战兢兢,没能做成一件真正有害之事,随时代起伏,也算清贫半生;四阎王这个真正劣迹斑斑的国民党高层虽在建国后被抓险被枪毙,却在特赦后去了台湾,后弃政经商,改开后返京,成为社会各界的座上宾。
要理解冯静波最后的抉择,就要细致解读他在华北楼大闹四阎王婚礼这场点题的戏:题匾被四阎王狗屁不通的书法换下是破灭,苏大姐说他骂四阎王的话“怎么那么像肖大力”是再生,信仰的崩塌与重构,在这一刻同时完成,他才能坦然走向光明。
像这样精彩的人物,像这样精炼的戏,《无悔追踪》里根本数不清。除了两位主角两个家庭的主要角色外,旧警察王六斤、带头打砸抢的张大姐、热血参军又尴尬归来的孙焕章、店门口扯闲篇一扯四十年的剃头包、一次吃亏从此豁出去浪头弄潮的旗袍陈等诸多每集平均不上三句台词的小配角都鲜活动人,有来处、有归途,也有活人味儿,嚼劲十足。
更难得的是,尽管它以平民经历侧写了建国以来大大小小各种运动风波,但它基本做到不偏不倚不妄加评判,用今天的保守眼光看待,也当得起一句史观很正、屁股不歪。
2
对电影版的畅想
剧版封神是剧版的辉煌,我为什么会对电影版《抓特务》寄予厚望呢,尤其在片方对电影具体情况捂得相对严实的情况下?
因为已知信息都能构成加分项。
首先电影主创非常清楚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冯小刚在新片推介时谈到这个故事为什么吸引自己,当时大屏幕PPT上写着这样两行字【“抓与藏”命运纠葛间,呈现时代巨变,调动国民记忆】。显然,双男主纠缠四十年的主线+平民史诗的时代刻画这个故事精髓,也是电影的创作重心。
在这一场推介里,冯小刚复述这个故事的某个小细节,也让我揣测出一些可能的改编点。他说主线故事“概括来说就是一个提心吊胆潜伏了四十年的特务,早就被组织给忘了,唯独对他念念不忘的是第一眼就觉得他有问题的一个警察……”
原著小说里,冯静波是主动误导让军统以为他已身亡;电视剧里,冯静波虽同样四十年未做任何特务该做的事,但是否被组织遗忘又从何时起被遗忘,剧情并未真正言明。那么容我大胆揣测,冯导讲述的这个细节有可能在电影版里被改编着重强调,如果真是这样,冯静波被来处遗忘甚至泯灭又被宿敌铭记一生的对照会更鲜明更具讽刺意味,人物命运也会更荒谬更黑色幽默,他最终走向对自己念念不忘的肖大力,也就更有心理依据。
原著原文
目前《抓特务》只有一支贴片预告露出,质感不错,年代还原、演员表演和台词文本都挺到位,尤其坚定了我此前对电影选角精准的判断。
胡歌是有文气的演员,而雷佳音之于这类带草莽感正面角色的契合,《绣春刀2》和《长安十二时辰》早有印证。更妙的是,他们各自气质与剧版演员的细微差别,很可能契合了电影对两个角色的改编方向。
剧版首播于1995年,播出后虽说肖大力的精神人人敬佩,但他不少言行细节在当时的观众眼中就不算讨喜,而温文尔雅风度极佳的冯静波则明显魅力十足,就像剧中他迷惑同事、街坊一样,迷倒了不少观众。结合全剧来看,冯静波当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反派,但三十年过去,价值观日趋保守,舆情也日趋严苛,如何在保留人物内核与精髓的前提下做更契合当下价值观更不容易挨骂的调整,本就是改编的一大难点。
电影需要在不动摇人物内核的前提下为肖大力与冯静波的人物魅力配比做微量调节,让双男主的对峙纠缠更势均力敌更具张力,也更安全。从这个需求看,草莽粗粝却不乏亲和烟火气的雷佳音,搭配文气里略带一丝阴郁的胡歌,显然不能更合适了。不是说雷佳音和胡歌就能超越刘佩琦和王志文,但在当下的内娱一线阵容里选肖大力和冯静波,也确实想不出比这两位更妥帖的选角。
电影目前除双男主外其他阵容均未官宣,不过贴片预告里出现了于和伟的声音,看台词他应该是饰演冯静波的上级特务四阎王,豆瓣词条下也有几位主要演员,但未对应角色,除于和伟已经明确外,我估计张瑶很可能饰演冯静波的妻子大眉子,余下就真一头雾水。剧集在肖大力与冯静波两个家庭之外,是由形形色色各有境遇的街坊、学校里起起落落的知识分子、派出所来来去去的民警共同构成一幅史诗级画卷,所以主要配角的删与留也是我非常关切的改编点,希望电影在配角的塑造上足够丰富也足够鲜明。
当然剧版有一些内容必无法保留,我心知肚明。
几年前我向别人安利《无悔追踪》时就说“无论当下还是未来都再难有这样的剧集”,具体难在哪里,主演的寻常对话都足以说明问题。
当然剧版自始至终未就这些内容本身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而是平实刻画最普通百姓于其间的颠簸与悲喜,硬要类比的话,可以说是厚重度与敏感度更高一级别的《人世间》。
所以在佩服主创知难而上勇气之余,也很好奇到底哪些会被彻底拿掉、哪些会含糊处理,而又有哪些可以直接呈现,去年《解密》就在这方面有了小小的突破,很难不期待更多。
最后,剧版也留下一些遗憾,希望电影版有能力补全。
一是情节进入八十年代后,多少有些零碎散乱。在成剧的时间点(1995年前)上,社会观念仍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主创亦身在其中,剧集对八十年的书写就很难盖棺定论,主角的命运也不好往后猜想。但今天的主创回看八九十年代至千禧年间,已不再是雾里看花,重新梳理、编排甚至续写人物结局,都有机会补上当年的遗憾。
二是两个家庭儿女一辈的情感线,如今看来狗血度有些超标。尽管这确符合改开后一度涌现的社会浪潮,也明显是两位主角纠缠命运的延伸,但影响人物际遇的巧合太多,这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体性又太弱,令狗血观感加倍。如能在尊重人物的时代局限性前提下,以当下眼光做不触及悲剧内核的细节重塑,就能让略显孱弱的子女线也饱满起来。
3
影版的由来
说到这儿你应该能明白,原著小说+20集剧本就是一座富矿,随便两铲子下去都能挖出金子,可能有人会质疑这两年作品风评不佳的冯小刚尚能饭否,其实他来操盘,我的期待不降反升。
因为剧版《无悔追踪》初始就是冯小刚等人操盘的项目。当时他和王朔、叶大鹰等人开公司拍剧,一眼相中了张策的中篇小说《无悔追踪》,找江湖人称史爷的史建全操刀剧本,待到开拍时却因故搁置,最后整个项目转到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由尹力执导将它搬上荧屏,铸成经典。
原著作为一篇中篇小说本就水准不俗,剧版结局冯静波那封信的文本基本出自原著原文。但对照具体情节你会发现,剧版很多戏剧张力十足令人惊叹的情节设计,都出自这个团队的改编。比如肖大力为查清真相硬是和冯静波做了近四十年邻居,令两个人的纠葛升级为两个家庭的命运交织;比如冯静波的掩藏身份从帮佣、工人变成教书先生,人设也改成了与肖大力更有反差感的学识渊博、风度翩翩的知识分子;包括让四阎王活下来,把冯静波后来的得意际遇挪给他,让冯静波在被彻底遗忘的潜伏中坚持清高保持清贫,以及诸多构成时代图景的配角塑造等,令原本精彩的故事更加丰富深刻。
任何一个识货的导演都会对这样一个剧本从手边溜走遗憾不已,何况播出效果与口碑都验证了自己当初的眼光。惦记多年后,据说2019年冯小刚就启动了影版的筹备工作,并请来 原编剧史建全撰写电影剧本,重建剧版初始班底。
冯导近年来的作品确实风评不佳,《芳华》后的作品我也都不喜欢,只有网剧《回响》觉得有点意思。但我发现,凡是他惦记多年甚至成为夙愿的项目,最终口碑均不俗,包括豆瓣8.2分的《集结号》、8.2分的《1942》和7.7分的《芳华》。
一个比较现实的担心是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很难达到剧集内容体量所涵盖的丰富度。不过回看《1942》《芳华》《集结号》等作品,虽题材各有不同但内核近似,都是厚重时代背景下的群像故事,都是以小人物命运变迁折射时代洪流,确实能验证导演在电影时长内呈现一整个浩大时代的能力。所以经过取舍后的故事能否更精炼更聚焦更极致,是我非常期待并会重点关注的改编点。上面提到的《抓特务》推介会上,导演也将此作为推荐重点↓
而以创作者的角度看这也再合理不过:想拍而未能实现的作品会在脑中不停构建、推翻、丰富、修订,在反复自我肯定与否定间逐渐饱满,最终掏出的东西多半千锤百炼,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当然也不排除雕砌过度的可能性。
综合目前所有反馈,种种迹象表明《抓特务》的水准应是前者,也即保持了冯导念念不忘定律。如今公映的难产很可能源于其在内容上对原剧的保留,这令我更加心痒难耐。
好故事很多,但好到这个程度的,内娱影视放在一起论,也数不出几部。与它同样拥有平民视角的,很难有这样兼具全面性、丰富度和深刻度的内容与表达;而能兼具全面、丰富与深刻性的,一般又是宏大叙事,极少能以平民视角切入引发普通百姓共鸣;如果再加“建国后”这个年代限定词,恐怕无一部剧集能与它比肩——害,别说比肩,就连可类比对象都难寻,也难怪冯导对它念念不忘三十年。
好在这个故事并无太强的时效性,比起非要在某个最近的档期看到它,我更希望最终的公映版能尽量丰富与自洽,无愧这个故事,无愧剧粉的期待,无愧导演三十年的惦念。
当然,如果片方或主创看到这一篇并需要一些民间意见,联系我好吗,愿尽微薄之力,且签保密协议。
对这个故事有兴趣吗?想看影版或去补剧版吗?
更多精彩点击查看:
更多内容,关注娱乐栗场后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