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烂剧” 却如毒瘤般侵蚀着观众的视听体验。
它们剧情离谱、有的价值观扭曲、有的文化错位……
这些问题让部分剧集最终迎来被央视点名批评并下架的结局。
1、《东八区的先生们》
张翰可能对郭敬明没找他出演小时代多少有点耿耿于怀,于是一开局便向小时代致敬。
他致敬了,但又完全没有把握到精髓,所以才会用“一起入洞房”这种低俗梗来诠释兄弟情。
比塑料姐妹花更不忍直视的,大概就是俗料兄弟伙了吧。
四个三十多的大龄剩男去当伴郎,一般都市剧的发展是被介绍伴娘给相亲。
这部剧却剑走偏锋,变成了四个伴郎在婚礼排队上(约)把(炮)妹,把的特么的还是编剧给特意安排的外国伴娘妹子,男配还得意洋洋的发信息说“为国争光”?
央视痛批其 “用低俗博眼球”,最终该剧以豆瓣 2.1 分的超低评分草草下架,成为 “油腻霸总” 人设崩塌的典型教材。
2、《我叫刘金凤》
辣目洋子主演的这部古装剧,当年从开播就因 “文化错位” 争议不断。
女主角服饰神似和服,男性官服照搬日式风格,剧中甚至出现寿司等 元素,妥妥一场 “披着古装皮的日式文化秀”。
剧情魔改原著,将女主从魅力女性扭曲为 “傻白甜”,在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的当下,如此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被下架实属必然。
如果说,让人迷惑的服化道是《我叫刘金凤》被观众吐槽的外在原因,那么主演们的演技,就是让观众看不下去的内在因素了。
女主刘金凤由辣目洋子饰演,其实如果按照原著的剧情来看,辣目洋子略显丰腴的体态和不算太出众的颜值,还是挺符合女性形象的。
但剧中的辣目洋子却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无论是做表情,还是拿捏情绪,都带有一丝丝的矫揉做作!
3、《雷霆战将》
当严肃的抗战题材被当成偶像剧来拍,《雷霆战将》就注定了翻车的结局。
八路军又是自动机枪,又是重型榴弹炮,一个团一个冲锋就把一个联队的鬼子打败了,弹药都多的打不完,还有哪军服,新的一点灰尘都没有,还住豪华别墅、喝着咖啡抽雪茄,战士们发型精致、服装笔挺,护士穿高跟鞋、丝袜上战场,剧情脱离历史真实到荒谬的地步。
央视批评其 “把严肃历史题材娱乐化”,该剧仅播出 13 集就匆匆下架,成为抗日神剧 “魔改” 的反面典型,更是对先烈的亵渎。
这种导演和出品方真的是该封杀。
成年观众一般有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但这种剧如果是让低龄儿童或者青少年看了的话,这就是毒害祖国的未来啊。
4、《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中妲己和杨戬的“德国伪骨科兄妹”关系的创新设定,看到这种设定,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的想法,这不是一部神话剧,这已经是个爱情剧了,所有的怪力乱神的猎奇和诡谲的想象力元素都成为附庸,拿来衬托爱情。
如果拍封神演义必须的改编没有人会说但是大剧情要贴近原著,就拿原始天尊来说,从他的手里拿的那根棍子就是错的,我开始还以为是菩提老祖呢。再说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弟子是以十二金仙为首,什么时候变成申公豹成了大师兄了我就呵呵。
杨戬这的其他梗我就忍了,天眼就天眼,还加个“黑”天眼,俗的很。
5、《一个鬼子都不留》
杀猪刀、石块、弹弓、飞针……都被主角用来打鬼子,而且屡屡得手。
对此,于震表示电视剧当然是需要娱乐化的,只要不是太夸张就好。
而对于飞针杀鬼子的情节,主演于震解释说“我查过史料,真有其事”,反正我不信,各位看客,你们信吗?
6、《抗日奇侠》
对于咱们广大中国网友来说,这部片子相信都用不着做更多的说明了吧,“手撕鬼子”的名场面,带来的是正面还是反面意义上的震撼这点姑且不论,至少令这作品在众多抗日神剧当中也牢牢占据了神中之神的地位。
所以书中第一个介绍的就是这部片子,也完全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