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下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男星之一,“小甜茶”提莫西·查拉梅一直是公认的颜值能打、人气又旺的小帅哥型男星。
但关于他,却总是能看到另一些非常有趣的新闻,比如,讲他在表演方面有多努力。
昨天就又看到一篇访谈,来自《好莱坞报道者》
这里面讲了这么一段经历,是关于他的新片《至尊马蒂》的。
文章里面说:
因为这个主角是个乒乓球好手,而为了准备这个角色,他也是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从2018年开始,提莫西·查拉梅为这个角色做准备,当时他在曼哈顿下城一家24小时开放的场馆开始上乒乓球课。
而在 期间,他甚至把在翠贝卡家里的客厅都清空了,换成了一个完整的乒乓球台,以便每天在家练习。
而 结束后,提莫西·查拉梅开始忙着拍其他电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停止乒乓球训练。
他说,“无论我在做什么,都会练习。我在伦敦拍《旺卡》时在那里放了一张球桌。在拍摄《沙丘2》期间,我在布达佩斯、约旦都放了球桌,在阿布扎比也放了。
在戛纳电影节为《法兰西特派》时也有,我在《法兰西特派》之后在圣特罗佩附近的一个小镇租了个民宿,窗外就是海,我在那里上课。”
总之,为了这个角色,他会抽出各种时间练球,以便,可以提升自己的乒乓球技巧。
而且,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有类似的新闻传出来了。
之前他为了准备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无名小辈》的时候,同样有他为了那个角色准备了很久的新闻出来,比如准备了几年时间,反复观看迪伦的各种视频与影像资料,练习吉他、口琴、口音等等。
而影片中所有的歌曲,都是他自己弹唱,甚至是现场表演的。
而且,他在接受采访还说:“如果有人觉得这是吹牛,或者觉得这是编的。其实这些都有记录,到时候都会放出来。”
他还说:“这两个项目算是我被‘宠’的项目,我有好几年准备时间,事实就是如此。我当时这两件事一起在做的。”
反正呢,经常看到类似的新闻,其实还挺有趣的。
如果这些真的都是真实的,那他为了角色做的努力,还挺值得人尊重的。
而回到他的新片《至尊马蒂》,其实也是一部挺有意思的电影。
影片由约书亚·萨弗迪执导,他与本·萨弗迪是北美独立电影圈颇有影响力的一对导演,就是曾执导过《原钻》《好时光》《天知道》等片的萨弗迪兄弟。
他们的电影一直有着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都是那种节奏飞快,压迫感与焦虑感分分钟攀升的,紧张感十足的作品。
而这次的《至尊马蒂》的制作成本是萨弗迪过往任何影片的两倍以上。据报道,本片是A24迄今最昂贵的项目,成本约七千万美元。
影片将以独有的方式架构了一部美国时代的史诗。
影片讲述了一个虚构的主角马蒂·莫泽(提莫西·查拉梅饰演)的故事。他是一个底层年轻人,怀揣着一个无人尊重的梦想:成为顶尖乒乓球手。
于是,他在1950年代的纽约地下乒乓球圈中苦苦挣扎,经历重重磨难和“地狱般的折磨”,追求伟大与认可。
该片灵感来源于真实乒乓球传奇马蒂·雷斯曼的生平,但以虚构人物为主线,聚焦于纽约的街头乒乓文化和边缘人物的奋斗。
其实看起来,所谓乒乓球也只是一个背景,核心还是萨弗迪热衷的纽约街头与边缘人物充满压迫感的故事。
对于这部影片,我还挺期待的。
尤其是,前几天影片才在纽约电影节做了惊喜放映,而且,评价还挺不错的。
比如,评价说:
本片是约书亚·萨弗迪导演重要而令人振奋的电影作品,是提摩西·查拉梅表演生涯最佳时刻,他就是为这个角色而生的。再加上敖德萨·阿德隆这样出色的配角阵容。太惊艳了!
或者是:
《至尊马蒂》又名另一种《一战再战》:简直不敢相信,我们接连上映了两部如此优秀的美国电影。
还有:
《至尊马蒂》是一部气势恢宏、魅力十足的体育类史诗作品,从第一帧到最后一帧都充满生命力。约书亚·萨弗迪献上有史以来他制作的最大的一部作品,混乱又有序,推动我们一路跟随马蒂不懈的征途,向所有人证明他是最好的乒乓球选手。
提摩西·查拉梅以飞快语速、过度活跃的思维与不可动摇的自信,全身心投入角色,无论情感还是肢体都全力以赴,最终在高潮时刻引爆全场,让观众起立欢呼。
最终呈现的是一段表演与一部电影,其刺激、惊喜与紧绷神经的程度,堪比萨弗迪以往任何作品。配乐惊艳绝伦,脉动着超凡脱俗的能量。而充满动感的剪辑让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片长转瞬即逝,比乒乓球在台面上弹射还要飞快。
这是最令人振奋、也最好看的体育故事之一。
还有就是,
约书亚·萨弗迪单飞之后的导演作品,带来一场与《原钻》相似、持续保持高强度的肾上腺素狂飙的作品;
提摩西·查拉梅放开一切的表演,让本片有望成为他的《华尔街之狼》,他肯定会获得提名的。
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转述了。
总之,看过之后,对这部影片的期待值自然就更高了。
感觉这也会是明年颁奖季的热门片之一了。
用《好莱坞报道者》的描述就是: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部属于查拉梅的电影,你能感觉到这个角色已经刻进了他的骨子里,一个有着大眼睛的、野心勃勃的纽约孩子,怀抱征服世界的愿景,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查拉梅则说,
“在精神层面上,这是我拍戏以来最像我自己的一个角色。这就是我在事业成功之前的样子。”
“有些人可以不经意就走向成功,或者被动的追求他们想做的事,但那不是我。对我来说,是一万小时的投入、是从大学退学、是冒险、是优先追逐那些一开始并不传统的项目。
在当时,我20岁时的选择算是有点激进的。”
“某种意义上,马蒂的故事和我非常相似。”
“所以这让我深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