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怕《731》?差评潮汹涌,暴露历史保卫战的隐秘战场

admin2025-10-03  7

《731》上映后,口碑像陷入了一场迷局。起初网上满是负面声音,不少人看了差评后打消了观影念头,可随着15天16亿票房的出炉,再回头看这场“差评潮”,总觉得透着股不对劲。

先得承认,《731》并非完美。作为一部触碰731部队暴行这一沉重历史的作品,它天生就带着争议属性,无数平民沦为“实验品”,细菌战的阴影笼罩着太多家庭,每一个细节都牵扯着民族的伤痛记忆。

有观众觉得影片叙事节奏有瑕疵,或是觉得商业表达与历史厚重感没能完美融合,这些基于内容的理性批评,本是作品成长的养分。但网络上的声音,渐渐偏离了正常讨论的轨道。

让人起疑的是,大量差评竟有着高度一致的话术,像是从同一个模板里复制出来的,而且都刻意绕开了影片里那些扎实的历史细节。

要知道,为了拍这部电影,主创团队筹备11年,跨国奔波年搜集证据,从解密档案到战犯口述影像,全都是不容否认的历史真相。

更值得留意的是,早在电影上映前,就有日方相关势力通过发声明、集中举报等方式试图阻挠上映,再联想到其长期篡改教科书、否认战争罪行的做法,以及专门用于“海外信息传播”的预算,很难不猜测,这些雷同差评或许就是某些势力的刻意为之。

他们怕的,是更多人通过电影看清那段被掩盖的历史,怕真实的口碑传递开来,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搅乱铭记历史的氛围。

水军的恶意再汹涌,也抵不过国人对历史的敬畏之心。16亿票房背后,是无数观众带着沉重走进影院,又带着震撼与清醒离开的真实写照。

有人被影片里实验暴行的片段刺痛,有人被普通人在绝境中的挣扎打动,还有人看完后专程去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想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这些发自内心的触动,正是《731》真正的价值所在。

它或许在艺术手法上有欠缺,但作为唤醒民族记忆的载体,它成功让那段尘封的罪证走进了大众视野。

80多年前,731部队妄图用销毁罪证的方式掩盖恶行;80多年后,某些势力又想靠舆论手段模糊历史。

可16亿的票房已经说明,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能被轻易篡改记忆的模样。主创团队为还原历史的坚守,观众为铭记历史走进影院的选择,都在诉说着我们对历史的态度。

别让网上的恶意差评替你做决定。《731》或许不完美,但它承载的历史重量,远比单纯的艺术评价更重要。

不如亲自走进影院,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那段不容忘却的过往,不让别有用心的声音,淹没了历史的真相。这场关于记忆的保卫战,我们必然会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9478570a1681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