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手机,又刷到金晨跳舞。工作室放了个花絮,她穿着最普通的黑T、运动裤,头发随便一箍,对着镜子一遍遍踢腿、转圈、卡拍子。老师一个“停”,她立马重来,汗顺着下巴滴地板,啪嗒一声,像给节拍器加了鼓点。
我原本只想滑过去,结果看了三遍,还把十年前的旧舞台翻出来,一口气刷到凌晨两点。老公翻身嘟囔:“看个舞这么激动?”我没回,心里却明白:我看的哪是明星,分明是再也回不去的自己。
一、她转圈的那一刻,我把记忆转回了小学六年级的傍晚
那时候没抖音,没热搜,连面墙镜子都是奢侈品。我把家里衣柜的推拉门当镜子,对着《快乐崇拜》的MV学动作,一只手拿梳子当麦,一只手猛甩,脚下一滑,磕得膝盖青紫。奶奶喊我吃饭,我喊回去:“马上!”其实还有半小时,因为下一段转圈老甩不准。第二天班级联欢,我上去跳,台下同学笑得前仰后合,我也跟着笑,心里却炸开烟花:原来我也会发光。
后来怎么样?后来考学、加班、考证,舞蹈班太贵,我报了英语班;练舞房太远,我选了离家三站的健身房。再后来,膝盖生了骨刺,医生一句“别剧烈运动”,我把舞鞋塞进了纸箱,一塞就是十年。
二、金晨的“细糠”不是炫技,是告诉我们:喜欢可以坚持
视频里,她一个后仰,腰窝几乎贴地,弹幕飘过:“人骨头都折了吧?”下一秒她笑嘻嘻起身,跟老师说:“再来,刚没绷背。”没有口号,也不卖惨,就是老老实实把动作拆开、揉碎、再拼好。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专业”,不是跳得多高,而是愿意为一厘米的角度耗上几十遍。
我把视频转发给闺蜜,附了句:“想不想把落灰的鞋捡出来?”她秒回:“走,去公园,广场舞也是舞。”我们都没想成明星,就想找个由头,再听一次自己心跳的拍子。
三、评论区里,藏着一万个“差一点”
有人@前男友:“当年你说跳舞没用,我信了,现在想抽自己。”
有人说:“给孩子报班,顺便给自己也报了,三十七,一节不落。”
还有人贴出旧照:2008年市中学汇演,扎亮黄发带,腿劈得生疼,配文“想穿越回去抱一抱那个小姑娘”。
一条条看下来,眼睛发酸。原来大家心里都埋着一颗小种子,平时被报表、PPT、柴米油盐压得死死的,只要看到有人还在跳、还在转,那颗种子就“噗”地冒头:其实我也行?
四、别怕骨头硬,怕的是心先软
我昨晚真把舞鞋找出来了,鞋尖裂口,鞋带发黄。我蹲在地上系了个蝴蝶结,试着下腰,手还没过膝盖就喘成狗。金晨在视频里也在喘,喘完继续,我为啥不行?于是给自己定了小目标:每天十分钟,把背先练直,别的再说。不为直播,不为点赞,就想在三十多岁的夜里,听一次久违的拍子:“咚——哒——”
五、结尾废话不多说,想跳就去跳
屏幕前的你,如果也因为金晨那段舞愣神,别只贡献播放量。去翻箱倒柜找出当年的装备,哪怕只是一条旧丝巾;去客厅把沙发挪一挪,空出两平米;去跟少年时期的自己撞个满怀,告诉她:“我没把你弄丢,我只是来得晚点。”
舞房可以贵,镜子可以破,音乐可以外放自带混响,只要你抬手,第一拍就已经响起。
最后借用金晨花絮里那句小声嘀咕——
“再来。”
我们也再来。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