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翻开各大社交平台,经常能看到“00后靠自己年入百万”,以及“在北上广深没有几个亿的收入,别想着躺平”之类的话题。
然而别看网上大家都过得这么光鲜亮丽,这份包装出来的虚假繁荣,到底还是被2025年胡润报告最新出具的中国高净值家庭数据彻底戳破了。
原来,真正的高净值家庭在全国只有414.2万户,占全国家庭总数的1%还不到,也就是说,别看网上大家晒豪车、豪宅,实际上可能都是伪装!
或许有人会好奇,这414.2万户高净值家庭,到底是谁在支撑?是不是像以前那样,靠炒房就能挤进去?答案恰恰相反。
报告显示,企业主占了高净值家庭的54%,金领阶层占34%,这两类人加起来撑起了近九成的高净值群体;
而曾经被当成“财富捷径”的炒房客,比例从2020年的10%直接降到2025年的5%,几乎腰斩。
这背后藏着一个清晰的趋势:靠投机、炒房赚快钱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能真正攒下钱的,都是扎实在实体经济里做事的人,可能是开工厂做制造业的老板,可能是在科技公司搞研发的高管,也可能是在金融行业做专业服务的精英,他们靠创造价值赚钱,而非靠“炒价格”牟利。
就连财富集中的城市也能印证这一点:全国三分之二的高净值家庭聚集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地方不仅有密集的产业和资源,更有一群“能赚钱、会赚钱、不缺钱”的实干者。
有意思的是,这些真正的高净值人群,花钱和投资的思路也变了,不再是以前那种“炫富式消费”。
早几年,富人圈还流行比名表、比私人飞机、比豪宅,现在却转向了更务实的选择:买iPhone等科技产品的占比高达62%,投基金、买健康保险成了常态;
而腕表、私人飞机这些传统奢侈品的消费占比,分别下降了38%和44%。他们不再追求“别人看得见的贵”,更在意“自己用得上的值”。
与此同时,这些人群的风险意识也比以前强了很多,55%的家庭都专门设立了应急准备金,平均能覆盖13.7个月的日常开销,就算暂时没收入,也能安安稳稳过一年多。
在“最想要的东西”排名里,健康和幸福稳居前两位,连2021年排在第十位的“金钱”都冲到了第三,看得出来,他们现在更怕“手头紧”,更看重现金流的安全,而不是盲目追求资产规模有多庞大。
这种对“稳”的追求,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资产配置逻辑。
以前大家总觉得“家里有套房,资产就稳了”,现在却不一样了:92.3%的家庭会配置活期储蓄,89.7%会存定期,商业保险、国债、银行理财这些“不赚快钱但安全”的稳健资产成了新宠;
股票和房产的占比被控制在合理范围,信托、海外投资这些高风险选项则越来越边缘化。
还有个意外的“黑马”是黄金,2019年时,黄金在家庭资产里只占6.3%,到2025年已经涨到15.7%,连续五年成了投资首选。
毕竟在经济不确定的时候,这种“老派安全资产”,比波动大的股票、变现难的房产更让人安心。
当然,也有一部分高净值人群会做全球化配置,比如去年有1.5万多人移民到新加坡、美国,通过家族办公室、离岸信托转移资产,但这不是“逃离”,更多是为了分散风险。
毕竟国内的新机会也不少,AI、新能源、生物科技这些领域里,已经有年轻人靠技能、项目快速攒下第一桶金,他们不用像父辈那样靠买房,照样能实现原始资本积累。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高净值家庭离我太远,这些数据跟我没关系”,其实不然。这份报告里的变化,对普通人来说全是实在的提醒。
高净值家庭,说的通俗点就是扣除房贷、车贷以及信用卡等所有负债之后,能够自由支配,用来投资以及消费的钱达到600万元,这样,才是真正的高净值家庭,如今就连他们都如此谨慎小心,普通人更该如此,不是吗?
普通人,本金少、抗风险能力弱,与其冒险去碰股票、私募这些可能爆雷的产品,不如先把稳定的现金流保住,配置好基础保险,存够能覆盖3-6个月开销的应急资金,这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底气。
选工作、创业的时候,也可以跟着报告里的“财富方向”走,教培、房地产、低端制造这些行业正在收缩,而AI应用、养老经济、宠物经济、跨境电商、健康管理这些领域在逆势增长,往这些方向走,机会自然更多;
选城市也一样,去北京、上海、广东这种资源多、产业强、人才集中的地方,更容易抓住风口。
说到底,财富从来不是“碰运气”来的,而是选对方向、踏实做事攒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