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上映4天,票房破12亿。
虽然破了很多纪录,拿了几天的冠军,但口碑引发了争议。
影片揭露日军的反人类暴行,让更多人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结尾的“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也让我们感慨有幸生在华夏。
但抛开影片题材,从电影角度出发的话,只有一句“难评”。
导演也做了不少努力,比如《731》里的 人,坚持用 演员,因为他不愿让中国人扮演 人。
其中饰演石井四郎的平田康之,是我们熟悉的 演员。
他用细腻的演技,刻画了一个臭名昭著的“恶魔首领”。
他演过很多抗日题材的作品,被本国人排斥,他却坦言,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历史不能忘,希望大家能够正视历史。
有关他顶着“叛徒”的骂名,来中国演“鬼子”的初心,在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着诸多版本,其中“为父赎罪”流传甚广。
01、 在成为“伊藤博文”之前
1958年1月4日,平田康之出生于 东京都。
有关他的家庭背景,存在诸多版本。
在某个版本里,有人为他编排了一个符合中国人想象的故事。
他的父亲曾是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第16师团的士兵,参加过南京大屠杀。
小时候,平田偶尔听到父亲与爷爷吵架,说“那些事一辈子都忘不掉”。
直到18岁,他才从姑姑那里得知真相。
父亲当年在中国杀害过无辜百姓,回来后每晚做噩梦,直到去世都没敢跟他提及这段往事。
在另外一个版本里,他的父亲是 军医并参加过侵略中国的战争。
回国后,父亲不敢跟家人提及这段经历,而小平田是在偷看了父亲的日记后,才决定“为父赎罪”。
还有个说法,他是来中国并参观过“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当场哭了半个小时,之后决定留在中国通过影视表演为“ 道歉”。
然而,这些故事都缺乏直接的证据,其本人很少接受采访(或许有,但在互联网上缺乏一手资料)。
平田康之的演艺生涯起步于1987年,他为押井守导演的动画《曙光Q》配音。
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他作为配音演员活跃在动漫里。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银河英雄传说》《机动警察》《姆明一族》《鲁邦三世》。
从资料上看他的演员之路颇为坎坷,直到1998年40岁时才获得了在晨间连续剧《天晴》中演出的机会。
在2000年播出的大河剧《葵德川三代》中,他饰演赤川真,是个戏份吃重的配角。
此后,他在 影视圈便几乎没有任何声音。
改变他职业生涯的,是国产近代历史剧的天花板《走向共和》。
他的外貌和气质,跟历史上的伊藤博文有几分相似。
而在他的塑造下,观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 政客。
02、 平田康之的代表角色盘点
2003年的《走向共和》,平田康之在剧中饰演了 明治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伊藤博文。
他是明治维新的核心推动者之一,曾四次出任 内阁总理大臣,被誉为“明治宪法之父”。
剧集里他作为 首相,在谈判中用强硬且狡猾的外交手段逼迫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其中包括要求清政府割让台湾省及支付二亿两白银赔款。
私底下,他又恭维李鸿章并将其视为“政治偶像”,这是何其讽刺。
平田康之不是简单地将角色脸谱化为“坏人”。
而是通过细节刻画其作为 近代化推动者的精明、冷静与战略野心,展现出政治家的沉稳与老练。
2014年的《四十九日·祭》中饰演田中秀树,以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为原型的日军第六师团指挥官,纵容部队实施暴行。
剧集通过这个角色展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历史,描绘了其作为事件关键参与者的暴行。
例如下令解除军纪、纵容部队实施各种惨无人道的罪行。
该角色也与张嘉益饰演的法比、宋佳饰演的玉墨等人物形成尖锐对立,推动了剧情发展。
剧集的结局参照历史,田中秀树在战后被引渡至中国接受审判并执行枪决。
平田康之在塑造这个角色时,他没有刻意夸张地表现“凶残”,而是通过克制甚至冷漠的表演手法。
他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在体制和战争机器下变得麻木不仁、视人命如草芥的军官形象。
这种“冷酷”反而更让人不寒而栗,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通过他严肃的表演,既保持了必要的历史批判力度,又赋予了角色复杂性,引发观众对战争罪责的更深层次讨论。
2015年的经典谍战剧《伪装者》中饰演藤田芳政。
特高课负责人,狡猾多疑,是剧中反派的重要代表,是个虚构的角色。
他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反派之一,老谋深算、狡猾多疑,始终对明楼的身份心存疑虑,并不断设计圈套进行试探。
他作为特高课负责人,是明楼兄弟执行潜伏任务的主要障碍和对手。
他在剧情里射杀大姐明镜的那场戏,更是让很多观众恨得牙痒痒。
平田康之的表演赋予了虚构角色很强的真实感和压迫感。
很多观众对这个角色印象深刻,甚至因其“可恨”而迁怒于演员本人,这从侧面证明了其表演的成功。
2016年的《彭德怀元帅》中饰演冈村宁次, 陆军大将,侵华日军主要指挥官之一。
他曾任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指挥过对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作战。
并推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对中国人民犯下严重战争罪行
剧集聚焦于他作为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如何企图摧毁八路军指挥中枢,特别是针对彭老总的指挥部。
剧中呈现了他狡猾的军事策略,例如在1942年的作战中,他并未直接追击溃败的八路军部队。
而是派遣特种部队伪装成八路军潜入根据地,通过侦察电台信号等方式搜寻彭德怀指挥部的位置,企图实施“斩首行动”。
这些战术曾对八路军的指挥系统构成重大威胁,但最终被彭老总识破并化解。
平田康之在塑造冈村宁次时,着重表现其作为高级军事将领的沉稳、谋略和冷酷。
他并没有过多展现冈村宁次的“残暴”表象。
而是通过运筹帷幄、精于计算的姿态,刻画了一个深谙兵法、难以对付的日军统帅形象。
正是敌人的强大,更衬托我方胜利之可贵。
后记
俗话说论迹不论心,无论平田康之来中国的初心是什么,他都是一个合格、优秀的好演员。
纵观他在中国演出这些年的作品,整体上都是些严肃的作品,鲜少出演“手撕鬼子”这类神剧。
可以预见,《731》之后,他将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舆论压力。
在 ,他可能面临包括网络暴力、事业受限甚至人身安全的潜在威胁。
但是,正是他的选择,客观上成为了连接两国历史记忆的一种特殊桥梁。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撰文:木未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