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央视演播室里,灯光耀眼。
一位穿着发白旧西装、裤子磨出破洞的女士静静站立。
导演皱着眉走上前:张老师,您这身衣服不适合出镜。
得换套正装,节目马上要开始了。
张桂梅闻言,尴尬地笑了笑。
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只回了两个字——“没有”。
这声“没有”背后,藏着怎样的取舍?
这一年,张桂梅当选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
这次出行,她不仅是自己,更是华坪县的“代言人”。
华坪县委、县政府深知张桂梅性子。
衣服是路边摊十几块钱淘的,吃饭常是一碗白饭配咸菜。
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在学生身上。
于是特意拨款7000元,让她置办参会正装。
张桂梅也琢磨着,参会是大事。
不能给华坪县丢脸,确实该选一身得体的衣服。
但就在准备购买衣服时,一通电话打来。
“张老师,我们愿意免费为您提供一身纳西族民族服饰。
希望您能穿着这套衣服出现在会场”。
“既然衣服有了,这7000块能不能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张桂梅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于是她婉拒了县里安排的导购,自己拿着钱不经意间来到了电脑城。
当看到功能多样的电脑时,她眼睛亮了。
一个念头出现在张桂梅脑海里。
“学校里不能没有电脑,要给孩子们一个看外面世界的窗口”。
最终,她不仅花光了7000元拨款。
还自掏1600元,买下了一台最新款、运行流畅的电脑,扛回了华坪。
可这份“取舍”,很快让她陷入了窘境。
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穿着免费纳西族传统服饰的张桂梅并不起眼。
可到了分组商讨环节,为了方便,大家纷纷换上正装。
这时张桂梅才意识到自己没有其他合适衣服。
无奈的张桂梅只能硬着头皮穿上自己那件旧西装和破洞裤。
更让她焦虑的是,之后还要去央视录节目,要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
“早知道,就算借钱也该买身新衣服。”她懊恼地想。
就在她手足无措时,一位代表匆匆赶来。
手里拎着一套崭新的西装。
“张老师,我知道您想办女高,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快换上吧”!
节目里,她终于说出了藏在心底的梦想。
想在华坪创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让山里所有的女娃都能有书读,有学上。
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执拗的劲儿。
在她心中,实现山区女孩的教育梦想,远比自己的形象重要千百倍。
随后一名记者也对张桂梅进行采访。
而这名记者就是刚刚为张桂梅解决正装的好心人士——新华社的记者林红梅。
两人促膝长谈,张桂梅也把自己压在心底的想法全说了出来。
随后一篇《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
快速席卷大江南北,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在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
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建成开学。
可这份开学的喜悦没持续多久。
建校初期的“苦”就结结实实地砸在了她的心上。
教学楼是在厕所用地上改建而成的。
因为资金短缺,仅简单处理便投入使用。
开学时墙皮未干,雨天教室漏雨,学生书本常被浸湿。
没有食堂,老师们就轮流从家里带饭。
用煤炉在走廊上热一热,再分给学生。
没有围墙,晚上要安排老师轮流巡逻,生怕孩子们出意外。
连厕所都是借隔壁学校的。
学生们课间要一路小跑才能赶在上课铃响前回来。
住宿条件更是艰苦。
老师们住在两间空荡荡的教室里。
几张木板床拼在一起就是“宿舍”。
男老师住一间,女老师住另一间。
床底下堆着杂物,墙上挂着衣服。
学生们则在二楼挤大通铺。
十几个人睡在一张用木板拼接的床上。
翻身都要小心翼翼。
最让张桂梅揪心的是“留人”。
建校半年17名老师走了9个,100名学生中有6人退学。
张桂梅的心凉了半截,她翻着学生档案落泪,几乎要放弃时。
她发现留下的8位老师中,有6位都是党员。
她猛地站起身,擦干眼泪,既然是党员就不能丢了这块阵地!
她立刻用红笔在二楼空墙凭记忆画党旗,线条虽歪却醒目。
她召集8位老师重温入党誓词。
说到一半的时候,大家都哭了。
可哭过以后,他们咬起牙来继续干。
为了让孩子们打牢知识基础。
张桂梅带着老师们把时间“掰成两半用。
每天早上五点,教室里就亮起灯。
老师们陪着学生早读,声音要盖过窗外的鸡叫。
白天上课,老师不够,就一人带两班。
夜里陪学生做题到半夜,学生不懂就不休息。
学生洗漱仅五分钟,必须上床睡觉。
第二天又重复这样的节奏。
张桂梅自己更是连轴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白天盯课堂,晚上查完宿舍还批改作业到凌晨。
然而比硬件短缺更难的,是根深蒂固的偏见。
华坪女高开学后,她几乎每日奔波于山间。
一家一户去劝,隔着门喊、堵在田埂上聊。
甚至多次“抢”回即将失学的女孩。
曾有成绩优异的女孩小娟,被家长以彩礼为由逼退学嫁人。
张桂梅揣着馒头徒步三小时山路赶到,拦下正准备捆走女孩的家长。
从午间到傍晚反复讲明女高免费政策、出示学生成绩单。
还以“孩子没出息便来赔罪”承诺,最终才劝回女孩。
另有家长因“女孩读书无用”偷偷接走孩子。
张桂梅骑单车追出二十多里地,在汽车站拦下父女。
当众鞠躬恳求,终于用孩子考上大学。
能为家创造更多价值说服了对方,才将孩子带回学校。
除了家长的不理解,外界的恶意质疑也从未停止。
有人贴匿名信指责她办女高是“为出名、花国家钱贴金”。
有人在网上抨击。
为什么你只招女学生,不招男学生,国家出的钱,这不是歧视男学生吗。
更有甚者将把华坪女高说成是“监狱”,把孩子们当成“打工仔”。
更难听的嘲讽“女娃下崽比读书重要”。
网络上的发言,像刀子一样扎在张桂梅心上。
可她更清楚,自己要争的不是一口气。
是大山女孩选择人生的权利。
她不止一次对着孩子说。
走出大山是唯一的希望。
去看见广阔的天地。
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才是你们的命!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华坪女高的誓词,每天都在校园里回荡。
正是这份“不认命”的倔强,创造了奇迹。
学校连续10年高考上线率100%,数千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走出。
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老师,有的回到家乡建设故土。
而张桂梅,也从青丝熬到了白发。
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2020年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恰是张桂梅的写照。
她以“崖畔的桂、雪中的梅”之姿,在风雪中扎根、在质疑中坚守。
更用行动告诉世人。
教育能打破宿命,女孩亦能活成高山。
她数十年的执着终成一束光。
照亮了无数迷茫的人生,也点燃了山区教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