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吉恩·凯利甩开那把黑伞,在倾盆大雨中踢踏起舞时,路灯的光晕切割着雨幕,他踩着水洼纵身跃上路灯杆,将滂沱雨水化作快乐的音符。
1952年诞生的影史传奇,被胶片永远留在了《雨中曲》这部电影中,在73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对它记忆深刻。
《雨中曲》海报
1927年10月6日,在纽约华纳剧院中,台下的观众第一次听见银幕上的嘴唇同步发出真实的人声,默片突然“开口说话”了!在这之前,电影是“无声的艺术”,观众需要靠字幕和表情才可以理解剧情。华纳兄弟的山姆·华纳着迷于“让电影开口”,他坚信:“人们不仅需要看,还需要听。”
就这样,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诞生了,华纳兄弟用这场豪赌换来了超高的票房回报,却也亲手敲碎了默片时代的琉璃穹顶。
《爵士歌手》海报
《雨中曲》的故事就是始于1927年好莱坞的裂变时刻。有声电影的出现很突然,让好莱坞的演员和制作人们措手不及,大家都手忙脚乱地边拍边试,想要快速赶制出一部有声电影来收获票房。
好莱坞的当红明星,唐·洛克伍德(吉恩·凯利 饰)和丽娜·雷蒙德(简·哈根 饰)也不例外。虽然丽娜有着夺目的外貌,但是她却有着一副充满反差感的刺耳嗓音。为了维护她的明星形象,她从来不在公众场合开口讲话。不凑巧的是,有声电影的到来让丽娜必须在电影中讲话。
与丽娜不同的是,从名不见经传的杂耍艺人攀上巅峰的巨星唐·洛克伍德,在这场电影技术变革中看到了新的机会。唐和钢琴师科斯莫·布朗(唐纳德·奥康纳 饰)提议将他们正在拍摄的电影改成一部歌舞片。
由唐意外结识的能歌善舞的凯西·塞尔登(黛比·雷诺斯 饰)来为丽娜配音。此时的凯西是一个歌舞剧演员,想法独到的她对电影艺术有着独具一格的见解,她始终认为默片是“肤浅造作”的,舞台的声台形表才算真实的艺术。
一场关于艺术本质的辩论悄然发酵,默片和有声电影之间哪一个才算真正的电影?这场发生在唐与凯西之间的探讨,恰巧也是1927年的好莱坞人人都在讨论的问题。
紧接着,影片以戏中戏的套层结构,撕开了好莱坞的糖衣。这场凯西在幕后为琳娜配音的“声音魔术”,将丽娜塑造成了一个“全能明星”。当所有的观众为之倾倒时,用声音赋予影像灵魂的人却被囚禁于保密协议的阴影里。
当丽娜企图永久占有凯西的声音,甚至胁迫制片方雪藏这位才华横溢的姑娘时,《雨中曲》早已超越爱情喜剧的范畴,毫无掩饰地指出了藏在电影技术变革背后的隐患。
影片的最后,一直被藏在幕后的凯西终于来到了观众面前。这也象征着默片时代的正式结束。这其中有对默片的不舍,而更多的是对有声电影的期待。
除此之外,《雨中曲》中那些让胶片燃烧的歌舞片段成为了影史上永恒的经典。科斯莫在道具间上演的《逗他们笑》(Make 'Em Laugh),像一场失控的卡通狂欢——他撞墙、劈叉、用尽全力向滑稽默片喜剧的黄金年代致敬。
而三人共舞的《早安》(Good Morning),则将晨光中的餐桌化作几何舞台,踢踏舞步编织成青春活力的交响诗。
那场不朽的雨中独舞是整部电影的高潮。拍摄耗时七天,每秒用30加仑掺奶的人工雨只为在黑白胶片中折射出晶莹的色彩,防水地面让飞溅的水花成为天然打击乐。高烧40度的吉恩·凯利紧裹意外缩水的羊毛衫,在镜头前轻盈起舞。
镜头随舞步流转、水洼中起舞的倒影、利用路灯柱的经典舞步等等,这五分半钟的长镜头将主角陷入热恋的狂喜升华成为一场华丽的表演。
《雨中曲》还创造了许多名场面,其中,唐与凯西在影棚中紫色灯光下,浪漫的双人舞,影响了许多影视作品。
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爱乐之城》中两位主角在星空下的共舞,就是在致敬这一幕。
《爱乐之城》剧照
这部由吉恩·凯利自导自演的电影,也成为了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1996年他去世那天,美国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讣告,没有一个字总结他的生平或综述他的成就,只是把他在《雨中曲》中一个人边舞边唱的一段完整地放了一遍,然后打出“吉恩·凯利今天去世”的字幕。这一个看似简单的片段就可以让所有观众都懂得吉恩·凯利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的价值。
2025年,伦敦西区音乐剧版《雨中曲》将登陆中国,再现这段令人难忘的经典桥段。七十年间,胶片褪色,影院更迭,流媒体冲刷着观看的习惯,但《雨中曲》的雨声从未止息。
今日22:25,电影频道“经典之夜”将播出电影《雨中曲》,和吉恩·凯利一起在雨中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