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纳多雷自传《无意识日记》:当电影诗人放下镜头,开始书写自己

admin2025-08-30  2

提起“朱塞佩·托纳多雷”,大部分人或许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一定记得那些影像:

《天堂电影院》中小镇电影院的温暖余晖,

《海上钢琴师》里无边大海上的孤独身影,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关于美与命运的轻叹。

在影迷心里,这个名字早已成为“光影与记忆”的代名词。

托纳多雷的职业生涯始于摄影,随后在电视台担任纪录片导演。转型执导剧情片后,他的首部作品便一鸣惊人,荣获意大利电影银丝带奖,奠定了他在影坛的地位。他的电影多以故乡西西里为背景,将怀旧情感与哲学思考完美融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被影迷誉为“时空三部曲”,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共鸣,更斩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电影等多项国际顶级奖项与提名。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当代意大利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在今年6月,以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审主席的身份亮相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而如今,这位“电影诗人”暂时放下镜头,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第一次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人生,于是有了这本《无意识日记》。

作者:[]朱塞佩·托纳多雷 译者:杜颖

出版时间:20258月 出版品牌:儒意欣欣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这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而更像是导演在无意间留下的心灵素描。它没有编年体的庄重和条理,却有一种真诚与松弛,仿佛在不经意间翻开了他长期保存的私人笔记,走进了他生命的暗格。

在书中,托纳多雷提及自己刚从故乡去首都罗马时的迷惘:“这是一次探寻未知的旅程。我心里想:我永远也做不到。但我也知道,必须去尝试,因为我的梦想是电影,只有电影,别无他求。”这句话让人读来有一种被点燃的力量。

回望他的人生轨迹,从西西里的少年到执导《天堂电影院》的世界级导演,这段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笃定,并不是后来成功赋予的,而是很早就认定的内心指南。他把梦想当作抵御现实风浪的锚,在初期屡屡碰壁时,也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我很快意识到,自己面前将永远横着一堵写满‘不’的墙。我清楚地记得,我跟自己有了一个约定:听着,每次他们对你说‘不的时候,你都当他们是在说‘好’。而且我总是说到做到。比如,如果一家制作公司退回了我的方案,还说它不够好,我就会继续完善,一往直前,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就当他们已经批准了,最后再把方案给他们送过去。如此往复,无休无止,直到他们不厌其烦,叫我过去。”

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地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所有挡在路上的‘不’,都被他一点点推翻,并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正因如此,他的电影才能如此深切地触动人心。

《被称为教授的男人》(1986)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作品

他也坦白:“这本书自身有一种无意的逻辑,内心的东西自然而然地流露,并无预设的意图。”这一点在书的结构和叙述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像在片场那样有导演严格控制的节奏,而更像落在桌面上的底片,每一张都有自己的光影。托纳多雷并不急于给这些片段套上固定的主题,而是任由它们彼此碰撞,产生出不期而遇的火花。这种书写方式,倒与他电影里那种温润的诗意相互印证:最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偶然显露的真情。

他对父亲的回忆尤其令人动容。他写道:“我父亲是个共产主义工会组织者,但他不怕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对手说的是对的,他就承认他对。他是一位从不走捷径的人。也许正因如此,他至今仍是我的英雄。”这不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在托纳多雷身上,那种坚持真理、拒绝捷径的品质,最终化为他电影里的诚恳与厚重。父亲未必直接教他如何拍摄,但他教会了他如何做人,而电影正是人格的投射。

还有一则小插曲:他的父亲替他接受采访,记者误以为这位六十岁的老人就是年轻的导演本人。那一刻的错位,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却也透出一股温情。正是这种温情,弥漫在托纳多雷的作品与文字之间。无论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乡愁,还是《海上钢琴师》里的孤独,背后都有这种对亲情与人性的柔软注视。同时,他十分关注剧组里那些常常被忽视的小人物。他说,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价值。不只是主角,幕后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同样支撑着电影的真实。正因如此,他的文字和影像始终带着一种温厚的人文关怀。

有了这样的根基,托纳多雷在艺术的世界里,也总能以一种真挚而从容的姿态前行。

在《无意识日记》中,他用“神话的诞生”来形容费德里科·费里尼——这位著名的意大利电影大师,并坦言“费里尼激发了我拍摄电影的欲望……能够结识他,享有他的友谊,在他最后一部影片的拍摄工作中欣赏他的风采,我倍感荣幸。”同时,他完整记录了对埃及导演里卡尔多·弗里达一次采访,深刻表达了对这位B级片先驱的敬意。

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1920120日—19931031

意大利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

里卡尔多·弗里达 Riccardo Freda 1909224日—19991220日 意大利导演、编剧,出生于埃及。1956年执导电影《吸血鬼》(I vampiri1957),是意大利电影有声时代的第一部恐怖电影。

但托纳多雷的人生,并未被电影单一框住。他穿梭于文学、摄影、绘画、音乐乃至政治,向加西亚·马尔克斯致敬——1990年,马尔克斯给我发了一份传真,说他喜欢《天堂电影院》,还邀请我去他在墨西哥城的家中见面。我真的去了”;与摄影传奇赫尔穆特·纽顿对话——“纽顿的摄影作品本身就呈现出一种永恒且略带病态的裸露感……当你凝视它们时,自己反而会觉得不着丝缕”;与埃尼奥·莫里康内长达数十年深情合作——“埃尼奥・莫里康内在我眼中几乎就像是个热爱古旧书堆的小说家创造出的人物,在堆积如山的古老手稿中隐藏着一个个谜团”;甚至在冷战、政治变革、教皇葬礼的现场留下脚印……这些不仅是个人记忆,也是半个世纪的文化剪影。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JoséGarcía Márquez,192736日—2014417日,哥伦比亚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埃尼奥·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 19281110日—202076日 意大利电影配乐作曲家。

赫尔穆特·纽顿 Helmut Newton ,19201031日—2004123日,德裔澳大利亚摄影师。

也正因如此,《无意识日记》就像一部没有情节的长片。没有明确的开端,也没有确切的结尾,但每一个画面都闪着光。托纳多雷并没有试图塑造一个“伟大导演”的自我形象,他只是用交织的片段讲述生命里不可替代的点滴。而正是这些看似无意识的书写,让我们得以窥见他电影背后的精神源泉。

在这些文字中,记录并不是为了成就什么,而是为了保存生命中那些无意的真实。正如托纳多雷所说,写给自己,于是写给无人,但同时也写给那个期望中的读者。《无意识日记》更像是一面镜子,你读到的不只是托纳多雷的故事,也会想起你自己的故事。童年里的电影院、第一次接触热爱的事物的心动、生命中忽明忽暗的那些片刻……在他的记忆里,我们照见了自己的倒影。

而托纳多雷,虽是伟大的电影缔造者,但在这本书里,他首先是一个真诚的人。他告诉我们,艺术的力量往往并不来自宏大的构想,而是源于那些安静而细小的瞬间。

文:儒意欣欣编辑部 王莉然

(部分文字来自北邙大鱼的豆瓣书评《伟大电影缔造者托纳多雷》)

托纳多雷,虽是伟大的电影缔造者,但在这本书里,他首先是一个真诚的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6526524a1373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