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100亿!今年暑期档,用事实证明:电影圈的“风向”,要变了

admin2025-08-20  11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025暑期档的总票房,日前已突破100亿。

乍一听,还觉得挺唬人,但跟前些年的同期票房一对比,这“唬人”的劲儿就打了折扣。

这么说吧,要想达到10年之前,也就是2015暑期档的124亿总票房,现在还差一大截。

更别提,那个被称作“史上最强”的2023暑期档了,它的总票房可是206亿。

如今的100亿,连它的一半都不到,剩下的十几天就算拼命追赶,也很难翻盘。

所以说,如果只看票房,今年暑期档确实不算成功,甚至还呈现出一种,倒退到10年之前的尴尬局面。

但如果要论影片的质量,今年暑期档却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

单是评分过8的影片就有好几部,比如《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戏台》《捕风追影》等。

这些影片的口碑和创意,丝毫不输往年。

这让我想到,吴京曾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

他说:票房高,并不意味着水平高。

换句话说,今年暑期档票房不高,并不代表影片水平下降。

而是更多地反映出了,整个电影圈的“风向”,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01.大导演、大明星和大片的时代,过去了

2002年,由张艺谋执导,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和章子怡等人主演的《英雄》,横空出世。

影片一举斩获2.5亿票房,宣告着中国电影正式迈入,由大导演和大明星为主导的“大片时代”。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等同类大片成批涌现。

只要挂上知名导演的名字,配上几位顶流演员,再摆出几个震撼的大场面。

观众们就会蜂拥而至,电影也就有了票房保障。

以至于,《三峡好人》被同期上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情碾压的时候。

贾樟柯还无比悲壮地说:“我想看看在这个崇拜黄金的时代,谁还关心好人”。

然而,在今年暑期档中,这种“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的卖座组合,显然失去了魔力。

观众不再盲目追捧流量和噱头,哪怕阵容豪华、制作浩大,也未必能换来高票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可辛执导的《酱园弄·悬案》,还有姜文执导的《你行!你上!》。

前者集齐了章子怡、杨幂、赵丽颖、雷佳音、易烊千玺这样的明星阵容,耗时8年筹备。

影片上映前就被业界寄予厚望,预测票房保底18亿。

可上映后,票房上升缓慢,反倒是评分一路下滑到5.7。

后者由姜文自导自演,还有钢琴家郎朗的故事打底,更有马丽、葛优、辛芷蕾这样的实力派演员助阵。

但它来势汹汹的宣传,跟铩羽而归的票房成绩,还是形成了强烈反差。

这两部影片的失败,也从侧面说明:那个由大导演、大明星主导的大片时代,已经真正过去了。

反倒是那些中小成本、题材新颖的作品,凭借口碑和内容,杀出重围。

02.工业电影和话题电影,不再是“金字招牌”

2020年的北影节论坛上,陈思诚设想,以后可能只有两种电影,能让观众走进电影院。

第一种是,只能在电影院看的“视听大片”,也就是工业性很强大的电影。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流浪地球》和《封神》。

第二种则是,高度关注社会现实,也是社会性很强的电影,大家看完以后愿意聊的。

这种电影,也被称之为“话题性电影”。

像《我不是药神》《孤注一掷》,还有陈思诚本人监制的《消失的她》,都是此类电影。

因为当时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都能验证陈思诚的判断,所以在座的听众,大都对他的言论表示赞同。

可如今,陈思诚的预言似乎遭遇了反转。

尤其是在今年暑期档中,工业电影和话题电影这两大被寄予厚望的“金字招牌”,已然显现出疲态。

不管是号称“暑期档巨制”的《东极岛》,还是聚焦网络暴力问题的《恶意》,口碑和票房皆不如意。

前者在工业化制作上,确实费了很大力气,后者也紧扣热点话题。

但这两部电影,都把单一的特点当作票房保障,却忽略了观众真正关心的内容和体验。

结果,再精良的工业制作、再热门的话题,也无法替代好的故事和观影感受。

所以说,5年过去了,不是陈思诚的判断出错了,而是观众的审美标准提高了。

观众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工业制作或话题噱头,他们希望看到完整的故事、丰富的人物和有共鸣的情感体验。

说到底,工业化和话题性只是基础,而非永不过时的“金字招牌”。

03.进口大片沦为“配菜”

2004年,《十面埋伏》上映的时候。

国家电影局以口头通知的方式,要求各大院线在每年6月至8月,减少引入进口分账大片,以扶持国产电影。

自此,虽然官方从未公开否认或澄清,但“国产电影保护月”早就不再是什么新鲜的秘密了。

直到2023年,阿汤哥的《碟中谍7》基本同步北美公映之后,延续了19年的暑期档保护月,才稍显松动。

但是今年暑期档,“国产保护月”全面解禁,几部重磅海外大片全都同步上映。

比如《新·驯龙高手》《侏罗纪世界4》《F1:狂飙飞车》《超人》《神奇4侠:初露锋芒》。

阿汤哥的《碟中谍8》确实没有同步,但也就晚了一周,影响不大。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海外大片,几乎都是闻名世界的超强IP,观众都有观影情怀。

再加上国外的电影工业和技术,相对而言也更加先进。

所以,在特效、场景调度和动作设计上,这些电影也都比大多数国产影片更胜一筹。

不过,跟此前那些曾经称霸市场的海外大片相比。

今年的进口影片,虽然仍有观众、票房也不算差,却很难撼动国产影片的主导地位。

它们更像是暑期档的“配菜”,而非主角。

原因在于,本土观众的观影需求发生了变化。

大家不再盲目追求大制作和IP情怀,而是更加注重故事质量、角色塑造和观影情绪。

这也意味着,即便是顶级IP的海外大片,如果缺乏打动观众的内容,也很难轻松拿下高票房。

04.“垃圾电影”不见了,“口碑为王”的时代来了

在市场化和“国产电影保护月”的双面推动下,中国电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在2009到2019年这十年间,发展速度可谓是突飞猛进。

不仅票房成绩上涨,连带着影院和银幕数量,也跃居世界之最。

但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很多“投机者”为了分一杯羹,都涌向这个行业。

本行业的人为了赚快钱,也开始大量生产低成本、低质量的影片。

这导致,“垃圾电影”层出不穷。

观众就是在这种“垃圾”盛行的畸形环境中,看了不少“垃圾电影”,反而对真正的优质电影,失去了耐心。

所以那段时间里,出现了很多低口碑高票房的电影。

郭敬明的电影,还有很多堪称闹剧的喜剧片,几乎都是如此,骂声一片票房却很好。

冯小刚还为此直言,垃圾电影遍地,也和大批垃圾观众有关。

但是,放眼今年暑期档,几乎没有一部“烂片”,能够轻轻松松地把钱给挣了。

就连质量还不错的两部喜剧电影,大鹏执导的《长安的荔枝》和贾冰主演的《奇遇》,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个中缘由,很可能是因为,这两位创作者还有喜剧电影本身,积攒的口碑不够好。

而那些真正大卖的电影,也都是口碑和质量并重的作品。

比如《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

这些影片,无论是故事的完整性、角色的塑造,还是制作的精良度,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混乱发展,中国电影终于迎来了高口碑和高票房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观众,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流量和噱头,而是愿意为真正优秀的作品买单。

这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口碑为王”的时代,已经正式到来。

结语:“中国式”电影的春天,要来了

2022年,时任电影家协会主席的陈道明,在一次内部座谈会上表示。

中国电影要想突破困境,必须要重视“中国式电影”的创作。

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概念,他还补充说明,要用我们独特的文化、语言、方式、思维,来描述中国式的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要用中国演员,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好中国情感。

当时,很多人只把这句话,当成新官上任说的套话。

可今年暑期档,已经用事实证明,电影圈的“风向”变了,“中国式”电影的春天,也要来了。

《南京照相馆》借中国历史抒发民族情绪。

当过往的民族伤痛,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属于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便在电影院里重新被点燃。

《浪浪山小妖怪》和《罗小黑战记2》,借用中国神话IP讲述现代故事。

当耳熟能详的唐僧师徒还有哪吒三太子,在新的动画故事中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时。

相信很多观众的亲切感和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

就连陈佩斯执导的,讽刺意味超强的《戏台》。

也让观众由衷感叹,原来中国电影,还能用这么犀利、深刻又有艺术张力的方式,把现实与传统舞台艺术结合在一起。

它的存在证明了,即使是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作品,只要故事扎实、表演真诚,同样能够引发观众共鸣,收获市场认可。

总之,今年暑期档的票房成绩不算亮眼。

但它的种种表现,还是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尤其是“中国式”电影的希望。

而且它也让观众明白,真正优秀的国产电影,并不是靠噱头、靠保护政策,而是靠故事本身、靠文化根基、靠真诚的情感打动观众。

从历史题材到神话动画,从讽刺现实到小人物故事,中国电影正在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多元表达。

当观众的审美不断提升,当创作者们越来越愿意扎根于本土文化去创作,“中国式”电影就一定能够开枝散叶,绽放出独特持久的生命力。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中国电影不仅会有票房的辉煌,更会有文化的自信!(撰文:斯特不离谱)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5662482a126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