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网友偶遇 刘亦菲和 朱珠一家三口,在三里屯逛街,庆祝朱珠41岁生日。
许多网友评论:
好希望自己的40岁,也能像刘亦菲、朱珠一样, 优雅自信,自在松弛。
翻看两位的日常动态,平时爱逛各种画展,长年的艺术熏陶,才真正滋养了她们的好状态、好品味。
采访里她们都曾透露,最爱的艺术家就是梵高。
李健在春晚上演唱的《风吹麦浪》,灵感也来自梵高所画的麦田。
刘亦菲与梵高《向日葵》合影
梵高的魅力有多大?
最近,上海浦东美术馆的奥赛大展火出圈,一票难求。
“梵高的房间”人气最旺,许多人排队3小时,只为一睹梵高真迹3秒。
如果要在浩瀚的艺术史中,找寻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来疗愈世间所有的伤痛。
那这个人的名字一定是——梵高。
《包扎着耳朵并抽着烟斗的自画像》
最近,上海浦东美术馆的奥赛大展火出圈,一票难求。
“梵高的房间”人气最旺,许多人排队3小时,只为一睹梵高真迹3秒。
梵高的魅力为什么这么大?
论艺术成就,他是天才的代名词。
论作品感染力,他在哪,都是最动人的风采。
无论卢浮宫里,挂有多少名家之作,任何人逛一圈,都将在梵高的《向日葵》面前,久久凝望、停留。
梵高向日葵系列《花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作于1888
但当无穷的人,高声赞叹着他的天赋时,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痛苦:
在他短暂的37岁生命中:
遭遇了事业不顺,人际不佳,感情受挫。
27岁转行学画画,穷困潦倒,靠着弟弟接济勉强度日。
一辈子没朋友,好不容易遇上个知己高更,最后却分道扬镳......
因为孤僻抑郁,一度被强行关进精神病院。
可这些所有的不幸,都在他笔下化为最激情洋溢的美——
明晃晃的阳光。
明媚无边的麦田。
浩瀚璀璨的星空。
温暖、柔和的杏花树。
正如梵高自己所说: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颗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用一位梵高迷的话说:
在别的艺术家作品里,你也许能感受到美,但在梵高的画作里,你感受到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那是历经世间所有哀伤和悲痛后,依旧满怀纯净、童真的美好。
去往塔拉斯孔的画家(阿尔勒,1888年7月),1944年原画在马格德保遭到损坏
遗憾的是,除了“割耳、自杀、天才"这些众所周知的标签之外。
关于真实的梵高,我们知之甚少。
我们不知道:
是什么样的人生际遇,让他在27岁的年纪,拿起画笔学起了画画。
是怎样的创作动力,支撑着他在一贫如洗、被关精神病院之时,依旧紧握画笔,不停创作。
《鲁纳河上的星夜》
不知道,他为何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不知道,他是否在生前,就已知道自己画作的“无价”。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剧照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全部藏在这部 梵高去世135年后震撼“诞生”、令无数艺术爱好者狂喜的——
《透明梵高》艺术珍藏画传
博物馆级艺术藏书
首部“立体会动”的“梵高全书”
1300+张绘画,20万字史诗级传记
2023年4月,
人文科普账号“小透明明”发布了一条关于“梵高疯狂的真相”的视频。
视频中说,梵高所有奇怪行为的秘密,都藏在童年的伤痛里。
很多网友看过后表示感同身受,一下子拉近了与大艺术家的距离,开始走近梵高的内心世界。
“小透明明”的主营者洪透雅、林明宇,是一对从事艺术人文科普的夫妻UP主,全网粉丝超300万,视频播放量超5亿。
梵高是他俩共同挚爱的画家,也是他们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角。
这一次,他们几乎穷尽关于梵高的千万字资料,从中国到法国、荷兰,
耗时1582个日夜,横跨11264公里,历经3年打磨,
终于创作出这一部,全景式展现梵高一生轨迹与艺术创作的典藏大书《透明梵高》!
我敢说,当这本书真正拿在手上,所有梵高迷、艺术爱好者都会觉得此生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