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事业巅峰期选择辞职,结婚后为了孩子的教育远赴 定居,不出意外,遭到全网的指责和谩骂。
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她非但没有解释或者澄清,反而还在社交平台上公开发文称: 比国内好!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昔日的央视主持变成这样了呢?
东京寻常超市的灯光下,孙婧涵仔细挑选着晚餐食材,动作娴熟。
偶尔,也会有路人认出这张曾在中国荧屏上光彩照人的脸庞,眼神复杂地掠过,她只是微微颔首,继续专注于手中的味噌与豆腐,这已经是她扎根东瀛的第十个寻常黄昏。
事实证明,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当孙婧涵在个人频道分享一则寻常生活片段,一句“ 某些方面确实更舒心”的肺腑之言,瞬间点燃了网友的怒火。
一时间,孙婧涵社交平台被“攻陷:
“数典忘祖!”、“央视白培养你了!”、“卖国贼”之类的标签如冰雹般砸向这位前央视主持。
风暴中央,孙婧涵只是平静更新着孩子的便当日记,镁光灯下的喧嚣,早被她封存进另一个时空。
把时间拨回二十年前,北京广播学院刚毕业的孙婧涵,正站在令人艳羡的人生起点,通过严苛选拔踏入央视大门,父母欣慰的笑容还未散去,她便一头扎进演播大楼的深夜灯火中。
镜头前光鲜的“铁饭碗”,背后是日复一日提前到岗、最后离去的孤影,凭着这份倔强,孙婧涵从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CCTV4》的正式主播。
只是,每每在聚光灯下,孙婧涵总会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窒息,仿佛被牢牢焊在既定轨道上,成为一尊精致的表达机器,这份被千万人向往的安稳,在她体内催生着反叛的躁动。
当留学深造的念头终于成熟,面对父母激烈反对的洪流,孙婧涵只留下一个背影,攥着单程机票的手微微发抖,却异常坚定。
初抵美国,现实便给了她重重一击,刚下飞机便被骗光积蓄,异乡的寒冬猝不及防,孙婧涵蜷缩在偏僻小屋,靠微薄奖学金与深夜洗碗的兼职咬牙支撑。
语言障碍与文化隔膜如影随形,连呼吸都带着沉重的艰难,多年后孙婧涵在育儿日记里写下:那段日子像在深海潜行,唯一的光是必须浮出水面的执念。
凭着这份执念,孙婧涵最终拿到了传播学的学位证书。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归国前夕,母亲重病的消息如惊雷炸响,孙婧涵毅然抛下美国刚萌芽的事业前景,星夜兼程赶回病榻前,然而,这份选择,让她在职业跑道上再次按下暂停键。
回国后,孙婧涵没有重返熟悉的演播厅,而是转身投入企业界,在品牌传播领域开辟新径,也正是在这里,她遇见了携手一生的伴侣。
当儿子呱呱坠地,母性的本能重塑了她的世界版图,与丈夫反复权衡后,一个决定逐渐清晰:为孩子的成长,远赴 。
消息传出,激起千层浪,不解与质疑如潮水涌来:你自己就是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怎么如今却嫌弃上了?
面对这些,孙婧涵并没有做任何解释,但不可否认,他们在 过得很好,孩子不慎摔伤,公立医院高效清晰的流程与温和专业的处理让她悬着的心悄然落地;
幼儿园老师鼓励孩子玩泥巴,笑说“脏衣服是探索世界的勋章”,这份对天性的尊重让她动容;
社区儿童馆免费开放的丰富活动与无处不在的安全细节,织成一张让她安心的网。
她在视频里分享这些真实体验:不是踩低捧高,只是作为母亲,这里的细节让我安心。
万万没想到,这些朴素的记录,却总被粗暴地简化为“捧日贬中”的罪证。
谩骂如影随形,孙婧涵依然不做任何辩驳,只默默将镜头对准晨光中精心制作的卡通便当,或是黄昏时牵着孩子小手走过的开满樱花的回家路。
选择本身没有对错,只是相较于国内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孙婧涵选择了更少有人走的那条路,在异国他乡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教育和风景。
如果真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不后悔来 这个决定”的话,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该祝福,不是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