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烂尾了?观众到底想要什么结局

admin2025-07-12  0

最近,《以法之名》的收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风暴,尤其是万海之死的结局,让众多观众难以接受。

这部剧自开播以来,凭借其紧张刺激的剧情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大家都满心期待着能看到一个酣畅淋漓的结局,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让人意难平的收尾。一时间,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是观众们的吐槽和不满,评分也因为这个结局受到了影响,从7.8分降到了7.2分。

这不禁让人思考,到底什么样的结局才是观众真正想要的呢?

万海的死亡情节存在诸多逻辑硬伤,让人忍不住吐槽。从监狱安保角度来看,本应是戒备森严的地方,却出现了严重的安保漏洞,让凶手能够轻易得逞,这实在不符合常理。在剧情中,专案组明明已经察觉到监狱监控存在异常,也知道万海的处境危险,可他们却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这些危险信号选择了忽视,这一系列的疏忽实在令人费解。

比如,在万海准备向专案组交代 131 枪击案细节的关键时刻,凶手王华山竟然能够在监狱中自由出入,监视万海与专案组的谈话,还能通知陈胜龙,最终导致万海被杀害。

这让人不禁要问,监狱的安保系统在哪里?

专案组的警惕性又在哪里?

他们之前在调查案件时展现出的专业和敏锐,在万海的保护问题上似乎消失得无影无踪 。

还有,万海作为关键证人,他的安危对于案件的侦破至关重要。可专案组在明知有内鬼的情况下,却没有对他进行贴身保护,也没有加强监狱的防范措施,使得凶手有机可乘,轻易地换掉了万海的药物,导致他心脏病发作死亡。这种低级的错误,放在一部以严谨著称的法治剧中,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严重影响了剧情的可信度。

从观众的情感角度出发,大家对万海的遭遇一直感同身受,满心期待着他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在漫长的剧情发展中,万海一直遭受着不白之冤,他在监狱里的每一次挣扎和坚持,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大家都希望看到他沉冤得雪,走出监狱,与家人团聚,重新开始美好的生活。

观众们看着万海在监狱中饱受折磨,却始终坚守着对正义的信念,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大家对他充满了敬佩和同情。所以,当大家看到万海在即将迎来光明的时候,却突然被杀害,这种巨大的情感落差让所有人都无法接受。原本期待的大团圆结局瞬间破灭,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伤和愤怒 。

就像很多观众说的,他们追了这么久的剧,就是为了看到万海能够重获自由,和儿子万潮一起重振万川矿业,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万海的死亡,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情感被辜负了,之前投入的感情和期待都落了空,自然会对这个结局感到无比失望和愤怒 。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最期待的莫过于一个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

在这个理想的结局里,万海成功翻案,他走出监狱的那一刻,阳光洒在他脸上,家人早已在外面等候,一家人紧紧相拥,喜极而泣 。他多年来所遭受的冤屈终于得到昭雪,那些曾经陷害他的黑恶势力和腐败官员,都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得到了他们罪有应得的下场。

如果非要安排悲剧结局,那也并非不能被观众接受,前提是万海的牺牲要有价值,能够升华主题。比如,万海在狱中掌握了黑恶势力和腐败官员的关键证据,但他知道自己随时可能遭遇危险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拼尽全力将证据传递出去,为专案组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让他们能够一举捣毁黑恶势力和腐败网络 。虽然万海牺牲了,但他的死推动了司法改革的进程,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司法公正的重要性,也让社会对黑恶势力和腐败现象保持高度警惕 。

这种结局虽然会让观众感到悲伤,但也会让他们对万海的英勇和奉献精神肃然起敬。就像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他为了帮助更多的白血病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走私药品,最终入狱 。他的牺牲让社会关注到了医药民生问题,推动了相关政策的改革,虽然是悲剧结局,但却充满了力量和感动 。

采用开放式结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它能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补结局的空白。比如,在万海即将说出关键线索的时候,镜头突然切换,画面定格在他坚定的眼神上,然后画面渐渐暗去 。这样的结局,让观众不禁会想,万海到底有没有说出线索?黑恶势力和腐败官员有没有被绳之以法?万海的家人又将何去何从?

这种开放式结局能够激发观众的讨论热情,让大家在剧终后依然对剧情念念不忘,不断地去回味和思考。就像电影《盗梦空间》的结局,陀螺是否停止转动始终是个谜,引发了观众无数的猜测和讨论,让这部电影成为了经典 。

在当今的电视剧行业,商业化气息愈发浓厚,这对电视剧的质量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剧情注水和为迎合观众而随意改变剧情走向的问题。

为了追求更高的商业利益,一些制作方往往会在电视剧中大量注水。比如,有的电视剧原本 20 集就能讲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却硬生生地扩充到 40 集甚至更多。他们通过增加一些无关紧要的支线剧情、重复的情节,或者拉长人物之间的对话等方式来凑集数。像之前备受关注的《突围》,这部剧的主线是主角齐本安揭露国企侵吞国有资产的腐败案件,可剧中却加入了大量与主线无关的支线剧情,有追债的、小记者的故事,甚至还穿越到抗日战争时期讲述国企的起源,而且这个国企还是杜撰的,这些注水情节不仅让剧情变得拖沓冗长,还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严重影响了观剧体验 。

还有一些制作方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会在拍摄过程中随意改变剧情走向。

他们没有自己坚定的创作理念,完全以观众的实时反馈为导向,这就导致剧情变得混乱不堪。比如,在一些剧中,原本设定的反派角色,因为观众的喜爱,就强行给他洗白,改变他的人物设定;或者原本是轻松幽默的剧情风格,因为观众的要求,突然转变为严肃沉重的风格,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 。这种为了迎合观众而失去创作初心的行为,最终只会让电视剧失去其独特的魅力,沦为一部平庸之作。

编剧和导演作为电视剧创作的核心人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难题也是导致电视剧烂尾的重要原因。

编剧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灵感枯竭的困境。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需要有精彩的剧情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这对编剧的创作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随着创作的深入,编剧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灵感逐渐枯竭,难以再想出新颖的情节和独特的人物设定。

就像江淹一样,早年才华横溢,写出了许多千古奇文,但中年之后却文思枯竭,再无佳作 。

编剧在创作时还需要保证剧情的逻辑自洽,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时候,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编剧可能会忽略一些细节,导致剧情出现漏洞和矛盾,到后面却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让观众感觉被欺骗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2307263a75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