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拥有不错的演员阵容与社会议题红利,但创作上的未能深入法律核心,也未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真正的“防卫过当”探讨应该像电影《第二十条》那样,让观众理解“法不向不法让步”的边界,而非用道德审判替代法理思辨。
或许下一部同类作品,该少些台词炫技,多些对普通人如何“合理自卫”的真实关怀。
角色脸谱化,各演各的!
《正当防卫》试图通过多线案件探讨“防卫过当”和“正当防卫”的司法争议,但角色塑造流于表面。
剧中检察官段鸿山(张鲁一饰)与方灵渊(高叶饰)的互动缺乏真实感,前者从正义凛然到“杀人嫌犯”的转变仅靠台词推动,后者则被塑造成“法律机器”,人情味全无。
城市里生活久了,锄头都不知是何物了!
配角如目击证人梅筝更是工具人属性明显,其证词突兀地成为案件转折点,缺乏心理动机铺垫。
出场好像就告诉所有人,她紧张,她隐藏东西。
总结来说,就是多数角色脸谱化,每个人都演自己那部分,没有合理的互动,缺少很多生活化的细节,离人物本身的正常状态过远。
外在的环境,时间的设定与市井化的暗示的内容较少,理论上,电视剧要比电影有非常多的时间去展现这一切。
逻辑强硬,人情味杂乱!
导演李云亮曾以《风声》的紧凑叙事见长,但本剧的悬疑感几乎全靠角色“说”出来。
段鸿山自首时反复强调“我是正当防卫”,却未通过闪回或物证让观众自行判断。
案件关键信息常由配角突然抛出,如梅筝的潜水手电筒证词,缺乏自然铺垫。
段鸿山失踪,女儿和妻子的对话简直就是告诉她们在演戏,丝毫不像母女,各说各的,两个人既不陌生也不亲近,单独拿出来一个人的演技没话说,但是很难结合到一起。
简单来说,就是前期缺少完整的事件发生画面,把很多细节通过人物故事来慢慢推进,整体风格更像是电影《十二公民》,但是演员的台词却没有那么掷地有声,表演痕迹过重,没有代入到角色当中,在角色说台词的时候,案件的闪回画面不够清晰准确。
剧集最大的遗憾在于弱化“防卫过当”的复杂性。
此类话题需平衡“必要性”与“限度”,剧中却将焦点转向“防卫是否出于私愤和报复”,让观众的视角杂乱,显然这样的定位让人看来,防卫是一个说教的动词,而非处理事件的因素。
电视剧弱化了“防卫过当”四个字的内心核心,反而更像是用“防卫过当”的行为去达到个人目的。
在看到这个电视剧名字的时候,更希望深挖争议案件,让更多普通人辨别和使用,换句话说,普通人在遭受不法行为的时候,如何在短时间内用一种合理的方式保护自己。
剧中反而更想强调防卫过当不应该是报复、伤害他人的手段,着重点让剧情故事的看点少了很多,这让观众成为了听课的学生,而非剧中的参与者。
更离谱的是检察官的职业漏洞。
现实中,检察官需严格保密案件信息,而剧中方灵渊竟向嫌疑人透露侦查细节,这种情节为制造冲突而牺牲专业性。
显然,她的台词更想让观众能够知道她是来干什么的,想什么,但这些不应该让他人知道,被调查者都知道调查什么,那么就会提前掩盖事实真相,无论是嫌疑人还是被举报的同事,在这方面,电视剧《以法之名》就更专业一些。
剧中演员的演技,每个人拉出来都如教科书一样,但正是因为都如教科书一样,似乎少了“人味”,后来琢磨了一下,这部剧其实演的不是人物故事,更像是上课,而这堂课具有局限性,并非适用于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