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前阵子,蔡澜去世了,善终,享年83岁,按《大腕》的标准,算喜丧!
至此,香港四大才子全部离世。
之后,就有无良自媒体,不懂装懂的冒出来说蔡澜是香港四大才子里面最水的一个,而且其财务自由的最大原因就是在“大路”电影公司拍三级片。。。。。。
写这玩意的人不知道蔡澜著作等身,有200余部书籍也就算了,居然连蔡澜是邵氏制片高层的履历也没查到,蔡澜可是香港最有名的制片人之一。你但凡去翻一下洪金宝导演,嘉禾三宝主演的《快餐车》的片尾字幕,看看制片人是谁,然后盘算一下,是成龙主演的《快餐车》比较赚钱,还是他说的三级片比较赚钱。
别贻笑大方了。
上回说到,香港影坛风云突变,首先是香港作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大量依附资本主义社会的中产阶层已经诞生,于是这帮人的本土意识也开始突出,这阵风从许冠文的讽刺喜剧到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开始发展,到刘家良接到邵氏的任务,准备北上拍摄《南北少林》这个节骨眼上,已经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
此时大批都市青年开始觉醒,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已经略有家资,有需求,也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了。
这意味着,一条底层人民的上升渠道被打通了,本质上来说,这其实是教育的胜利,因为在旧社会,教育和有钱是绑在一起的,这也就意味着文化基本上也就和有钱绑定在一起。因为只有有钱人才能读得起书,才能有文化,那么依附在文化上的娱乐产业只能跟着一起走。而穷人的文化享受,也就只能沾着富人的边蹭一蹭。
所以封建文化娱乐无非就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为什么?因为这帮人就是绝对购买力,也是唯一的金主,不哄着他们,没钱赚。
在老北京四九城如此,有钱人戏院看剧,没钱人贴墙根蹭着听,有钱人可以选折子戏,喜欢哪段看哪段,没钱人偷的听就烧高香了,根本没有选择权,有的听就不错了。要不,没钱就在街头听撂地的相声,建国前的相声那可全是荤段子,建国后是侯宝林的相声改革才开始文雅起来的,郭德纲要恢复相声传统,这个传统想不荤都难,因为以前的相声是说给街头没文化的人听的,压根就不文雅,上不了台面。
在北京天津这些地方还好说,毕竟文化是一样的。
在香港,矛盾就大很多了。因为北方国语文化和岭南粤语文化差异巨大。在以前,说国语的北方权贵掌握着绝对购买力,他们喜欢什么,娱乐就倾向什么,所以才会有各种古装戏曲,黄梅调。娱乐形式曲高和寡,高高挂起下不来。李翰祥的风月片可以说是在高雅的文化浪潮冲击下的一次低俗下探,他赌的,其实是更加广阔的观众群。
而当时间线来到1984年,距离1949已经过去了一代人,新生代已经长大并且加入了社会运行,得益于时代洪流的滚滚向前,他们和30年前的同龄人有两个不同,第一,他们的购买力远远强于上个世代的人,第二,他们都会说粤语,像1949之后各地方言聚集香港诞生的楚原版《72家房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没有现实基础了。新世代的人,有同一份语言,同一份本地意识。他们还有购买力,一切旧的事物,比如黄梅调,旧式戏曲,传统文化,都将受到血淋淋的冲击。
三毛哥和成龙选择拥抱革命,开始转而开发港式动作片,希望能摸索出在枪械已经出现,好莱坞式007枪战片已经成熟的电影模式下,如何将动作身手融入进电影里,为未来火到黑客帝国的港式动作片的诞生发力。
而刘家良,不能说他不想,但是他没得选。或者说,他只能选择保守。
这就是前几期大家一直在纠结的那个问题,成龙和洪金宝,到底哪个地位比较高。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至少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是三毛哥洪金宝。
因为成龙只是一个价值一部480w港币的演员,仅此而已,这么贵,他当然可以提自己的意见,但距离自己完全掌控一部电影,还差很小很小的一点距离。
而三毛哥洪金宝,不止可以全面掌控一部电影,甚至已经自己开了公司,跻身电影大佬行列,从他自己的宝禾《鬼打鬼》到帮永佳做的《提防小手》,他是可以自己说了算的。
有没有发现,这已经强于窝在邵氏的刘家良了。
虽然自己把控风险高,责任大,但它确实自由的多。
这让洪金宝可以放心大胆的转型,尝试新事物,探索港式动作片的开始。
但刘家良师傅,不行。
因为,他是方逸华的头马。
邵氏的大企业病很严重,不能说罪魁祸首就是方小姐,但毫无疑问,方小姐要负很大的责任。
邵氏的制片经理蔡澜,可没少在他的书里吐槽过方小姐。
这个我们后面说。
我们可以看到,刘家良师傅不止一次的开启了一个时代的新风口,比如第一部僵尸片到底是《鬼打鬼》,还是更早的《茅山僵尸拳》,就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更别提更早的《神打》了。
但刘师傅总是开启了一个新风格,却依旧待在自己传统功夫的圈子里,抠抠搜搜的不肯革命。时代就是这样,革命不彻底,有时候就是彻底不革命。
这全是刘家良的问题吗?不见得,我们上回就分析过,待在大企业病严重的邵氏里,有时候事情由不得你。
所以刘家良被派去大陆拍摄《南北少林》,很可能是一件双向奔赴的事情。
邵氏看到了一个商机,想挣扎一下,而刘家良苦于传统功夫片在香港日渐衰弱,他在转变成新潮动作片和开拓新市场来继续推行旧式功夫片的选择上,又一次身不由己。而且,代价惊人的大。
这一切,要从一个人的选择说起。
他就是李翰祥。
这位出生在白山黑水的东北汉子。
他得了心脏病,香港治不了,一度命悬一线,又喜好收藏古董,所以虽然身价千万,但实际上拿不出什么现钱,遭遇了流动性危机。
最后还是生意上抠抠搜搜的邵老六出了钱,给他安排去美国治病。
人一旦要死了,往往就会失去理智,开始追求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或者开始盘点自身成就,准备给世界留下点什么。
比如前娘子关水电站高级工程师刘先生,就是因为怀疑自己得了绝症,于是倾毕生之绝学安排了《三体》,写完已油尽灯枯,准备悍然赴死,然后发现(自己)误诊了。
《三体》之后写的《太原之恋》就明显摆烂了,还调侃自己要写《三千体》,文风明显癫狂。
刘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他的文笔并不好,但是故事很精彩,终于还是被封神了,大家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叫刘慈欣。
李翰祥不是,他是白山黑水的孩子,从小在“妈了个巴子”的温柔中长大,却因为战乱来到岭南,接受“丢雷老母”的熏陶,看过《水饺皇后》的人应该能理解这种情愫吧。
好巧不巧,英国最man的女人,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前的汉白玉楼梯上摔了一跤,改变了历史。
虽然1997年还早,但禁闭的大门已经打开,可以回白山黑水的故乡看一看了。
你说这时候身患心脏病,自觉命不久矣的李翰祥能不动心么?
这一去,就发现了商机。
原来大陆的电影人对《倾国倾城》无比熟悉,原来清宫厚重历史剧在大陆也很受欢迎,李翰祥是个聪明人,看得出来中英联合声明背后的价值,知道改革开放后大陆的发展潜力,当然,看不出来也没关系,因为李翰祥还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倾国倾城》作为内参片其实在大陆几乎半公开的放映过,保守估计看过的人也有个几十万了。
几十万了。。。。。。
香港直到今天也就700万人。
电影票钱因为汇率问题算不清楚,但这个观影人数是实实在在的体现了自己的票房潜力的。
顺便说一句,中国大陆目前观影人数第一的是饺子拍摄的《哪吒2》,数字是3.24亿。
所以,哪怕只看眼前,这也是值得试一试的事情。
《倾国倾城》在大陆大受欢迎,首先是因为文化交流的猛烈碰撞,确实长期沉浸在社会主义宏大叙事框架下的文艺工作者,对于来自另一种价值观的另一种表述有着极大的兴趣,而且对于邵氏这种简陋布景下依旧能拍出如此巨制感到佩服。
李翰祥自己在《三十年细说从头》里就写道:
据说,有一位首长看过《倾国倾城》之后说道:“看,人家在香港没有故宫的反而拍出了宏伟的、几可乱真的宫殿影片,我们有故宫的反而拍不出!”
但摆在李翰祥面前的有一个大问题,和一个大机遇。
就是大陆太穷了。
是的,利好和利空是同一件事。大陆太穷了。
为什么两个水火不容互相矛盾的点居然是同一点呢?
坏消息是,大陆太穷了,李翰祥的宫鸾巨制可是个大项目,花老鼻子钱了,大陆根本支付不起。
好消息是,大陆太穷了,成本低的吓人,在全国都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现实里,你拿着一沓钱,往往可以实现十沓的效果。
成本就是那么低。
记住这两点,因为以后刘家良也会遇到这个情况。
也就是说,只要解决初始投资这个问题,那一切都不是问题。而且要“足够的”初始投资,这笔钱不能来自大陆,因为大陆太穷了。
最后李翰祥找到了澳门何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是何鸿燊那个何家,是何贤那个何家。澳门首届特首何厚铧就出自他们家,他就是何贤的儿子。可见其家世显赫,而且因为资金来自澳门,有汇率优势,这下,“大陆太穷了”就从利空变成了利好了。
想象一下日后李连杰的吐槽,他一天可只有一块钱的工资啊。
这部电影就是《一代妖后》,我们这叫《垂帘听政》。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捧出了香港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李翰祥女儿的男朋友,叫梁家辉。
然后,梁家辉就被台湾封杀了,失去了票房价值,只能捧着个影帝的虚名,利用自己大学的设计系本行,设计点杂货摆摆摊。
这件事对于地位不同的人,影响是不同的。
对于邵氏来说,李翰祥等于用自己的前途证明了一个新兴市场的可行性。证明了一个全新的投资路线,既然路已经有了,不走走那是不可能的。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意味着被台湾封杀,也就意味着演艺之路从此断绝了。
当然之后梁家辉被香港电台制作人江嘉年捞了一把,能在电视圈这一本土化市场分一杯羹。证明了还是有一点活路的。
但别忘了我们在“九龙女”篇里分析过,那个年代,电视圈还是新兴市场,没有电影圈那么发达。
李翰祥作为资深电影人,江湖地位高,而且自组“新昆仑影业”和中国一起发行《垂帘听政》还是有东南亚和国外市场可以开拓赚钱的。
他的地位也保证了台湾那边万一有事,有人可以捞他。
这是他敢于冒险的原因。
梁家辉被捞出来是很多年以后,新艺城运作的结果。
刘家良也是。
只是刘家良当时并不知道。因为邵逸夫跟他保证,功夫片在外埠还有市场,你想要坚持本心,就去大陆拼一把,台湾那边,我会捞你的。
刘家良信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了一切悲剧的发生。
首先,被刘家良选中并带去大陆的,都是他的班底。这帮人原来在香港是有工资的,总不能跑到大陆反而降薪了吧。
其次,因为去大陆拍戏风险巨大,被台湾封杀的话,就等于被开除出了娱乐圈,梁家辉的遭遇历历在目,新任影帝,整个1985年一部片约都接不到,台湾可是香港的第一大市场,这部戏用了你,就没法在台湾上映,你说电影公司怎么选?
所以,要想操作成功这件事,老话怎么说的来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这帮人是真的抱着(职业生涯)必死的决心,破釜沉舟来的。
那不得多给点嘛!
是不是,用周一围的话说:得加钱!
那会刘家良拍一部戏的收入(连武术指导)大概是15万左右。你算算1984年的物价,查不到不要紧,上面说了,李连杰做为主演,一天也就一块钱收入。就算是一年三百六几年能赚到10万吧。
何况拍戏天天都有工开么?
我就是解释一下,为什么香港工作人员在大陆工资那么高的问题。
实际上,李连杰吐槽的,还不止这件事。
查阅一下李连杰的访谈,我们会得到如下内容。
李连杰在拍摄张鑫炎的《少林寺》时,所有人拿的都是一天一块钱,而拍摄《少林小子》时,已经是一天两元了,李连杰说自己尚年幼,对金钱还没有太大概念,所以并不敏感,但是我们外人看来这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情了,试问现在的牛马哪能碰到这种这么短时间内就能涨薪一倍的狠活。
而当《南北少林》开拍时,大陆演员的工资是一天3元。
又涨了一块钱,对比《少林寺》已经是三倍涨幅。
但此时李连杰已经长大,对金钱开始有概念了。他发现香港工作人员和大陆工作人员是同工不同酬的,多年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熏陶下,平等已经是刻在他基因里的事情了,自然不是那么容易转过弯来的。
当然原因我们上面解释了,香港这帮人本来就有工资,当然是香港标准的工资。来大陆哪还有降薪的道理,何况这帮人都是破釜沉舟来的,必然还有重赏。因为,梁家辉告诉我们,回去以后真的(职业生涯层面)生死未卜。
李连杰看不惯的第二件事情,是待遇的不同。酬金以外的待遇。如果只是薪水不同也就算了,香港工作人员的待遇也不一样,比如在吃的方面,大陆工作人员吃的很朴素,很少见油水,而香港工作人员则吃的是饭店里精心烹饪的广东菜,做好了送来的,色香味俱全。
而这帮人在电影摄制期间所干的活,其实并没有多辛苦,至少李连杰觉得没有他们那么辛苦。在片场一起有说有笑,拿的工资却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让李连杰很不平衡。
他甚至在采访中直接点出了“他们”一个月赚15万元。这个我还真去查了,这应该是刘家良的工资,不可能全部人都赚15万。但连躺在地上装死尸的武行一天也赚50,这应该是真的,毕竟是李连杰亲口说的嘛。这也是作为一号男主李连杰的十几倍了。
李连杰另外一个不满意的,是导演刘家良的态度。他只点出了一件事,说是有一天导演要求拍一个拂晓的镜头,通知大陆工作人员凌晨两点就起床,准时爬上山等待,那可不是在香港,虽然李连杰没说是几月的事情,但天气非常寒冷,一群大陆工作人员凌晨三点就爬上了山,冷嗖嗖的等待了十点,刘家良才姗姗来迟,来了看了一眼,说:“哎呀,这个光不对,我们要拍的是日出,拍不了拍不了,收工吧。”
当时李连杰觉得自己受到了愚弄。
确实很过分哈。
咱们今天是刘家良专题,你以为我要为刘师傅辩解是不是?
我不。
因为我找到了一段 媒体拍摄的,当年《五郎八卦棍》的花絮,里面就有剧组通知全体早上六点候场,但刘家良却起晚了,下午两点才开着劳斯莱斯姗姗来迟的内容。
这倒是和《南北少林》不冲突哈。
这个锅刘家良背的不冤。惯犯了这属于是。
但是,我想说的是,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因为刘家良这部戏拍的相当不顺。
晚上肯定睡不好。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南北少林是1984年9月9日开机的,拍了一年多,1985年10月才拍完。
而邵氏,是在1985年8月宣布停产,把院线卖给德宝的。
这个时候,《南北少林》还在拍摄中。
你说刘家良工作态度不对吧?我相信李连杰没有说谎,肯定100%有因为自己没起来进而把大陆工作人员晾在山上这种事发生。
但是面对这种晴天霹雳的大事,刘家良还是顶着压力把片子拍完了。要知道邵氏停产黄铺子的消息宣布的时候,距离电影杀青还有两个月呢。
而且,这并不是“非常突然”的消息。
实际上,身在邵氏体系内的刘家良,并不是什么风声都嗅不到的。
首先,我们知道,德宝1984年年初才刚刚成立的,利用洪金宝的关系,他制作的电影主要是在嘉禾院线放映,但与此同时,德宝在成立时,就已经打起了进入院线市场的主意,开始租赁邵氏公司的影院。而在《南北少林》开机2个月后的1984年11月,正式和邵氏签订合约,开始租赁邵氏院线。
真正导致这一电影圈大事件发生的,是1985年3月,三爷邵仁枚的去世。
这又要牵扯到邵氏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去了。
我们都知道,刘家良是方逸华的人。
而在方逸华升为邵氏制片经理之前,这个位置一直是邵仁枚担任的。
毕竟,这家公司叫邵氏(兄弟)公司(SB)。和之前的邵氏(父子)公司(SS)还是有差别的。
邵氏兄弟,指的就是三爷邵仁枚,和六爷邵逸夫。
如果你囤的邵氏电影足够多,可以找一下邵氏前期的电影,找找邵仁枚的名字,可见他有多重要。
20世纪70年代,邵逸夫安排方逸华开始介入公司事务,管理采购和财务,公司开支都需经她批核。
从此开启了邵氏公司抠抠搜搜的历程。蔡澜就在他的书里说过不少方逸华管理公司的细节。比如嫌弃化妆间用的面纸太贵,下令改用厕纸,理由是厕纸也一样软。
结果惹得前来交流的意大利导演哭笑不得,问为什么要用大便纸擦脸,难道演员们的脸蛋都是屁股吗?
这种事虽为公司节省了开支,但负面作用明显一望可知。方逸华因其强硬作风得罪了不少大导演、大明星。邵仁枚对此表示担忧,曾经劝说邵逸夫不要让女人插手事业,当然被邵逸夫拒绝。
这就结下梁子了。
之后,邵仁枚派大儿子邵维锦去香港片场监工,(这里面有没有接班的意思,很难说),李老湿写过的《猩猩王》,就是邵维锦监制的。结果自然也是被方逸华逼走,兄弟俩分歧逐渐扩大。蔡澜在他的那部《我在邵逸夫身边的那些事》里,曾经提到过一个细节,说邵仁枚曾经喊上蔡澜的父亲,火急火燎的飞到东京,然后发现他与邵逸夫在 东京银行合开的保险箱内,地契、股票、金条等财物空空如也,都被邵逸夫拿走了,此事导致兄弟俩彻底反目。
邵仁枚此时已经中风多年,虽然在邵氏已经被架空,但大家都知道,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在一些重大决策上,比如邵氏停产电影,彻底退出制片和院线行业,还是有点影响力的。
而1985年3月,邵仁枚去世了。
这让邵氏all in TV的战略再也没有了制衡。
邵仁枚是个老电影人,他并不反对新事物,电视当然可以搞,但all in电视,停止制片,卖掉院线,那是另一回事。
我们现在看看时间线,《南北少林》是1984年9月开机的,两个月后,德宝正式签约租赁邵氏院线。
5个月后,三爷邵仁枚去世。
又两个月后,邵氏宣布停产。
此时距离南北少林停机还有两三个月。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刘家良就像是个出差的牛马,火急火燎的干到一半,公司没了。
他大小也是个小主管,对于这种大事不会一点风声都收不到,但他还是毅然决然的带着兄弟们出了这趟差,因为大老板邵逸夫答应他,会捞他的。
你可以想象拍摄期间他承受了多大压力。
这还能有个好?
可能你会问?既然刘家良已经意识到了风险,他为什么要去?
往大了说,是对传统功夫片的坚持,既然外面还有市场,那还是要坚守一下的。
往小了说。。。。。。
还是不说了,我这边提供一个八卦哈。
1983年,刘家良碍于香港已经废除大清律例,只能离婚,净身出户,娶了翁静晶。
既然是净身出户,当然需要多赚点钱重建家庭。
结果,拍完《南北少林》之后,刘家良被第一市场台湾封杀,没工开,丧失收入。连给前妻和孩子的抚养费都付不出了,据说是翁静晶靠“打毛线”赚了点钱,才渡过的难关。
我也不知道什么毛衣这么值钱,但当事人就是这么说的。
翁静晶确实是个女强人。
至于这事和刘家良破釜沉舟去大陆有没有直接关系,我就不评价了。因为我不能瞎猜。
最后,聊电影。顺便回答一下上期读者的留言。
留言问:南北少林硬桥硬马,真的是百看不厌,为什么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呢?
上面我已经说了这部电影曲折的拍摄过程,可以说开机前,刘家良就知道自己前途未卜,但还是顶着压力去了大陆,在大陆遇到邵氏停产,顶住压力,稳住剧组,坚持把戏拍完。
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可想而知,在如此重压之下,他的脾气应该不太好。
而李连杰的吐槽,我上面也解释的很清楚了。但结局我没说,也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李连杰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了爱情,和自己的师姐黄秋艳结婚。坏消息是,他对于他看见的所谓“不公”意见很大,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体制,跑去了美国,幻想迎接新的生活。
几年后,才被一向眼光不错的罗维捡回了香港。
这部《南北少林》,也是刘家良和现在我们眼中主流港式动作片巨星交恶的开始,这次是李连杰,之后还有成龙,等等等等。
一切始于此处。
所以,这部电影的几乎所有参与方,都是坏结局。
所以说他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刘家良在拍完电影后就被邵氏抛弃,同时因为坚持拍完了电影,最后《南北少林》于1986年2月1日上映票收1810万,位列年度票房榜第六,力压徐克的《刀马旦》。第一名是《英雄本色》,吴宇森与周润发一跃而起,咸鱼翻身,从此火出天际。
钱,是邵氏收的。然后,台湾的封杀令就来了。
如果刘家良当时没有坚持拍完电影,那么电影很可能就烂尾了,那这就只是个失败的项目而已,会不会被封杀,就很难说了。
但刘家良还是选择了江湖道义,也就是他一直倡导的,武德。
李连杰在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诱惑后,也把持不住,离开了体制,前往美国。
而且在这部电影中与刘家良交恶,成为了第一个和刘家良翻脸的功夫巨星。
《南北少林》的观赏性很不错。是三部少林寺里最好的。因为里面有着我们喜闻乐见的恶趣味,那种港式的低俗。
对,港式的低俗。
李连杰作为我们心目中的港式功夫巨星的巨头级人物,其实本人的大陆风格还是很明显的,就是有基本的道德约束,有男子汉的架子,端正的很。
不像在香港长大的年轻人,油嘴滑舌,流里流气的。
这句话不是贬义哈。
我们拿成龙举例。
龙哥就是典型的香港年轻人,油嘴滑舌,流里流气,并没有什么大架子,能屈能伸。
他在早期罗维手底下混,自己当导演的时候,就在《笑拳怪招》里穿过女装反串过一把。
但因为这部戏太过古早,估计好多人都没看过,大家对成龙大哥反串女装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王晶的《城市猎人》里反串的春丽。
周星驰在《审死官》和《百变星君》里演过老太婆。
刘德华在《暗战》里。。。。。。
香港人毕竟喜欢喜剧,当然对于这种喜剧形式也更加容易接受。
反观大陆来的演员,那个端着就比较严重一点,往往放不下身段。
李连杰反串过几次你们知道吗?
估计大部分人可能都想不起来。
大家对于李连杰的刻板印象都来自《黄飞鸿》,一个端着一代宗师的师父架子,又略有些青涩的“类中年人”,把大陆演员比较端着的气质利用的很好。
徐克牛逼。
其实李连杰穿过女装,我见过的就有两次,第一次就是这部《南北少林》,另外在《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里也穿过。《冒险王》好像也有,但我不是很确定。
当然后两部戏是90年代以后了,大家都见怪不怪,不稀奇了。
但1985年拍的《南北少林》里,此时大陆刚刚改革开放,这种另类的喜剧元素可并不常见。
前两部《少林寺》就有那么点大陆的主流意识形态风格,比较端正。
像《笑拳怪招》《醉拳》那种前世代的无厘头风格大陆电影人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刘家良玩这手属于轻车熟路。
在他的把控下,《南北少林》的剧情非常轻松,充满了喜剧的氛围,和前两部《少林寺》的那种庄严气氛差别很大。
本来,这点我是很不满意的,因为在此之前,少林这个题材,有着清晰的南北差异,张鑫炎的《少林寺》和刘家良的《少林36房》其实都主打宏大叙事家国情怀,但大方向一样,不代表细节是一样的,你可以找来两部电影对比,来感受其中的差异。
张鑫炎作为一个文人,更注重剧本,更注重体现宏大叙事和家国情怀,更注重角色的心理成长历程,这就是典型的文人情怀。而《少林36房》则是典型的武馆班主思维,家国情怀宏大叙事有,但比重不大,更多的是在武学的练习和教学中下功夫,把以前充满神秘少林武学拆解的明明白白,破除神秘的同时又反过来给观众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弘扬的是另一种积极向上学习的正能量。
这其中,南北两方各自发展,并没有什么冲突。
当《南北少林》开拍的时候,不知内情的我们肯定会畅想,让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和福建莆田的少林寺来点那啥的碰撞,一定很刺激对不对。
但《南北少林》可能要让你失望了,它走的还是之前香港主流的,由成龙和袁和平的《蛇形刁手》所创造,成熟的功夫喜剧的路线,全片非常轻松幽默,和现在流行的轻小说一样,是让人看完以后会无比轻松的作品。
这和我的需求,好像有那么点格格不入。
元素不能说没有,只是没往我期望的方向走。
尤其是了解了那么多前因后果以后,我真是佩服刘家良,在那么沉重的氛围里,在前途未卜的环境里,还能保证这股轻松氛围,真不容易啊。
我很失望,也很欣慰。
毕竟,一个时代结束了!
终于!
刘家良之后沉寂了几年,过了几年苦日子,翁静晶没有离开他。
之后被新艺城捞了起来。
终于在新艺城的支持下拍摄了属于他的新式动作片。
叫《老虎出更》。
那就是新时代的故事了。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