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大扑!既然撤档就别回来上了

admin2025-07-09  1

转载来源:电影杂志(dianyingzazhi8)

今天说一部很多人都不知道的电影——

为什么说很多人不知道呢?

因为这部电影的首映当天的票房,只有20万。

能拿到这个成绩的片子,脑补一下肯定都是没名没姓的小制作。

但它还真不是。

主演:肖央。

女主:娜扎。

配角:王迅。

电影《人生会议》的故事始于一个荒诞的起点。

男主角卫星的父亲在离家出走前,将一台声称能穿越时空的“时光机”遗弃在垃圾桶中。

五岁的卫星将其捡回,视若珍宝地保存了十五年。

时光流转,二十岁的卫星(肖央 饰)正沉浸于与陶希(娜扎 饰)初恋的甜蜜。

一次偶然,他触发了这台尘封的机器,意外地窥见了自己四十岁时的模样——秃顶、臃肿、散发着中年失意的油腻感。

这个未来的自己跨越时空而来,带着强烈的焦虑与掌控欲,对年轻的卫星展开一场全方位的“人生改造”PUA:

勒令其立刻与女友分手,放弃沉溺于无用的“情绪价值”,必须出国留学、坚持健身、规律作息,甚至强硬要求他“尽早去割包皮”,声称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沦落为可悲的“三无中年”。

正当二十岁的卫星被这位“爹味”爆棚的未来自己搅得心烦意乱时,更年长的八十岁卫星也突兀登场。

他对四十岁版本的短视嗤之以鼻,认为四十岁正是奋斗的黄金期,斥责年轻人不该只想着如何活得久,更要追求青史留名。

面对两个喋喋不休、彼此争吵的老版自己,年轻卫星唯一的念头是守护与陶希刚刚萌芽的爱情。

他被无休止的干涉彻底激怒,冲动之下举起时光机狠狠砸向地面。这一砸,如同捅破了时空的马蜂窝。

碎裂的机器非但未被摧毁,反而释放出失控的能量,瞬间打破了时空壁垒——

无数个来自不同时间线、不同年龄段的“肖央”如潮水般涌入当下时空。

二十岁、四十岁、八十岁,甚至更多未知年龄的卫星们挤满了街道、房间,彼此间因理念不合爆发激烈冲突。

场面迅速演变成一场规模浩大的“肖央军团”街头混战,拳脚相加,交通瘫痪,混乱不堪。

原本简单的“自我对话”彻底失控,升级为荒诞的多重宇宙大乱斗。

电影试图在混乱的尾声强行转向温情与和解。

在无数个“自己”的围追堵截中,年轻的卫星狼狈逃窜,最终竟在混乱的时空中意外撞见了当年离家出走的父亲。

影片在此刻倾泻出积攒已久却无比突兀的情感,借父子短暂的重逢与对话,试图为这场闹剧注入关于“成长”、“选择”与“命运”的思考。

所有版本的卫星也仿佛瞬间顿悟,停止争斗,集体消失。镜头回到现实,二十岁的卫星似乎汲取了某种教训,带着略显成熟的姿态重新走向陶希。

电影在怀旧的滤镜和悠扬伤感的配乐中结束,企图留给观众一丝关于珍惜与把握当下的余韵。

然而,这碗强行灌下的“人生鸡汤”与前面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荒诞闹剧形成了刺眼的割裂。

影片在基础设定上就呈现出令人咋舌的混乱与敷衍。

时光机的运作规则完全服务于编剧的随意发挥。

当四十岁卫星需要说服年轻自己相信其来自未来时,解决方式简单粗暴到可笑——直接提供一期未来的中奖彩票号码。

年轻卫星轻松中得大奖,瞬间获得巨额财富。

这种随意修改未来的“上帝模式”能力,让影片反复渲染的“事业与爱情”核心矛盾彻底沦为无病呻吟。

既然拥有定点改变命运、随意获取财富的能力,为何还要纠结留学与否?

让年轻自己多中几次彩票,直接成为世界首富,爱情事业岂不是唾手可得?

影片的逻辑在此完全崩塌。

时空设定更是自相矛盾,堪称年度笑话。

影片前半段展现的是典型的“单一时间线”设定——过去一旦被改变,未来立刻随之刷新(如四十岁卫星的状态会因年轻卫星的选择而瞬间改变)

然而到了高潮的“多重自我大乱斗”,影片又毫无征兆地切换成了“平行宇宙”模式——无数个不同人生的卫星同时出现,彼此独立。

这种浆糊般的设定让整个故事根基荡然无存,角色行为失去任何合理依托。

人物塑造同样单薄如纸。卫星的父亲完全是一个功能性符号,他的离家出走对主角的情感世界竟未产生丝毫影响,其存在价值仅限于“送出时光机”这一情节触发点。

女主角陶希则被简化为一个恋爱脑的“恨嫁女”,她对卫星的爱源于毫无铺垫的“一见钟情”,恨则只因对方不肯毕业立刻娶她。

《人生会议》的片方的骚操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在档期选择上的昏招堪称“教科书级”的自毁——原定6月28日上映,却在6月24日(上映前仅4天)突然宣布撤档,导致影院排片瞬间清零;

更令人瞠目的是,短短3天后(6月27日)又仓促宣布“不撤了”,按原计划上映。

这种儿戏般的反复横跳,彻底耗尽了影院和观众残存的信任与耐心,最终排片被挤压至近乎消失的0.5%,三线以下城市甚至难觅其踪。

影片质量本身的严重缺陷则是更深层的病根。

它将“高概念”(时间穿越、多重自我)当作哗众取宠的噱头,却连最基本的时空规则都懒得厘清,其创作思路与泛滥的劣质短剧无异,只是将后者几分钟的套路强行拉伸至折磨人的100分钟。

肖央个人的“刷脸疲劳”亦在此刻显现。

本片中各个年龄段但气质雷同的卫星,其表演模式的高度同质化已让观众产生明显的审美倦怠。

当演员的“套路”被观众摸透,其票房号召力自然大打折扣。

然而,《人生会议》的惨案,肖央至多背负次要责任。

真正的罪魁,是敷衍了事的创作态度,是混乱不堪的制片决策,是价值观的陈旧与投机,是误以为“设定即内容”的行业性迷思。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1990465a66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