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1981年,刘家良师傅有两部电影上映,都是硬货。
第一部是1月1日上映的《长辈》。最终票收334w,为惠英红赢得了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桂冠。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动作片。中国香港第一个影后,是打女。
那为什么是打女惠英红拿的影后?
因为刘师傅真的是下了大力气捧人了。
《长辈》是一部跨时代的电影,它其实是之前《中华丈夫》思想的延续。
都是关于阶级和文明冲突的故事。
只不过《中华丈夫》是中日之间的文化冲突。而《长辈》的格局要高一点,是城市化的新旧观念冲突,和新老两代人世界观的碰撞。
如何呈现这种火星撞地球?刘家良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角色。惠英红饰演的程带男,是个妙龄少女,却因为老爷的遗产,年纪轻轻的做了填房,成了五十岁老头余正全的二婶,也就是小侯饰演的余滔的二叔奶奶。
妙龄少女做长辈,侄孙顽劣心好累。
刘家良亲自下场,而且演了个符合自己年纪的五十老汉(明年还是后年,他娶的翁静晶)。
如此陪衬,加上二叔奶奶这个角色写的确实优秀,惠英红把一个妙龄少女情窦初开但却必须端着长辈架子的复杂演绎的很好。
而且电影真的她做的编排堪称完美。
惠英红的颜值清秀,在片中多次换装,新潮的洋服和旧式的清褂交替出场,且每一次都和三叔奶奶的心境相结合,把人物内心深处的彷徨和迷茫印射到外在的服饰上,高,实在是高啊!
惠英红能拿影后,和导演刘家良不遗余力的力捧是分不开的。这是一部绝对的大女主戏,为了女主连服化道都经过了精心编排,而不是仅仅的提高曝光了事。
也该惠英红拿影后。
但是,就怕但是。
但是《长辈》这个片子,是我开始看刘家良电影以来,最惊喜,也是最难看的电影。
惊喜的是,刘家良每次都会摧毁我已经建立的认知。
比如我两年前刚开始写僵尸片的时候,以为香港第一部僵尸片是洪金宝的《鬼打鬼》,但忽然冒出来一个刘家良的《茅山僵尸拳》。
我以为《A计划》是第一次将传统武术剥离古装场景,融入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鸡贼的选择了香港开埠初期。
但刘家良师父用一部《长辈》打了我的脸。
又是比成龙早了两年。
这么看来成龙这部戏“借鉴”过刘家良的可能性很大很大。
但《A计划》也有他的特点,那就是极尽奢华之能事,处处都透露着殖民地上流社会的奢靡之风。
毕竟谁还没有个童年呢?刘师傅你是武馆长大的,从小摆弄狮头,舞狮玩不过你。
但成龙是使馆区长大的,打小就见识洋鬼子的纸醉金迷,对于上流社会的拿捏,那是泥腿子们做不到的。
这个本来是后面的内容,但为什么提前说了呢?
因为要对比。
《长辈》这部电影啊,在女主的塑造上用心十足,妙龄少女辈分高,很有发挥空间。对于纨绔谈完侄孙子的塑造,则显得过于浮夸,用力太猛。小侯这个角色不止调皮,还满口低级洋文(是真的低级英文),让这个严肃的剧本看起来非常割裂,硬是看出了拼贴感。
而且,这还不一定就是剧本的问题,小侯在上部戏《醉猴》中灵气逼人,但从剧情来看,同样的烈度放在《长辈》里就显得用力过猛,过于烂俗了。
相反,两年后成龙的那部《A计划》,因为邓景生的剧本,就显得很和谐。虽然尺度比《长辈》大太多了,十几个人全裸都上场了。但在邓景生的把控下,剧情丝滑,看着也不涉猥亵,反而给人一种正能量满满的感觉。
高,实在是高啊!
所以《长辈》是一部让我很纠结的电影,惠英红表现出色。但影片给我的观感真的不太好。
它对于女主的塑造非常成功且出色,但对男主的处理就一言难尽了。
这应该也是刘师傅的一次创新,因为在这以前,刘家良电影里的角色要么是古板的一代宗师(如三德和尚),要么是经典的古典型纨绔子弟(兼具搞笑,比如《少林搭棚大师》里的刘家辉)。像本片里那样涉及猥亵的登徒子还真是第一次见。但是很显然,这次尝试很失败。
我是编不出侄孙子偷看二叔奶奶换衣服这种剧情的。
半年后,刘师傅带来了《武馆》。
大家看片名,《武馆》,这个字我的输入法都打不出来,豆瓣也是。可以看出豆瓣页面上繁体字打的也是武館。而真实的片名是“舍”字边,而不是“食”字边的。
这就是讲究。
因为“食”字边的館,其实是食肆的意思,一般饭店用,而武馆,就应该用“舍”字边。
而很多年之后,徐克版本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里,那家广东会馆也舞狮子,确是“食”字边的。说明有时候传承啊。不一定留得下来。
有人说这是刘家良回应成龙《师弟出马》的作品,也是为舞狮正名的作品。
那就有点格局小了。
刘师傅确是狠狠处罚了神仙。神仙这家伙,身为刘家良师弟,更重要的是身为刘家班一员却偷偷去竞争对手班子里客串,坏了班规是小事,乱演一通坏了刘家班的名声是大事,必须要严惩。
成龙,则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武馆》是个特例,在他之前,都是刘家良先开启或者尝试了某种新的事物,但却碍于邵氏僵化的体制问题和大企业病下不愿意试错的保守风险意识,只能浅尝辄止。《神打》《茅山僵尸拳》是如此,《长辈》更是如此。
邵氏很会做生意,一个风口如果证明了可行,他就会像饿狼一样扑上去,比如愿意出500w去签成龙。但是让他自己创造一个风口的话,就太难为这位步履蹒跚的老者了。
现在,成龙告诉我们,广东武馆的看家本领,舞狮,民俗,是可行的。
你说最开心的是谁?
上文中,我不是很相信刘家良被洪金宝截胡三德和尚时还能对他说出“鼓励”的话。但现在,我绝对相信刘家良非常感谢成龙。
但是《武馆》的规模,被控制的相当的小,全片都在束缚在“武德”和“规矩”这种狭小的概念内,和《少林36房》这种修真升级为主线的电影都要强加大国叙事不同,显然刘师傅在刻意的控制影片的叙事格局。
同样的,在上半年过于大收大放的格局观念冲突上,刘师傅也非常收敛,他意识到了《长辈》中小侯的过于浮夸,在设计北派精武门高手单雄这个角色的时候,虽然给安排了不熟悉广东民俗,不会粤语等桥段,但十分收敛的没有展现水土不服的桥段。要知道这点小冲突在香港电影里是可以被扩充成一整部《七十二家房客》的,俗称“鸡同鸭讲”。
但刘家良就是收着不讲,不能让这种冲突坏了主线。
这使得电影的整体基调显得非常和谐,这就是一个关于“规矩”的故事,片头正儿八经的科普舞狮提到的规矩,比如不能对着狮头扎眼,那是挑衅,不能闻狮子的屁股,那相当于说对方是母狮子,更是挑衅。都在后续被融进了剧情中。
所有的“规矩”,都被装在了一个格局非常小的“踢馆”的故事里,非常浅显的展现给大家,比如拜会武馆要事先递上拜帖,不然很容易被误会是来踢馆的。比如片中两个武馆馆主来救黄飞鸿的时候,对方武馆假装客气的让他们进来喝杯茶,都是婉言谢绝,因为人太多,不能破费。这种事只能馆主过来的时候做。
各式各样踢馆的规矩,在本片里得到了非常细致和精心的科普。
从这种精心设计的细节来看,这部电影刘家良应该早就想拍了。从《少林36房》开始,刘家良对于洪拳武馆中授徒练功的细节科普的非常到位,各种练功的艰辛,磨炼招式的细节,以及为什么要这么练,可以达到什么目的,都说的非常清晰。
很显然他是早就想在这方面有动作,只是这个风口一直得不到认可。
所以说成龙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呢,促成了这部功夫片历史上的巅峰。
因为如果这部《武馆》是针对成龙的所谓的“回应”的话,那这部处处都透露着“和谐”和“宽容”的电影,就显得烈度有点不足了。
如果你看过原片的话,会震惊于影片的规矩与和谐,说实话这部电影和长辈一样也有前后割裂的问题,二号男主麦德罗(大家注意一下麦德罗哈,上世纪香港舞王,和李治廷高度相似,要不是时代差了40年还真以为有什么血缘关系呢。)多次逛窑子这一事件,虽然和剧情的冲突息息相关,但和整片的基调,尤其是单雄和黄飞鸿之间那心心相惜的“正派的纷争”,还是有割裂感的。
但架不住,这部戏的动作设计真的硬啊!
要不然怎么叫巅峰呢。
一开始单熊和王隐林那那场错误的比试就给结局的高手过招打了前瞻,这场戏别提多精彩了。两人过招处处杀招,身手刚劲有力,真的做到了拳拳生风,但又有留手,不出人命。但仅仅是不出人命而已,王隐林被鹰爪功抓到重伤。
为什么说这电影空前绝后,这场功夫对决就是明证,你在九十年代以后看到的袁式武学,也就是甄子丹凭借着一身腱子肉和经过快放的身手能给你虎虎生风的质感,但像这部戏里这样既有快速伶俐的拳风,又有致死人的力道的戏份,是真不常见了。
尤其是一爪就在对方脖颈上留下三指爪印。看着就犀利。
在之后的电影里,这样直接在对方肉体上留下拳脚痕迹的拍法几乎绝迹了。甚至连《鹰爪铁布衫》里抓过一回蛋之后,这种处理手法也销声匿迹了。
之后你们只能看见几大高手虚无缥缈的过招,看起来毫无力道感,像是一拳打到晒起来的被单一样,为了表现力道,无非就是放一根竹子,然后被抓裂打碎。就跟韩国跆拳道踢木板一样。
就是这么枯燥。
所以你能想象我看到这么顶的对打有多惊喜了吧。
据说《武馆》是刘家良最满意的作品。但我觉得这是因为电影的结构。因为本片可以说是刘式传统武德的最大诚意之作,也是集大成之作。
尤其是最后那20分钟九曲巷决战,前无古人,后面竟是来者。
很多年之后,徐克找到年逾古稀的刘家良,攒了一部新世纪武侠大作《七剑》,最后甄子丹和孙红雷的那场大战,只是有兵器版本的九曲巷大战的重复。
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
也就是说,功夫片这一细分领域,发展到1981年,已经近乎完美,只剩下最后一块拼图了。
我也写疲了,这里就不负责任的提前剧透吧,《武馆》已经把平面领域的武打做到了极致,九曲巷从六尺的范围的长桥大马,到四尺范围的腿脚起势,再到三尺的近身格斗。每走几步就是一种打法,每过几手就换一种拳术,从长桥大马到洪门十行再到洪家铁线拳,看的人直呼过瘾。
可以说在平面作战中,这场戏就是巅峰中的巅峰了。也难怪徐克30年后还要拷贝一下。
那么还能用什么发展呢?
立体。
在空间上做文章。从上而下,或者从下而上,立体地展现功夫战斗的模式。
徐克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他贡献了香港电影历史上最精彩的两场这样在立体空间下的纵向打戏,分别是《黄飞鸿之壮志凌云》结尾的大战,和以枪战为主的《顺流逆流》。
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空间层面纵向的打戏也只能想起这两部了。
而这个设计最早,其实出现在刘家良在1982年1月21日上映的《十八般武艺》中。
这部电影里有三场纵向空间的打戏,把一切都探索完了。才有的90年代黄飞鸿和严振东最后在竹厂的大战。
这就是功夫片的最后一块拼图。
之后,就没有什么发展了。
这才有了2005年的《七剑》最终决战也要致敬1981年的《武馆》这种事。因为所有的元素,都已经被刘家良探索完了。创新变的无比艰难。
1983年,在新浪潮运动已经如火如荼的时候,一股现代的新风如同八号风球一般袭击整个香港。功夫片正在被时代抛弃。甚至可以说,整个古装片都在被时代所抛弃。
5年后的1987年,徐克准备拍《倩女幽魂》的时候,被很多人劝,现在古装片都死透了,没人看,你拍什么拍。
对,就是这么残酷。
刘家良不是没有看见这个风向,于是他也做出了时装片的尝试,拍摄了《掌门人》。
这是刘师傅第一次时装片的尝试,也可以算是之前《长辈》的精神续作。
但是还是老问题,革命不彻底,往往得到的效果就是“彻底不革命”。
这部这部电影和《长辈》一样,依旧聚焦于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冲突,刘家良仿佛扮演了古板且陈腐,但道德(武德)高尚的旧派,与小辈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利字当头的“无道德”产生冲突,最后依旧是双方和解,惠英红穿上了象征传统的唐装,而刘家良穿上了象征现代的西装,用服化道配合的镜头语言来个大和谐。
问题是这套在《长辈》里玩过了。
不是说不能再玩,这点在《掌门人》里甚至不算什么缺点。和早于《鬼打鬼》提前开启僵尸片的《茅山僵尸拳》一样,刘师傅不是不能接受现代观点,但他好像始终都不愿意迈出那一步,就是不愿意去拍摄一部纯正的时装电影。非要拉着传统一起玩,然后玩传统和现代的反差。去看看《快餐车》之后的香港动作片(是的,港式动作片,而不是旧式功夫片),刘师傅啊,就是不肯迈出这一步。
我猜这是刘家良故意的。
因为之后他的选择,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1984年,刘家良带来了质量超级高,但仅仅收了379万票房,位列当年第47位的《五郎八卦棍》。
这部电影的质量没话说,货很硬,但是票房非常差。保本没问题,这时候,就算是瞎子也可以明显看出风向变了,此时《A计划》和《快餐车》已经横空出世,港式现代时装动作片已经定型,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该变变了。
但此时刘家良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风险极大,前途渺茫的路。
在前一年的1983年,李翰祥北上大陆,在新昆仑影业的操作下拍摄的《一代妖后》大获成功,这部戏在我们这边叫《火烧圆明园》。代价是,被台湾封杀。
邵氏是个大厂!
邵氏是个大厂!
邵氏不是只有香港观众,他的基本盘在东南亚,他对于新兴市场也非常渴望。
香港和台湾在八十年代已经进入繁荣,城市化非常严重,口味有变化很正常。而南方的东南亚市场和北方的中国大陆市场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尤其是李翰祥和张鑫炎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的情况下。
他俩还证明了一件事,香港太小,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大陆的低成本可以拍出纵横香港市场的高货。
但对于刘家良来说,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他只是个导演,被台湾封杀对他来说是致命的。
而且,明明他可以改路线,可以像洪金宝一样拥抱时装动作片。
又不是没有那个实力。
但刘家良还是选择了坚守传统功夫片。哪怕墙内花开墙外香,哪怕换个细分市场。
这就是他的选择。
那就是北上大陆拍摄的,李连杰饰演的《南北少林》。
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投稿、合作、加入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