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无名之辈》以黑马之姿横空出世。
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没有大牌演员、没有流量加持,低成本制作,却拿下近8亿票房。
彼时,鱼叔也曾写过一篇影评。
认为这是一部颇有诚意的国产片。
只是面对铺天盖地的盛赞,我反倒觉得它有些被高估了。
时隔七年,续集终于来了。
导演和主演阵容悉数回归。
在点映阶段便赢得不少好评,让人颇为期待。
可结果,实在让人一言难尽。
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感觉:麻了。
这部所谓的续作,更像是一场挂着「情怀」幌子的诈骗——
《无名之辈:否极泰来》
虽然是《无名之辈》的续作,但两部其实是独立的故事。
没看过第一部的观众,也能无障碍观看。
但坏消息是,独立看就更难看了。
毕竟有第一部的滤镜加持,才能勉强挨过全片。
剧情不复杂。
一句话总结,就是一场综艺版《楚门的世界》。
故事发生在泰国。
任素汐饰演的薛芳梅,是一名电视台导演。
为了惩罚渣男男友陈三金(章宇 饰),隐瞒实情将其拉入了一场整蛊综艺。
内容如名所示,就叫《超级整人王之渣男再见》。
节目组提供了超强沉浸式的体验,让二人经历了一场恐怖分子的绑架危机。
他们被绑到深山野林里,遭遇恐吓、威胁、以及各种人性试炼。
整个过程被摄像机拍下,再加料制作。
陈三金的各种渣男丑态被捕捉后放送,成了全民笑料。
同时让综艺热度飙升,在整个东南亚掀起收视狂潮。
但随着故事进展,陈三金慢慢发生了变化。
也终于像楚门一样,发现了隐藏的真相。
崩溃,反抗,与薛芳梅的感情也将在最后迎来抉择。
实际上,这个设定很契合时下热点。
手撕渣男的大戏,各种情感纠纷类话题,经常博得全民参与讨论。
就像是去年《再见爱人4》引发的热议「盛景」,才刚刚过去不久。
如果能拍出其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那也是值得夸一夸。
遗憾的是,拍的啥也不是。
首先,手撕渣男的爽?没有。
不管是男女主角的感情,又或陈三金渣男人设的建立,都是失败的。
片中用一场陈三金找薛芳梅要钱的戏码,来塑造二人的关系。
起因是电视台改造,陈三金从义乌老家提供了一批灯具。
但因节目制作停滞,电视台没钱结款。
陈三金为了不让老家的生意破产,就天天去台里逼着薛芳梅要钱。
阵仗挺唬人,却经常被薛芳梅三下五除二地打退。
问题来了,这渣吗?
这不是情有可原吗?
或许,创作者也意识到单是这个情节有点牵强。
便又用一大段对话,强调陈三金的「渣」:
花女友的钱软饭硬吃、嗜钱如命、窝囊废、说大话、自私自利......
然而,只是单纯的口述信息,十分干瘪,说服力不够。
连官方都得特地打上「隐性渣男」标签,试图强调人设属性。
毕竟,现在渣男同行们都「进化」到另一个level了:
圈养、虐女、杀妻......
会做饭的「窝囊废」,甚至在内娱大受欢迎。
所以,在此基础上,惩戒渣男的叙事主线动力不足,出发点都没立住。
其次,对于综艺节目和舆论环境的讽刺,也逻辑不通。
电影前三分之一的突发绑架情节,刻意遮掩了关键信息,为了营造出紧张绝望的氛围。
但随着薛芳梅从片场走秘密通道到达演播室,工作人员喊出节目名称,电影迅速揭晓真相:
这一切都是戏。
接下来,视角转换,不再是陈三金和薛芳梅第一视角的冒险。
而是节目、观众,甚至是屏幕外观众的观看视角。
当节目一期期热度水涨船高,很多问题开始失控。
比如综艺制作人开始刻意设置情节,去刺激陈三金的反应。
观众对陈三金的态度也不断变化,又反向为节目输送收视率。
换句话说,陈三金在电影里,成了时下最流行的「综艺恶人」。
这思路是没什么问题。
问题是,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只会拍电影不会拍综艺。
反正,片中用综艺效果刺激观众的内容拍得相当降智,几乎可以用闹剧形容。
小打小闹的综艺剧本,毫无冲突性的情节,并没有表现出节目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的疯狂。
断裂又生硬的观众态度转变,让所有人显得异常愚蠢。
仿佛只是为了讽刺而讽刺的硬拍。
最后,是《无名之辈》主题内核的走样。
前作之所以成为爆款黑马,好评之一就是故事中对小人物个人尊严的聚焦。
家破人亡的保安,想重新成为协警。
城乡转换的小青年,想要混出名堂。
窝窝囊囊的老实人,渴望拥有爱情。
全身瘫痪的年轻姑娘,想要拥抱死亡......
每一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延续了名字的续集,也有延续主题的意思。
先让陈三金的尊严,在综艺里被狠狠践踏。
被打,被骂,被吓尿。
当节目假意的恐吓下,陈三金终于破防。
他直面了自己的不堪过去,向所有人诉说了道歉。
并在目睹薛芳梅被「枪杀」后彻底崩溃。
痛定思痛,决心反抗。
电影本想用陈三金手撕剧本反抗资本的桥段,来呼应「小人物尊严」的主题。
他不再臣服恐惧,而是拿起枪乱杀。
从被节目操控,到节目组不得不为了收视陪他上演复仇戏码。
与此同时,在薛芳梅的提示下,他终于发现这一切都是骗局。
并没有选择出现在收官晚会现场去领奖,而是一个人驾船离开,去找薛芳梅。
别扭的地方来了。
观众认同电影内核的前提,是要对寻求尊严的人物有所共情。
也就是,能代入陈三金的处境,认同他的选择。
但视角的飘忽,让观众从故事开始就处于纠结状态。
故事是以陈三金的渣男设定展开,把观众放在了批判视角。
可是,陈三金好像只是一个有点毛病的普通人。
连被绑架过程中所谓的「渣男」表现,看起来也是求生之法。
陈三金自始至终没放弃带薛芳梅逃命,所做的一切都与初始设定相违背。
从而,剧情逻辑让人觉得牵强。
如果说,剧作就是让观众看到,镜头或媒体对一个普通人的霸凌与异化。
但这样,陈三金又被放置在了受害者位置。
与之对立的媒体、观众、甚至是将之拉入游戏的薛芳梅,都是加害者。
显然,这样又丢失了复杂性。
更让后来薛芳梅的转变,和二人的重新复合,显得十分膈应。
于是为了解决这些逻辑问题,创作者设定了一个终极Boss:资本。
是资本拿捏所有人,异化所有人。
在片中,具体指的是从掌握一切到被所有人反抗的疯狂女导演。
嘴上打着复兴电视节目的口号,其实只是为了赚钱。
但陈三金所谓的反杀资本,也只是一阵虚假的突突突。
然后收到账户里打入的侮辱其尊严的钱,与薛芳梅复合。
赢了吗?赢在哪?
电影结尾处,又一波挽尊操作出现了。
陈三金与薛芳梅碰面,喊话戏外观众似的,提醒大家被骗了。
留下想象空间,暗指参加节目或许就是二人的共同筹划。
用一场表演,让全民陪玩。
鱼叔那一瞬间,觉得自己确实被骗了。
不只是潘斌龙贴上双眼皮装黄渤。
也不只是两个好演员漫不经心地演烂片。
更不只是导演挂上前作招牌套壳诈骗。
而是这如坐针毡、漏洞百出的两个小时过后,电影终于图穷匕见:
第三部的预告缓缓出现。
一切都是预告,或许连第二部,都只是第三部的边角料。
所以,这一部才拍的这么不顾观众死活。
原来,电影还真有现实意义。
拍出一场诈骗,自身也是诈骗。
戏内算计,戏外做局。
这么搞下去,无名之辈会消失,否极泰来大概只能是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