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平时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很少会想到那些坐在导演椅上的人原来可能是写小说出身的。文学平台开始跟电影产业对接,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这次的"比翼双飞计划"背后有个挺强大的支撑体系。上海市电影局指导,《收获》APP、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虹口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再加上虹口区文旅局和上海长远集团的协办。看这个阵容就知道,这不是什么心血来潮的小打小闹,而是一次有组织、有规划的产业实验。
韩松落、徐楚舒、走走、吴呈杰,这四个名字在文学圈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们的写作风格和关注点其实很不一样。
韩松落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都市生活和中年人的情感状态,他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温度和质感。这次拍《浮花》,选择三个中年女演员的聚会作为切入点,很符合他一贯的创作风格。不过从文字到镜头,怎么保持那种细腻的情感层次,这肯定是个挑战。
徐楚舒的写作一直比较有实验性,喜欢探索一些边缘化的人物和状态。《哑剧》这个题材选择就很典型——口吃的小丑和聋哑男孩,这两个角色都处在社会的边缘,但正是在这种边缘状态中,可能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化学反应。
走走的《11.5》选择了科幻设定,这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是常见的。他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和对技术发展的思考,一直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科幻短片的制作难度确实不小,特别是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下,怎么营造出convincing的未来感?
吴呈杰的创作一直比较贴近现实生活,《该死的夜晚》这个设定也很符合他的风格。夜晚的城市、偶然的相遇、代际之间的对话,这些都是他经常关注的题材。关键是怎么在这些日常的元素中挖掘出不日常的深度。
这个300小时的设定其实挺聪明的。从产业角度看,它既保证了项目的可执行性,又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创作氛围。
首先,300小时对于一个完整的电影制作流程来说确实很紧张,但又不是完全不可能。这个时间设定逼着所有参与者必须高效协作,不能有任何拖延和犹豫。对于习惯了相对宽松创作节奏的作家来说,这种体验绝对是全新的。
其次,这种时间压力也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媒体效应。300小时的极限挑战,四个作家同时开工,这些都是很好的传播点。从项目策划的角度看,这种设定很容易引起关注和讨论。
更重要的是,300小时这个周期对于整个阿那亚戏剧节的安排来说也很合理。从开拍到首映,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闭环,让观众能够参与到整个创作过程中。
28号晚上的首映和评奖环节设计得也很用心。李少红、张杨、陈妍希、陈明昊组成的评委团,既有资深导演的专业眼光,也有年轻演员的新鲜视角。
这种评价体系的设计其实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主办方并没有因为参与者是"跨界新手"就降低标准,而是按照专业电影的要求来评判。这种态度很重要,它让整个项目显得更加严肃和专业。
而且"比翼双飞奖"这个奖项设置也很有意思。它不是简单的优秀奖或者鼓励奖,而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奖项名称,这让评奖环节本身也成为了项目概念的一部分。
坦白说,我觉得这个项目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不在于这四部短片本身,而在于它探索的一种新的产业合作模式。
现在内容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传统的分工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作家不再只是写字,导演也不再只是拍戏,各种跨界合作正在成为常态。这次的"比翼双飞计划"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为这种趋势提供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
如果这次实验成功,完全可以想象这种模式会被复制到其他地方。不光是作家转导演,也可能是导演转作家,或者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跨界合作。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平台和机制,让这种跨界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无论如何,这次尝试本身就已经很有意义了。在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的时代,任何能够带来新鲜感和可能性的实验都值得鼓励。候鸟与青鸟的这次合作,也许真的能为整个行业打开一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