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亚的海风今年格外热闹。当韩松落在6月14日喊出《浮花》的第一声"Action"时,一场名为"比翼双飞计划"的创作马拉松正式开跑。300个小时,四个作家,从文字到光影的完全蜕变——这听起来就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候鸟300和「青鸟」作家导演起飞计划,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两个跟"飞行"有关的项目。一个专注挖掘新锐艺术家,一个致力于帮作家实现导演梦。当这两个项目在2025阿那亚戏剧节期间碰撞,就产生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比翼双飞计划"。
说实话,这个命名还挺有诗意的。候鸟代表迁徙和流动,青鸟象征梦想和希望,两者结合就是一种关于创作和梦想的隐喻。而阿那亚这个地方,本身就有一种让人想要"起飞"的氛围——海边的开阔,艺术节的浓厚氛围,还有那种远离都市喧嚣的纯净感。
最有意思的是四位作家选择的创作方向完全不同,就像四种不同的飞行路线。
韩松落的《浮花》率先开机,这个选择挺聪明的。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承担的压力肯定是最大的,但同时也能为后面三位作家提供经验参考。他选择的中年女性题材也很考验功力——三个女演员在朋友的追思夜重聚,要在嬉笑怒骂中处理生死告别这个沉重话题,既不能太煽情,也不能太轻佻。
徐楚舒的《哑剧》走的是另一个极端。口吃的街头小丑和聋哑男孩,这两个角色设定就很有张力。一个想说话却说不出来,一个本来就不能说话,但偏偏在无声中找到了共鸣。这种反差和对比,如果处理得好,很可能会成为四部作品中最有艺术性的一部。
走走的《11.5》选择了科幻设定,这在短片制作中其实是个冒险的选择。科幻题材对视觉效果和世界观建构的要求都很高,在300小时的限制下要做出convincing的未来感,这绝对是个技术活。不过换个角度想,也许正是这种约束能够逼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创意解决方案。
吴呈杰的《该死的夜晚》听起来最接地气。夜色、漫游、代际对话,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很有生活质感。可能正是因为贴近日常,反而更难拍出新意。怎么在平常的故事里挖掘出不平常的情感深度,这考验的是导演对生活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300小时的魔法数字
这个300小时的设定真的很巧妙。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正好卡在一个让人既感到压力又不至于绝望的临界点上。
从实际操作角度看,300小时大概是12天半,基本上就是两周的工作时间。这个周期对于一个完整的电影制作流程来说确实很紧张,但又不是完全不可能。它逼着所有人必须高效工作,不能有任何拖延和犹豫。
更重要的是,这种时间压力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创作状态。平时作家写作可能会反复修改,过度打磨,但在这种极限时间下,他们必须相信自己的第一直觉,必须快速做决定。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作品往往会有一种特别的鲜活感和即兴性。
而且300小时还有另一层意义——它让作家们真正体验到了电影制作的节奏和强度。这种体验对他们未来的创作肯定会产生影响,不管是继续做导演还是回归文学创作。
整个项目的设计很完整,从创作到拍摄到放映到评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特别是最后选择在沙城电影院进行海边首映,这个设定很有仪式感。
海边放电影,这个场景本身就很有诗意。想象一下,夜幕降临,海浪声作为背景音,四部承载着作家导演梦想的短片在大银幕上依次展现。这种氛围对于作品的呈现效果肯定会有加分作用。
评委团的组成也很有代表性。李少红、张杨、陈妍希、陈明昊,这四个人的背景和年龄层次都不一样,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而且"比翼双飞奖"这个奖项名称也很贴切,既呼应了项目主题,又有一种独特的纪念意义。不管怎么说,让我们一起期待最终的呈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