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时代,观众的视线更加游离分散,与静下心来花费大量时间和注意力去观看长剧相比,许多观众更倾向于去看短剧或者短视频平台上高度简略的剧情解说。在这样的背景下,长剧如何在保持“深”叙事的前提下满足观众对“快”节奏和题材新鲜感的需求呢?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有不少剧集如《墨雨云间》《九重紫》《临江仙》《书卷一梦》等主动探索将短剧思维融入长剧创作,汲取短剧高效率、强情绪、网感化的叙事风格,让“快”赋能“深”,将观众的视线重新拉回长剧中,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影响力。
提升叙事效率:节奏提速与悬念前置
长剧往往依靠细水长流的铺垫推动故事主线,在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中承载深刻的议题和思考。而短剧追求即时爽感和碎片化情绪满足,例如每30秒设一个“钩子”,通过压缩剧情营造多反转、强冲突的感官刺激。长剧要想实现短剧基因的“良性移植”,就需要在保持叙事逻辑、情感深度、人物弧光的基础上“去枝蔓、强主线”,以节奏提速对抗注水冗余,以悬念前置强化观众粘性。
《临江仙》借鉴短剧快节奏、强情绪的创作逻辑,贯彻“无废戏”理念,将原来的40集压缩至32集,平均每集设置2—3个情绪爆点,达到每集都有名场面和“萌点”的效果。
例如《临江仙》第一集从“废柴小师妹”李青月的视角出发,在一集内涵盖了“女主重伤”“女主以身相许”“男主发现女主貌似前妻”“女主金屋藏夫”等高能情节,后续更是在两集的篇幅内就走完了男女主从相遇到结婚的情节,在十一集内完成李青月“废柴变战神”“师妹变师祖”的“切大号”过程。短剧的“即时爽感”与长剧的“深度沉浸”叠加起来,让观众在接连不断的高能情节点中反复上头。
此外,《临江仙》借鉴了短剧的碎片化叙事,通过设置“钩子”和将名场面前置,将观众置于悬念重重、随时反转的“局中局”里。区别于传统仙侠剧“三生三世”的单元叙事模式、按照时间顺序展现男女主的情感经历,《临江仙》将二人“三婚三离”的三段时间线进行碎片化的组合。例如,将“花如月二婚杀夫”“囚禁白九思”“花如月自爆陨落”等本应发生于靠后时间点的情节前置到李青月尚未“切号”变为花如月的第六集,并在一开始就为观众埋下了“李青月失忆真假”的疑团,通过白九思对李青月的反复试探以及二人的暧昧拉扯,激发观众对于二人“相爱相杀”原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显著提升了开篇吸引力和观众留存率。
然而,提升叙事效率并不意味着人物的扁平。在短剧创作中,通常是让人物服务于情节而沦为工具人;而长剧则是“情节服务于人物”,通过长线叙事积累情感厚度、塑造人物弧光。在利用短剧思维赋能长剧叙事效率时,要在汲取短剧快节奏、悬念感、爽感等优势的基础上,用情节为给人物填充血肉,让人物的行为逻辑自洽,避免以结果为导向拼凑剧情,为了情节的反转而牺牲人物的主体性。
《九重紫》的导演曾庆杰曾凭借《念念无名》《虚颜》等爆款短剧出圈,他在创作《九重紫》时也融合了短剧叙事的优势,并且没有因为提升叙事效率而压缩人物弧光。以孟子义饰演的窦昭为例,无论是重生双死的情节设定,还是调查母亲死亡真相的宅斗过程,都是为了塑造爱恨分明、独立坚韧的人物,而非单纯为了通过强情节博取眼球。此外,剧中表面冷漠无情实则心怀苍生的纪咏、假装柔弱却心机深沉的继母、机关算尽最终反噬至亲的窦五伯等配角也都各自拥有完整的叙事线和发展轨迹。
《九重紫》汲取了短剧的“减法思维”,对于角色的塑造在“精”而不在“多”,去除了脱离重生复仇主线的多余人物支线,在几百万字的原著中将核心人物提炼出来加以立体塑造,使剧集成为2024年底的一匹黑马。
激发题材活力
网感融入与题材适配
对于短剧来说“网感”优先于叙事逻辑,短剧善于利用“重生复仇”“霸总甜宠”“强制爱”等观众熟悉的故事模式,将网文小说、网络热梗等元素进行堆叠和拼贴,就能满足观众对高密集爽点的需求。而长剧有着一套自己的完整叙事逻辑,并且不同类型和题材的剧集需要兼顾文化传承、人性探讨、社会议题等深层表达。合理地将短剧的网感元素融入长剧中,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类型框架,给观众带来更有爽感和新鲜感的体验,但这个过程不能仅仅将网感元素“散点”堆叠,而是需要让“网感”服从于叙事逻辑和深刻的主题。
《书卷一梦》在古装轻喜剧中加入无限流设定,被网友评为古偶“癫剧”,然而,其“癫”并非无序堆砌,而是将网感的设定巧妙地编织进剧集的核心叙事中,转化为服务于其轻喜剧悬疑叙事的有效工具。
例如,剧集首集就包含“穿书”“循环机制”“大婚三人转圈捅”等网感元素,这些猎奇设定直接构成了驱动主角行动的核心动力,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引擎。“大婚三人转圈捅”的名场面虽然夸张,却揭示了人物关系并奠定了荒诞喜剧的基调。同时对于《囍》《爱的魔力转圈圈》等BGM的选用,也令观众在“抖音神曲”和质感长剧的碰撞中产生新奇感。
《临江仙》作为仙侠题材,以“三婚三离”为主线贯穿整个剧集的叙事框架,并将多个短剧网感元素自然地融入“纯恨夫妻”相爱相杀的过程中,并服务于“人性”和“神性”的辨证探索。在这个千回百转的“局中局”里,无论是“新婚杀夫”“囚禁”还是重生归来后的“替身文学”“假装失忆”“身份逆袭”都并非简单的网感元素点缀,而是围绕着“大爱”的主题与叙事线相辅相成,让观众在“仙侠皮推理魂”的复合类型中获得更多的燃点和爽点,带来思考与回味。
值得注意的是,网感元素的融入也需要考虑题材本身的调性。仙侠、奇幻等架空现实的类型可适度借鉴短剧的网感元素,来带给观众更新奇的体验;而历史剧、年代正剧等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厚重题材则需更加敬畏长剧的传统叙事规律,不能为了融入短剧网感元素而消解题材的严谨性和深刻性。
争议与思考
“快”与“深”如何共生?
然而,短剧赋能长剧的叙事提速也需要适度。短剧的高频反转与碎片化叙事过多,将会破坏长剧的叙事流畅度与情感深度,出现世界观单薄、情节逻辑脱节等问题。同时,若长剧过度依赖“重生复仇”“草根逆袭”等所谓的“流量密码”,将会让长剧出现“土味感”,观众也会在可预知、单调的网感套路中被持续榨取情绪从而产生“空虚感”。
如今,越来越多的长剧开始探索“中剧”,将集数缩短至15—30集,提升叙事效率的同时保持制作深度;还有一些剧集开始采用“双版本剪辑”策略,如《值得爱》在为深度剧迷保留26集完整版的同时,为追求效率的观众提供节奏紧凑的“速通版”,将男女主最主要的恋爱故事剪辑到49分钟以内,既满足了部分观众“长剧短看”的需求,也为完整版引流。
短剧思维赋能长剧的关键,不仅在于让长剧变“短”,更在于变“准”,要在保持人物深度、情感沉淀与社会价值的同时“去枝蔓、强主线”,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题材的调性适当且合理地借鉴短剧的网感,让“快”服务于“深”,让“强情绪”扎根于“真人性”。
— THE END —
作者 | 仇骏瑶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