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大片《F1:狂飙飞车》上映5天,得益于好口碑,排片和票房占比持续走高,目前内地总票房预测已从最初的1亿多上调至2.58亿。
国内观众已经对好莱坞大片完全祛魅,以至于上半年好莱坞电影没有一部票房迈过5亿大关,阿汤哥高空搏命才换来目前的4.55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观众的反复教育,让好莱坞电影公司和导演深刻认识到必须拿出真东西,足够诚意才能获得中国观众认可,于是就有了《F1:狂飙飞车》。
抛开不算冗长的文戏,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这部电影“爽就完了”。电影赛车画面真实、有沉浸感、令人心潮澎湃。真实感源自F1赛场实地取景、F1赛车上阵拍摄,甚至多位职业赛车手参演,而几位主角,据说也是亲自驾驶赛车拍摄。不过我更倾向于这是营销噱头,按照好莱坞严苛的片场管理和工业化流程,赛车画面一定是由特技演员或专业赛车手完成,更不用说各种漂移、撞车和翻车的动作。
电影本身不再赘述,重点说下《F1:狂飙飞车》的另一个营销噱头“IMAX特制拍摄”。
IMAX一直以来都是高端的拍摄和放映品牌,近年来各路特效大片都喜欢用“IMAX特制拍摄”这种说法给自己增加含金量,《F1:狂飙飞车》也不例外。电影一款海报就用醒目的大字强调这一点。
片方在国内的营销,同样在反复强调“IMAX特制拍摄”。
很多影评人参与到电影的营销,也在不断用IMAX镜头、IMAX特制拍摄来强化电影视效,同时引导观众选择价格更贵的IMAX影厅。
不难想象,《F1:狂飙飞车》口碑起来、热度出圈之后,会出现以下对话:
小帅:我昨天看了《F1:狂飙飞车》,太燃了,你看了吗?
小美:我昨晚在家附近的影院看的。
小帅:什么?你家附近的影院不是只有普通厅吗?你不知道这部电影是IMAX特制拍摄,怎么能不看IMAX呢?
……
不看IMAX好像是错了,还会被朋友鄙视。
那问题来了,“IMAX特制拍摄”到底是什么?IMAX厅真的是《F1:狂飙飞车》的最优选吗?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要从IMAX公司开始说起。
这家加拿大公司在1970年放映了第一部IMAX电影《虎之子》,在那之后“更大、更清晰、更有沉浸感”就成了这家公司追求的目标。早期IMAX主打科技馆、展览馆、剧场等应用场景,后面开始进入到电影院。
最初IMAX的技术研发和运营策略,是从镜头到镜头(摄影机到放映机)打造全产业链。
为了实现更清晰的画面,IMAX开发了特殊的65毫米底片及其专用的摄影机(也就是至今克里斯托弗·诺兰依然在坚持用的那套设备),然后通过DMR技术冲印成70毫米胶片。
在放映端,最初IMAX提供的也是1.43:1比例的银幕,70毫米胶片放映机,实现IMAX摄影机的“原生”放映,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观众能看到的最佳放映效果,遗憾的是,至少目前在国内,已经看不到了。
聊IMAX,绕不开卡梅隆的《阿凡达》,这部电影让IMAX名声大振,也让观众意识到它的画面优势。部分影迷还会记得,当时全国仅有三套IMAX 70毫米胶片放映系统,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和东莞,观众彻夜排队只为感受一下IMAX胶片的魅力,甚至还出现过东莞万达影城经理因为放映故障而给观众下跪的小插曲。
效果最好不假,但代价很大。一方面是胶片洗印、运输成本高昂,安装也非常困难,一套IMAX胶片安装到放映机上,几个熟手师傅也要装半天到一天的时间。上图是我当时在东莞万达实拍的IMAX胶片放映机,能非常直观的看到有多么巨大。
而且IMAX公司垄断了胶片洗印业务,又要求影院承担高达二三十万的洗印费用。再加上系统维护困难、运行不那么稳定、更换灯泡成本高昂,在数字放映流行之后,IMAX也顶不住压力随行就市,把此前全国仅有的三套IMAX胶片放映系统,换成了数字放映机。
胶片更迭成数字,表面是升级,实则是降级。
二者分辨率有明显差距,IMAX数字放映机的分辨率通常是2K分辨率输出,远远不如当初IMAX胶片的6K到8K分辨率。所以更换数字放映机之后,东莞万达那块IMAX屏再也投不满了。
更换数字放映机时,放映机的镜头和发光源还是之前的灯泡。之后就有了众所周知的再次“升级”,替换成了激光光源。
激光光源的优势是亮度更高、亮度衰减很慢,但三色激光有个问题是散斑无法去除(近距离看银幕能看到明显的闪动小色点),只能依靠震动银幕尽量减少。所以所谓的“激光升级”,其实是再一次牺牲画质。
而激光开始应用之后,IMAX也将之前1.43:1的放映厅,美其名曰IMAX GT。
至此,诺兰每部电影坚持用的那套IMAX胶片摄影机,在国内所有影院都没有办法实现效果最佳的原生放映了。这是IMAX公司做的商业决定,没有办法。但至少还可以在IMAX GT看到1.43:1的原生画幅,算是一点安慰。
但是问题又来了。
IMAX胶片拍摄同样成本高昂、操作复杂、效率极低,而且数量有限,并非所有导演都能驾驭,也很难融入到主流的电影制作流程。
装载胶片的摄影机非常笨重,应用场景受限。《敦刻尔克》拍摄时,诺兰想把摄影机放到机翼上,需要专家协助,大费周章;
而阿汤哥拍《壮志凌云2》时,把六台小巧的威尼斯摄影机放到驾驶舱里,对比差距明显。
而且胶片摄影机噪声巨大,拍摄过程中近距离很难实时收音,诺兰都是先用IMAX摄影机拍画面,然后演员再演一遍提供录音师收音,效率大幅降低。
而且胶片贵、洗印也贵,DMR转制又要一笔费用,想在电影行业广泛应用基本是不可能的。当初姜文拍《一步之遥》时曾测试过,最终放弃了。
于是,“IMAX特制拍摄”应运而生。
市场格局已经形成,IMAX公司没有心气儿再去自研数字摄影机,不得不敞开怀抱,用给主流摄影机“加认证”的方式,招募合作伙伴。
主流电影摄影机就那么几个品牌,“IMAX电影计划”最开始合作了ARRI的ALEXA 65,很快这台数字摄影机就拍了《复仇者联盟3》,管虎的《八佰》和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3》。既然IMAX公司都明目张胆的欺骗观众,大家也别客气了,《八佰》和《唐探3》当时都直接宣布自己是“第一部全程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国产电影”。这和挂羊头卖狗肉无异,要这么说,小李子的《荒野猎人》也可以说是IMAX摄影机拍摄。
后面松下、RED、索尼等品牌不断加入,条件放的越来越宽、底线越来越低。可能IMAX也觉得直接说“IMAX摄影机拍摄”不太合适了,就开发出了“IMAX特制拍摄”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厉害,其实和普通电影区别不大,只不过,多了合作认证而已。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开始大家都宣传是“智能驾驶”,后面换了个说法,还是叫“辅助驾驶”吧。
《F1:狂飙飞车》就是这种商业运作下的产物。从工作照清晰看出,电影拍摄的主机位用的是索尼威尼斯二代(国内叫CineAltaV 2)。而车上视角,用的是更轻便的小机型,甚至是单反、微单。
当然,威尼斯二代的技术指标很高,全画幅传感器最高支持8K分辨率。从数据指标来看,如果不考虑胶片像素的先天优势,8K数字分辨率和IMAX胶片的分辨率差不多相当了。
但问题是,能拍8K是一回事,拍不拍是一回事,进入到后期制作用不用是另一回事。从目前主流的后期流程来说,直接用8K分辨率的极少,因为这会大幅增加后期成本,特别是对于《F1:狂飙飞车》这种大量CGI画面的电影来说。更何况主流影厅拷贝还都是2K分辨率,所以分辨率和画质清晰度,《F1:狂飙飞车》和诺兰用IMAX胶片摄影机拍出来的画面无法相提并论。
至此可以得出结论,所谓“IMAX特制拍摄”其实是偷换概念,是对观众的误导和欺骗。IMAX影厅固然是好选择,因为有更大的银幕,也能保证一流的放映效果,但冲着“IMAX特制拍摄”而选择IMAX影厅就被骗了,因为《F1:狂飙飞车》和真正意义上的IMAX拍摄没有任何关系。
那么,在考虑性价比的前提下,其实只要银幕够大有沉浸感,能保证放映效果,就是最好的选择。比如一些影院自己的“MAX”厅,或者选价格相对便宜的CINITY、中国巨幕或杜比影院,完全不用认准价格高昂的IMAX,激光更没必要。
最后还有一点有必要说一下。
IMAX版本的另一个优势,是他们一直宣传的“多出26%画幅”。这同样基于IMAX公司聪明的运营策略。1.43:1的IMAX GT影厅较少,常规的IMAX厅也要突出一定优势,于是相比主流的2.35:1画幅,IMAX厅将银幕上下拉伸了一点,变成了1.9:1,IMAX拷贝画面能填满屏幕,这就是算出来的“多26%画幅”。
上下多出来的这些画面有多大意义,见仁见智。
再往深了想这个问题,越想越不对劲。
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应该是普通2.35:1画幅的版本,比IMAX的1.9:1多出左右两侧的画面才对,难道创作者不应该优先考虑占比更大的观众吗?现在少数的IMAX版本,反倒多出上下画面,相当于普通版本上下画面被舍弃了,这太不讲道理了啊!
这还真不是摄影机的问题。假设《F1:狂飙飞车》用的是正经IMAX摄影机,1.9:1就是摄影机能拍出的最大画幅比,那没的说。
但以《F1:狂飙飞车》用的威尼斯二代摄影机为例,这台摄影机用的8K全画幅传感器,比例为3:2,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选择各种画幅拍摄,简单来说,就是在传感器之上裁切出各种画幅比的画面,摄影师在菜单里动动手指,就决定了倾向普通银幕还是优先照顾IMAX银幕。
拍摄过程中,摄影机会给大大小小的监视器提供画框线,供摄影师参考构图,摄影师选择什么画幅,就通过对应的画框线取景构图。
按理来说,本该用对应更多银幕的2.39:1画幅拍摄,然后裁掉两边供给IMAX影厅。只是因为片方和IMAX合作、打了IMAX招牌提升电影含金量,所以才迎合IMAX画幅拍摄。
也就是说,版本区别的核心逻辑,并不是IMAX多出26%的画面,而是普通版本被迫舍弃了26%的画面,相当于牺牲了看普通版本观众的利益。
真正值得看IMAX、特别是IMAX GT的电影,还是等明年诺兰的《奥德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