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拍《生命树》、迪丽热巴演刑警,年轻演员和正剧“双向奔赴”

admin2025-07-01  0

搜狐娱乐专稿(林真心/文)白玉兰虽已落幕,但话题仍在继续。

获奖组喜气洋洋:宋佳闫妮的中女情谊动人、蒋奇明和蒋欣的获奖则被视作众望所归。

未得奖的同样引发热议。提名了本届最佳女主角的刘亦菲和杨紫,前者因未出席引发猜测,后者则因为“三次陪跑”成为焦点。

不少网友为杨紫“三提0中”感到惋惜。但更多人看好她正在拍摄的《生命树》,认为该作品未来将成为她冲击奖项的有力筹码。

事实上,杨紫与《生命树》的组合并非个例。

从赵丽颖凭借《风吹半夏》撕下固有标签,到任嘉伦主演《风与潮》,大批自带粉丝基础的年轻演员拥抱正剧赛道。

这场看似双向奔赴的行业现象背后,藏着怎样的利益博弈?年轻演员要在正剧领域站稳脚跟,又需跨越哪些现实壁垒?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与导演康洪雷、导演&编剧张挺展开对话,探寻他们眼中年轻演员在正剧领域的发展之路。

各取所需

流量演员转型正剧,早已不是新鲜事。很多年轻演员也曾出演过不同题材。

只不过,近年来这种或转型、或证明自己驾驭不同题材能力的队伍,呈现出规模扩大、星光升级的显著特征。

85 花阵营中,赵丽颖凭借《幸福到万家》《风吹半夏》等作品成功转型后拍摄了《造城者》、杨幂则先后拍摄了《哈尔滨1944》和《生万物》,一系列举动似乎都在宣告着她们转型的决心。

90花紧随其后。白鹿主演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剧《北上》已播出;杨紫正与胡歌拍摄由正午阳光出品的扶贫剧《生命树》;迪丽热巴的涉案悬疑剧《利剑玫瑰》也即将播出。

男演员这边同样火热。肖战合作正午阳光拍摄《谍报上不封顶》;任嘉伦离开欢瑞后拍摄了年代剧《风与潮》,网传后续作品也属于年代剧;白敬亭《南来北往》《正当防卫》之后,下部戏据传还将饰演刑警。

上述提及的谍战剧、涉案剧、主旋律剧、现实主义题材,还有未涉及的历史正剧,都是被公认的“正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因为有了流量演员的加盟,剧集的播前热度超过同类型。最典型的例子是,扶贫剧《生命树》因为选角、番位、路透都已几番登上热搜。

而对流量演员来说,这些题材相对于他们此前主演的偶像剧,扎根现实土壤,能赋予演员更立体的表演空间,分量更重、质感更佳。既是一个提升国民度、拓宽戏路的好机会,也是通往主流奖项的“登天梯”。

更现实的考量在于流量们的年龄焦虑。

当《献鱼》《定风波》《江湖夜雨十年灯》等古偶纷纷启用双00后主演,90花生在熟悉的赛道已经失去年龄优势。

被诟病套路化、换乘恋爱已久的古偶亟需新鲜血液。参考张云龙、刘学义,流量花生们继续固守“统治区”可能招致“中年古偶”的吐槽。参演正剧,有助于他们摆脱以往形象。

正剧对年轻演员的需求同样迫切。

除了热度加持,正剧其实非常需要处在这一年龄段的演员,来匹配正值壮年的角色。

长久以来,正剧常被误解为只适合中生代、戏骨。但《小巷人家》中林栋哲和庄筱婷的卧龙凤雏CP出圈证明,正剧的情感线置于历史背景下,能产生更强烈的戏剧张力。

爱情,放在时代大背景下更好看。

“在历史剧里,我们总是把人物置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漩涡之中,情感张力自然就大了。一旦观众迈过历史剧的门槛,那里边的奇诡壮丽不是偶像剧能比的。当然,偶像剧的亲和力、渗透感和情感共鸣度,也是历史剧做不到的。”著名导演、编剧张挺说。

现实鸿沟

流量转型正剧的呼声高涨的同时,业内对这场跨界也持欢迎态度。

导演康洪雷、导演&编剧张挺都提到,自己收到过演员传递来的合作意向。对于年轻演员争取正剧中的角色,他们也相当欢迎,并且做好了“托举”的准备。

“如果一个演员非常适配剧里的人物,并且爱这个人物。后续我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解决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经验不够就教你经验,表演上有问题给你请老师,只要你是那个万里挑一的人,那凭什么让你走?一定扣住你。”张挺说。

但,真正能跨越鸿沟的案例寥寥。

跨不过的现实问题在于,选角机制的变革、创作理念的代际更迭、市场风向的变化,都成为横亘在流量与正剧之间的主要障碍。

首先是选角。当下影视行业的选角话语权已向平台倾斜。

各个选角工作室的出现,几乎包揽了影视行业如今大部分的选角工作。加上视频平台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他们对部分重要剧集的选角,也常常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于导演“被动选角”的现象,康洪雷表示理解。“现在似乎更加谨慎了,为了投资安全、播出安全,可能在这方面审核会更严格一点。”

能顺利通过casting团队、视频平台筛选的演员,势必是具有与剧集评级相一致的号召力的。

这种号召力的出现,对于康洪雷而言也是比较新鲜的现象。“现在由于各方面考量,很多演员除了要适合人物,还需要有市场号召力。因为影视行业一直在进步,所以我们能看到大量这样的显性要求不断凸显出来。”

而所谓的号召力,既包含平台侧看重的扛剧能力、招商能力,也包含在观众群体、特定受众圈层的影响力。

而比选角机制更难调和的,是创作理念的差异,以及创作周期的矛盾。

张挺对演员的要求既简单,又可谓相当复杂。“我觉得需要爱这个人物。演员只需要做这一个准备,剩下的准备我来做。”

而这份爱拆解开来,就是要“充分认同他的行为逻辑、充分认同他的思想感情,把你化成他,用你来表达他”。张挺笑道:“爱这个事可没有那么简单。”

康洪雷则坚持长周期创作的模式。他个人的创作习惯是一部戏要打磨2-3年,甚至3-4年左右时间。因此,他对演员也有类似的要求。

毕竟,现实题材正剧与其他类型剧集有着显著区别,它更加贴近生活,要求演员能够精准地还原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我需要和演员建立工作中的信任。怎么都得给我这个时间,没有这个时间的话,我宁可退出。不能说今天晚上进组,明天就表演7年的恋爱吧?我都不信,观众信吗?”康洪雷说。

无缝进组的流量演员们显然无法满足这个要求。没有足够的沉淀,转型很可能沦为一场“形式大于内容”的表演。

对此,康洪雷也表示理解,如果没有一年的时间体验生活,那么,三个月、一个月、十五天,有这个体验的过程即可。“因为剧里的故事也好、人物也好,毕竟不是你的生活。”

所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演员是否愿意为角色付出。毕竟,转型并非简单“镀金”,而是表演维度的实质性拓展。对流量演员而言,转型,是一次艺术观的升级。

当越来越多年轻演员愿意撕掉标签、沉下心打磨演技,且行业愿意为转型者提供更多试错空间,正剧赛道终将迎来属于“破局时刻”——那时,大家讨论的将不再是“流量能否演正剧”,而是“谁能成为下一个热依扎”。

只是,这过程也必然经历阵痛。

“放弃流量是很痛苦的。要剥离自己熟悉的赛道,很痛苦。”张挺说。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1313646a488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