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下架,文娱之殇?

admin2025-06-30  1

前阵子,影视圈被一则消息炸开了锅:原本计划在江苏卫视二轮上星的《长安的荔枝》,突然撤档。

按照之前的安排,这部由雷佳音、岳云鹏领衔主演的古装大剧,本应在 6 月 24 日与观众们再度见面,续写大唐传奇,可当晚观众等来的却是电影填档,节目单的临时变动,让不少观众摸不着头脑 。

紧接着,网上便传出《长安的荔枝》即将下架的消息。一时间,网友们纷纷猜测撤档下架的原因,各种说法甚嚣尘上。直到后来,随着那尔那茜高考材料造假事件被通报,大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场撤档风波的背后,竟是演员个人负面事件在作祟。

那尔那茜作为该剧的参演演员,虽在 8 集之后才出场,却有着大量戏份。

6 月 21 日,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发布核查通报,证实那尔那茜高考在内蒙古进行,却无当地就读经历及学籍,行为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此消息一出,迅速引发轩然大波,央视八套播出的《长安的荔枝》赶忙删除了她的名字,江苏卫视也果断撤下该剧,试图降低负面影响 。

一人之错,全剧买单?

一部电视剧的诞生,是无数人日夜兼程、心血倾注的结晶。从编剧精心打磨剧本,到导演把控每一个镜头的艺术表达,再到摄影、美术、服装、道具等各部门为营造逼真的场景氛围而全力以赴,还有后期制作团队对每一帧画面、每一段音效的精雕细琢,其间的艰辛与付出难以言表 。

《长安的荔枝》下架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影视行业激起层层涟漪,也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当下影视行业因艺人问题而面临的诸多困境 。

从制作成本的角度来看,影视项目的投资巨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艺人出现负面事件导致作品下架或撤档时,前期投入的资金很可能无法收回,制作方不仅要承担制作成本的损失,还可能面临来自平台、广告商等多方的索赔 。就像唐德影视,因高云翔、范冰冰等艺人的负面新闻,其投资制作的《巴清传》未能顺利播出,导致公司 2018 年净利润亏损了 9.27 亿元,2019 年净利润也仅为 - 1.07 亿元 。这种因艺人问题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对影视公司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甚至可能影响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 。

项目的不确定性也大幅增加。一部影视作品从筹备到播出,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期间充满了各种变数 。

艺人作为项目的核心要素之一,其个人行为和形象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命运 。

一旦艺人出现问题,项目可能面临停拍、重拍、撤档、下架等风险,这不仅会打乱整个制作和发行计划,还会让投资方、制作方、平台方等各方陷入被动局面 。例如,吴秀波主演的《情圣 2》在临近上映时,因吴秀波的 “出轨门” 事件紧急撤档,不仅让片方损失惨重,也让观众对影片的期待落空 。这种不确定性让影视行业的投资风险大幅增加,也让许多投资者对影视项目望而却步 。

影视行业的信誉和口碑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艺人的喜爱和认可之上 。

当艺人出现负面事件时,观众对其参演的作品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会影响作品的收视率和票房,还会损害整个影视行业的形象和声誉 。

长此以往,观众对影视行业的信心会逐渐下降,这对于影视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

呼唤理性与规则

在影视行业因艺人问题陷入困境之际,我们迫切需要呼唤理性与规则的回归 。

从行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曾发布通知,明确提出 “广播电视节目主创人员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国务院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可以对有关节目的播放予以必要的限制” 。

然而,对于如何界定 “必要的限制”,目前还缺乏明确、细致的标准 。我们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明确对劣迹艺人及其作品的处理规则,让行业在面对类似问题时有章可循 。例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首次明确 “劣迹艺人” 惩戒复出程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

我们也应该区分不同性质的问题 。对于那些严重违法犯罪、违背公序良俗的艺人,对其作品进行限制或下架是必要的,以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 。但对于一些轻微的负面事件,是否有必要采取如此严厉的措施,值得我们深思 。

在《长安的荔枝》事件中,那尔那茜高考材料造假固然是错误的,但将整部剧下架,是否过于一刀切呢?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经验,对艺人的不同行为进行分类分级处理,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

作为观众,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 。

我们要明白,艺人的个人行为并不等同于作品的价值,不能因为艺人的问题而完全否定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表达对艺人不当行为的谴责,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其他创作者的辛勤付出,理性看待作品的存在 。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1256060a464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