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彦君是有名的父亲专业户,在《大宅门》《玉观音》、《奋斗》、《傻春》、《再回首》等作品中,他的形象均有出现。
他的表演技艺精湛,仅需一个眼神、一个探头的动作,便能将一位深爱子女的父亲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毕彦君从影已有37载,他一直保持着低调的生活方式,或许众多观众难以记起他的名字,然而,他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国家一级演员。
除此之外,他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身份标识,那就是“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的前任配偶。
陈晓旭在离世之际,特地与他进行了告别,他们自十几年前未曾谋面,于电话那头相互倾诉,泪水涟涟,共同感慨命运的无常。
陈晓旭的离世让她的美丽如同香消玉殒,而那段持续十年的感情,也如同红楼一梦般,最终以令人感慨的结局收场。
01
1972年,年仅17岁的毕彦君怀揣着对戏剧的无限热爱,踏入了辽宁鞍山话剧团的门槛。他从最基础的拉大幕工作做起,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积累,逐渐成长为话剧团的台柱子。
彼时的毕彦君拥有一头整洁利落的短发,眉宇间透露出英气,堪称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剧团中众多未婚女青年都曾暗自倾心于他。
可他却像块榆木疙瘩一样不开窍,一门心思的扑在演戏上。
1979年,年仅14岁的陈晓旭踏入了鞍山话剧团的行列。她的父亲担任京剧团的导演,而母亲则是一位资深的舞蹈演员。
陈晓旭自幼便深受母亲熏陶,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芭蕾舞情有独钟。在舞蹈之外,她还热衷于阅读和文学创作。
她选择以诗歌创作的方式向众多杂志和报社投稿,随后将所获得的稿酬悉数用于购置书籍。
陈晓旭原本有志于通过高考进入大学,进而深入舞蹈领域进行专业学习,然而,由于某些特殊因素的干扰,她未能如愿以偿,与大学教育擦肩而过。
带着些许失落的情绪,她手持一个行李箱抵达了鞍山话剧团,与毕彦君共同踏上了同事的征程。
陈晓旭抵达之际,正是毕彦君前去迎接,初次相遇,毕彦君便察觉到这位姑娘与众不同,她的容貌虽不至惊艳绝伦,
但却自带一种古典气质,一颦一笑,都像是古画里的人。
陈晓旭在表演领域毫无经验,因此剧团为她安排的职位是担任报幕员,偶尔还会在舞台上扮演一些无足轻重的角色,这些工作性质相对轻松。
闲暇时分,陈晓旭并不像其他女孩那般喋喋不休,她常常手捧一本书籍,静静地坐在一隅。
她偶尔会携带一支钢笔,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录些什么,这让毕彦君不禁对她的文字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陈晓旭当时正低头前行,恰逢急于赶去排练的毕彦君,两人不期而遇,撞了个满怀,她手中紧握的书籍也随之散落,纷纷扬扬地散布于地。
毕彦君弯下身去拾起地上的书籍,同时向陈晓旭表达歉意,就在这时,一张飘散的白纸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上面镌刻着一首短小精悍的诗篇。
我身为一片轻盈的柳絮,栖息于绚烂的春日之中,然而,由于父母过早地将我抛弃,我与和煦的春风缔结了深厚的友谊。
瞬间之间,毕彦君对陈晓旭的才华深感倾倒,内心随之泛起涟漪,待他再次凝视陈晓旭,便认定她乃世间最为动人的女子。
02
陈晓旭长期投身于舞蹈的修炼,其身姿曼妙,体态轻盈,给人一种柔弱之感。然而,近期她的健康状况不佳,使得她的面容愈发显得疲惫不堪。
毕彦君目睹此景后心中充满怜惜,于是他每日从个人餐食中省下一枚鸡蛋,随后在幕后不声张地递给陈晓旭。
“你赶紧吃吧,补身体,还不会胖。”
毕彦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关照陈晓旭,亦在工作层面给予她支持。每当新剧排练之际,他总会让陈晓旭在一旁观摩。
排练完还会给她讲解其中的细微之处,这都让陈晓旭受益良多。
在话剧团度过了一段时间,陈晓旭逐渐对表演产生了兴趣,同时,她也开始主动研读有关表演的书籍。
每次遇到问题,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毕彦君。
他们之间的了解日渐加深,频繁地结伴用餐,一同观赏戏剧与电影,陈彦君甚至偶尔会陪伴陈晓旭一同欣赏芭蕾舞表演。
在同事们的看法中,他们只觉得他们俩的关系颇为亲密,就像是兄妹一般,毕竟,陈晓旭这样的女孩,总是让人联想到一个可爱的小妹妹。
无人察觉,毕彦君对陈晓旭情有独钟,陈晓旭亦对毕彦君深信不疑,然而,他们并未明说,依旧保持着日常的相处模式。
数年后,毕彦君步入而立之年,临近三十,单位的上司与同仁们纷纷为他忧虑不已。
你已经不小了,难道还没有考虑组建家庭吗?要不,我帮你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如何?
毕彦君笑着说:
“其实我已经有喜欢的姑娘了,只是我还在等她长大。”
同事突然恍然大悟,这才意识到,原来毕彦君心中所想的那个女子,正是陈晓旭,他们之间年龄相差了整整十岁。
此言传入陈晓旭耳中,她顿时脸颊泛红,目光落在那身材挺拔、气质儒雅、正气凛然且才华横溢的毕彦君身上,于是她下定决心,要勇敢地面对这段情感。
在1982年,毕彦君与陈晓旭正式确立恋爱关系,自此,他们的感情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互间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深。
在1983年,毕彦君在报纸上浏览到了一则关于《红楼梦》剧组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演员的新闻,他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陈晓旭的名字。
而且他最开始的想法就是,林黛玉这个角色非陈晓旭不可。
毕彦君踏入陈晓旭的居所,只见她悠闲地斜靠在床边,手中紧握着一本厚重的《红楼梦》。
这让毕彦君更加确信,陈晓旭和这部剧一定是有缘分的。
毕彦君向陈晓旭透露了招募演员的相关事宜,然而陈晓旭却显得有些缺乏信心。
“全国这么多人,我只是一个小演员,哪能选上我?”
毕彦君故意刺激她说:
你钟爱《红楼梦》至深,难道连这样的信心都不具备吗?又有谁能比你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呢?
果不其然,陈晓旭那看似柔弱的身姿中,隐藏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执着,在毕彦君的激发下,她微微一扭头,装作生气地开口道:
“谁说我没自信,我现在就写信。”
陈晓旭正着手撰写自荐信之际,毕彦君亦未停下手中的活计,他仔细挑选了陈晓旭照片中最为吸引人的一张,然而心中仍觉不够稳妥,于是又多番思量。
于是便在照片背面写上了陈晓旭的那首诗《我是一朵柳絮》。
导演王扶林在目睹陈晓旭的肖像后,立刻被她那古典而忧郁的气质所吸引,于是立刻将她选定为《红楼梦》剧组的演员之一。
1983年,年仅18岁的陈晓旭毅然告别了鞍山话剧团的舞台,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加入了红楼剧组的培训课程。据悉,此次培训班还特别邀请了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为演员们带来深入浅出的授课。
在历时三个月的培训结束之后,剧组着手进行化妆试镜环节,而当陈晓旭步出化妆间时,王扶林立刻起身站立。
仿佛站在他面前的,就是林黛玉本人。
03
《红楼梦》的拍摄历时五年,陈晓旭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学习,到了后期,她几乎已经无法将自己与“林黛玉”这一角色区分开来。
而与此同时,毕彦君亦未停下脚步,陈晓旭离团之后,他便投身于上海戏剧学院的怀抱。干部进修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演技。
1987年,《红楼梦》一经首播,便激起了全民观剧的热潮,万人空巷。大观园中的女子们纷纷走出家门,她们的故事在街头巷尾流传,成为了百姓们热议的话题。
但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陈晓旭所扮演的林黛玉。
陈晓旭塑造了林黛玉的形象,而同样,林黛玉的形象也成就了陈晓旭。每当陈晓旭走在街头,总会吸引众多目光的关注。
大家都想看看现实中的“林妹妹”到底长什么样。
陈晓旭在成名后选择留在北京发展,迅速崛起为当下最受瞩目的女明星。在公众面前,她频繁地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
那就是像她这样有才情的女子,会喜欢什么样的男子。
陈晓旭仔细想了想,说了一句话:
他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具备出众的才华,更拥有优雅的风度和高尚的修养,并且始终能够给予我应有的尊重。
很多人不解,不知道陈晓旭说的是谁。
毕彦君对陈晓旭的关注从未间断,在阅读这篇采访内容时,他忍不住笑出声来,内心感到无比的喜悦,时光荏苒,转眼已过去近十年。
他心里的那个女孩终于长大了,他有点等不及了。
尽管他们已经分隔多年,然而彼此间始终保持着书信交流,坦诚地分享彼此的内心世界。在信中,毕彦君不断给予陈晓旭鼓励,同时还不时地为她提供一些建议。
就在红楼梦的拍摄期间,两人的感情也是迅速发展。
在1988年,年仅23岁的陈晓旭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众多追求者,她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毕彦君的怀抱。不久之后,他们喜结连理的消息便传遍了各处。
外界一片哗然,都在讨论:
“毕彦君是谁?他怎么配得上陈晓旭?”
从此之后,毕彦君就没了名字,只要提到他,别人都会介绍说:
“这就是陈晓旭的丈夫。”
毕彦君对此并未放在心上,他真正所重视的,是与陈晓旭共度余生,最终携手步入晚年。
婚后,毕彦君始终以陈晓旭为中心,而陈晓旭在北京谋求发展,因此他决定放弃原有职位,一同迁至北京。
陈晓旭身为知名人士,日程安排紧凑,要么在片场忙碌,要么投身于各类社交活动之中。而毕彦君则始终不辞辛劳地守护在她的身旁,对她宠爱有加,情深似海。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晓旭心中对毕彦君的印象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不再是那个高大、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形象;与此同时,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变得愈发平凡,归于了平淡。
陈晓旭似乎难以摆脱林黛玉的形象,这使得她的内心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让人难以理解。
04
陈晓旭参演了多部影视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她的表现无论怎样,在观众心目中始终定格为“林妹妹”的形象,这一现状让陈晓旭感到既失落又困惑。
当她心情不佳之际,内心的烦恼她选择缄默不语,静待毕彦君能够洞察她的心思。
陈晓旭偶尔会无缘无故地发起脾气,亦或是独自坐在角落里默默生气,泪水悄然滑落。面对这样的情形,毕彦君常常困惑,不知她为何会如此生气。
更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做错什么了,只能尽力的去哄她。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中多了一个动辄哭泣、稍有不顺就闹脾气的“林黛玉”般的人物,这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渐渐地,他们之间在生活中也出现了争执。
陈晓旭心情不佳之际,毕彦君亦感烦躁,他焦急不安地恳求陈晓旭:
若是我有所不足之处,请你直言不讳,我会立即改正。然而,你却只字未提,这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你心中有所想法,却不愿与我分享吗?
听了他的话,陈晓旭更加生气了:
“你既然这么的不理解我,不了解我,我说了又有什么用。”
他们彼此折磨了超过一年,到了1990年,他们决定结束这段婚姻。分手后,毕彦君心中难免有些不快。
所以一直没和陈晓旭联系过,而陈晓旭也没有联系过他。
多年以后,陈晓旭在回忆那段婚姻时,内心充满了懊悔之情。她深知,婚姻应当是庄重而严肃的,而非一场充满谜团的智力游戏。
她也认为,是她的性格造成了婚姻的失败。
毕彦君等待陈晓旭长达十年,最终走到了婚姻的殿堂,然而,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一年多便走到了尽头,对于毕彦君来说,声称自己不感到伤心是难以置信的。
离婚之后,毕彦君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拍戏上,连续出演了《天桥梦》《混在北京》《小井胡同》等以北京为故事背景的电视剧,
在此期间,他完全融入了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对品茶、听戏、放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0年,郭宝昌在执导自编的电视剧《大宅门》期间,有友人向他引荐了毕彦君,建议他出演一个性格略显胆怯,但对子女充满深厚爱意的角色。白二爷,
此角色纵非该剧的核心,却于初期扮演着关键角色;斯琴高娃在与他同台演绎之际,对其赞誉有加,称其表现卓越。
和毕彦君演戏不需要多说话,他一个眼神,就能接上。
评价之高,不容置疑;在《大宅门》这部作品中,毕彦君的表演才华,实乃被严重低估。
正当毕彦君的职业生涯蒸蒸日上之际,他的前妻陈晓旭不幸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她深知自己的生命已所剩无几,于是委托友人联系到了毕彦君,表达了她想要与他重温旧情的愿望。
时隔十几年,两人都没有想到,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联系。
一通电话,他们交谈了整整三个小时,最终,毕彦君与陈晓旭都泪流满面,难以自制。岁月如梭,
陈晓旭一直都还是毕彦君心中的那个姑娘。
毕彦君深感懊悔,泪流满面地表示,他实际上早已宽恕了陈晓旭,但心中始终积压着一股怨气,不愿主动与她取得联系,他本应更加宽容。
电话那头,毕彦君叮嘱陈晓旭要安心接受治疗,并承诺自己必定会前去看望她。
然而,陈晓旭终究未能迎来那个时刻,2007年5月13日,她在深圳离世,年仅41岁,这一消息对于热爱《红楼梦》的粉丝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痛。
陈晓旭之后,再无林黛玉。
陈晓旭去世之后,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有人声称,毕彦君与陈晓旭育有一名子女,此外,陈晓旭在离世后将价值5000万的遗产全部赠与了毕彦君。
不仅如此,说这话的人为了增加可信度,还说这是王朔说的。
毕彦君情绪激动,他坚决不能容忍陈晓旭离世后仍遭人恶意中伤,因此他撰写了一篇长文,旨在为自己和陈晓旭正名,而这篇长文也是他首次在公众面前提及陈晓旭。
陈晓旭与她的恋情持续了整整十年,而他们之间长达十几年的纠葛,最终却只落得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自那时起,毕彦君重归平凡的生活轨迹,不久,他与一位非娱乐圈的女士结为连理,迎来了他们的孩子,从而荣升为一位父亲。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毕彦君参演了多达四五十部影视作品,刻画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个角色都饱满生动,富有生命力。
他极为谦逊,以至于尽管从事演艺事业多年,却始终保持着低调,鲜为人知,甚至有众多人不知情,他曾是陈晓旭的首任配偶。
2021年,66岁的毕彦君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担纲扮演了著名学者辜鸿铭,凭借其高超的表演技艺,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一时间人气攀升。
他迅速重返了平实的日常生活,偶尔有粉丝想要与他合影留念,他表现得略显腼腆。
在未来的日子里,毕彦君的心愿仅限于为妻子分担家务,努力成为一位称职的丈夫;同时,他希望能与儿子进行更多的交流,成为一位优秀的父亲。
有戏拍的时候就出去拍戏,实在闲的没事做,就遛鸟,泡澡堂子。
面对那些对他赞誉有加的观众和同侪,他显得有些羞涩,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并无远大理想,亦无明确目标,只愿过着平凡的生活。
他感到满足,因为观众对他的表演情有独钟;他能与妻子和儿子过上安宁快乐的生活,这也让他感到心满意足。
关于与陈晓旭的过往,他已不再提起;至于自己最为珍视之物,有的被口头传颂,有的则被记录于书籍之中。
而老戏骨毕彦君,却选择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