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新剧让鱼叔追得上瘾。
论尺度。
突破性的剧情设定,堪称近年来之最。
论信息量。
台词处处是谜题,稍不留神就错过细节。
论制作。
演员阵容和制作团队更是稳到让人放心。
张译、李光洁、蒋欣、王劲松……全是演技在线的实力派。
导演傅东育与郑世龙,上一次合作的剧《风吹半夏》,在豆瓣拿下了8.2的高分。
这样的组合,完全不用担心品质。
鱼叔每天守着优酷白夜剧场,连追12集,这就来好好聊聊这部剧——
《以法之名》
最高检出品,扫黑反腐题材。
一看这些标签,你可能会下意识地预设:
这八成又是严肃正经、满满说教意味的剧。
但让鱼叔惊喜的,它非但不枯燥,甚至还挺上头。
故事性处理得相当巧妙。
分成两条主线。
一条意外地笑点频出,另一条则悬念重重、反转不断。
先说第一条,主角洪亮(张译 饰)的辞职线。
他是省检察院第十一部的检察官。
但刚一登场,就要辞职。
众所周知,这年头体制内岗位竞争激烈。
上岸不易,他却主动要走。
咋想的?
稍微看看他的处境,答案就出来了。
第十一部专查内部职务犯罪。
通俗点说,就是「办自己人」。
洪亮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十八年,职场人缘几乎为零。
「看咱这人缘」
干好工作,反倒被孤立。
查案查到领导头上,更是得罪人不讨好。
面对家属的责骂,他还得赔着笑脸站着听。
就连休假,洪亮都得动用「推拉式」智慧:
想休三天,就故意申请一个月。
领导自然会给你「砍」到三天。
可就算如此,休假也经常变成半日游。
「假期开始了?」
「不,已经结束了。」
(痛苦面具上线)
眼看着孩子要上学,生活压力渐增。
于是转行国企,赚点钱改善家人生活,也就成了洪亮最大的愿望。
但这身检察官的衣服一旦穿上,是说脱就脱的吗?
单是催领导签离职报告,就得用尽语言艺术。
「就这个离职报告,您这辈子不批怎么了,您还是我的领导,好朋友。」
好不容易差临门一脚,又有一个重大任务砸在头上。
辞职路上最大的挑战,就此降临。
「洪亮,最后这段检察官时光你准备怎么度过?」
「坚决站好最后一班岗!」
借助这样一个体制内小人物的辞职困境,这部剧以生动且接地气的方式,巧妙呈现出官场的复杂生态。
切口虽小,深意却远不止于此。
因为洪亮这次不得不接手的任务,实在够棘手。
日前,省检察院接到一封举报信。
下级单位东平市的一起黑社会性质大案「万海案」,背后存在冤情。
被举报的正是洪亮的老同学、东平代理检察长李人骏(李光洁 饰)。
说他为了政绩制造冤假错案,实则为真正的黑恶势力提供保护。
更离奇的是。
「万海案」开审当天,被告之一、万氏集团法务总监张文菁当庭喊冤,引发舆论哗然。
与此同时,东平检察院检察官乔振兴突然死亡。
留下遗言视频,称万海就是黑社会,自己是保护伞。
说法矛盾、局势诡异、证据混乱,案情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更棘手的是,涉案的李人骏和突然身亡的乔振兴都是洪亮昔日的同学。
三人当年是室友,一起进入检察系统,曾怀抱同样的理想。
如今,一个被举报,一个离奇死亡。
洪亮既是检察官,又是好友,内心挣扎不言而喻。
这条辞职线,不仅仅是洪亮的个人故事,更是官场生态的缩影。
剧集通过他的挣扎,展现了体制内工作的「难」。
人情世故难破。
上下级关系难处。
个人理想与现实冲突难解。
尤其是在当下职场话题频上热搜的背景下,这条线幽默又接地气,观众一看就懂,代入感拉满。
如果说辞职线是轻松幽默的开胃菜,那么查案线就是主菜——
一场烧脑的「猜黑伞」游戏。
「万海案」的核心,是揪出东平司法体系中的「保护伞」。
听起来简单,但剧集将这个过程拍成了悬念迭起的博弈。
每个人都可能是嫌疑人。
观众跟着剧情一步步猜,简直上头。
为了查明真相,以省检察院一部主任郑雅萍(蒋欣 饰)为组长,洪亮为副组长的调查小组迅速成立。
下到东平市全面调查此案。
指导小组很快发现了疑点。
乔振兴的死,被定性为酒后跳湖自杀。
但证据漏洞百出。
乔振兴酒精过敏,怎么可能醉酒?
手机等关键证物不知所踪,疑似被人刻意隐藏。
尸体状态异常诡异,与自杀结论完全不符。
显然,这个「自杀」结论对某些人有利。
乔振兴的死让他的指控死无对证,顺势坐实万海公司的黑社会性质,方便真正的幕后黑手继续藏匿。
而要伪造自杀,必然需要司法体系内部的配合。
于是,问题来了:
法医、案件主办、公安局局长、检察长……哪一环是「内鬼」?
剧情进一步升级。
当检察小组决定对乔振兴遗体进行二次尸检时,洪亮将这一消息告知李人骏。
结果乔振兴的尸体竟在殡仪馆被「误烧」。
这种百年难遇的离奇事件偏偏在这关键时刻发生,实在蹊跷。
难道李人骏就是那个幕后的「保护伞」?
没那么简单。
二次尸检的消息不止他一人知道。
他的下属谢鸿飞也接了相关电话,同样可疑。
谢鸿飞之前还曾暗示乔振兴有抑郁症,有自杀倾向,居心何在?
弹幕里观众炸了:「看谁都有嫌疑!」
这种人人可疑的设定,让「猜黑伞」游戏充满了张力。
但难的不仅是案件本身,还有案件外的官场生态。
剧集通过一系列细节,展现了体制内的生存法则。
上班,上下级交流得把握尺度。
同事对话如同「中译中」加密,表面一套,暗藏玄机。
下班,人情世故更复杂。
吊唁、电话、饭局,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中间,还要面对人性的多面。
信任与怀疑、忠诚与背叛,瞬息万变。
这些门道,被浓缩在几场信息量极大的餐桌戏里。
比如,李人骏约洪亮吃饭。
李人骏试探:「指导小组下来,是不是省领导掌握了东平某位同志职务犯罪的嫌疑啊?」
洪亮装傻:「你有啥线索吗?你提供给我,我汇报给领导我是有功的。」
李人骏反问:「我这不是没线索,才问你们省里有没有吗?」
这问答之间,推拉试探,没个十几年工作经验还真招架不住。
又比如,李人骏妹妹的订婚宴。
几句台词揭开主要角色间的私人关系,信息量拉满。
尤其是,市委政法委兰书记宴请调查小组的那场戏。
更是将职场的微妙关系和暗中角力演绎到极致。
乔振兴尸体误烧后,指导组与东平市检察院关系微妙。
李人骏借关系请兰书记出面调和,饭桌上每句话、每个表情都藏着深意,堪称职场教学。
这些戏份,不仅推动剧情,还让观众感受到官场生态的复杂与细腻。
剧本打磨的功力可见一斑。
值得细细品味。
《以法之名》不止于悬疑烧脑,它通过洪亮的辞职线与查案线双线并行,探讨了一个更深的议题:
天理、法理、人情的平衡。
剧中多次直接面对这个问题。
比如,郑雅萍出场时,就向洪亮拷问过:法律的底线在哪里?个人的情感该如何处理?
尤其是在指导组深入万海案的过程中,洪亮面对昔日好友李人骏和乔振兴的复杂关系,内心挣扎尤为突出。
他既是检察官,要秉持法理;
又是好友,面对人情;
更是个体,内心有天理的道德底线。
这种三者之间的拉扯,贯穿始终。
人物的变化,也暗示着剧集的主题:刀刃向内的决心。
洪亮最终选择留下,不是因为他不想辞职,而是因为他明白,检察官的职责是守护公平正义。
哪怕这把刀,最终可能指向自己。
这种「刀刃向内」的勇气,正是剧集的核心价值。
这种决心,不仅体现在剧情上,也体现在创作团队的认真态度上。
据鱼叔了解,剧组历时多年,走访各地,找寻真实案件,旁听庭审,反复打磨剧本。
正因如此,剧情的铺陈并非纯粹说教。
而是从真实案例汲取灵感,对现实困境有细腻观察。
这种诚意,让剧集的每一帧都带着厚重感。
也让观众更有信心去相信这部剧的匠心。
它不仅选择了检察侦查这一少有电视剧涉足的领域,更打磨出颇具诚意的人物设定和视角突破。
这个暑期档,总算可以吃着西瓜,吹着空调,追一部「过瘾的正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