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酱园弄·悬案》打一星的人,安的什么心?

admin2025-06-27  1

2025年6月27日刊| 总第4010期

你喜欢看银幕里的戏,还是喜欢看银幕外的戏?

我相信陈可辛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华去打磨银幕里的戏,可是如今围绕着他的新作《酱园弄·悬案》,银幕之外的戏似乎正在以一种更诡异的方式吸引着人们来围观。

自6月14日在上海区域性特别点映,到6月21日全国正式上映,再到豆瓣正式开出5.9的分数,《酱园弄·悬案》的口碑从个人体验的不同,逐渐演变成群体站队的撕裂。很多高热影评的留言区里,正上演着一场场面红耳赤的口舌交锋。

虽然每年都会有几部影片上映后遭遇口碑两极分化,但《酱园弄·悬案》的特殊,又让这次的口碑撕裂,裂得更远离电影本体,也裂得更让人痛心。

为什么口碑对它异常重要?

承认吧!很多人对《酱园弄·悬案》口碑的撕裂程度,比对它本身的质量好坏更为关注。因为相对于过往那些口碑两极分化的作品而言,《酱园弄·悬案》的口碑更加不容有失。

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陈可辛大师班上,他表达了一种观点,也是他导演人生的一个体验——导演只有一部电影的机会(You are only as good as your last movie)。

你上部电影好,大家会觉得你下部电影还会好,你就有拍下部电影的机会;你上部电影不好,大家就会觉得你不会再变好,你就得不到下部电影的投资。

这条规律的残酷之处,在于它不会因为导演变老而宽容。否则,影史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晚节不保”的名导了。

2005年的《如果·爱》(内地票房3003万)和2007年的《投名状》(内地票房2.02亿)都差一点成为陈可辛的最后一部电影。虽然它们让陈可辛在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上拿到了最佳导演,可是业界普遍认为其票房并未匹配上豪华的演员阵容。

记得当年《武侠》上映后口碑票房均不及预期。在和业内朋友聊天时,他们常常会略带幸灾乐祸地说:“现在谁还给陈可辛投资拍片啊?”那时候,我们一度认为他已经消耗掉了“一部电影的机会”。

幸运的是,陈可辛抓住了与内地合作的时代机遇,凭借5.4亿票房的《中国合伙人》和3.44亿票房的《亲爱的》,重新夺回了“有一部电影的机会”。

正是经历了机会的失而复得,陈可辛越来越给人“如履薄冰”的感觉。根据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自传改编的《独自·上场》迟迟未能与观众见面,更是让他时隔五年的新作《酱园弄·悬案》,蒙着一层赌上未来的色彩。

即便是不了解陈可辛的人,也知道《酱园弄·悬案》作为拆分出来的上部,口碑和票房表现直接决定着下部的命运。对于爱看热闹的人而言,相比于开水烫死猪,肯定还是在伤口上撒盐更刺激。

为何口碑撕裂如此之大?

电影制片人、出品人关雅荻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提出了对《酱园弄·悬案》口碑撕裂程度如此之大的疑问。

他列出了两张截图。其一是他在某场放映活动上对现场观众进行了打分统计。90位观众里给《酱园弄·悬案》打一星(五星制)的仅为2人,占比2.2%。其二是豆瓣上的打分分布截图,豆瓣网友打一星的占比高达8%。

线上线下样本相同的是最多人数区间都在三星,最大的不同在于打一星的人数占比。因此他认为,《酱园弄·悬案》的口碑撕裂现状,主因在于存在群体性的恶意打一星,更挑明了这个群体就是“流量明星的粉丝团”。

这几年,“打一星”似乎成了文娱爱好者在网络上党同伐异的最常用手段。大家可以看一眼自己的豆瓣页面,除了全网网友打分的统计之外,还能够看到一个“好友评分”。

至少在我的页面上,好友们(以电影从业者、媒体人、资深影迷为主)给《酱园弄·悬案》的分数平均值为7.4,远高于10万网友打出的5.9。不知道你们好友们的打分均值,与全网均值是否也存在同样大的差距。欢迎截图留言。

比较尴尬的是,面对大量的恶意一星差评,《酱园弄·悬案》还遭遇了“短板效应”。尽管它有很多用心之处,但明确短板的存在让客观、理性的观众无法底气十足地去打五星,也就无法对冲掉恶意一星的影响了。

评价电影的常用视角有哪些?

对比近几年其它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酱园弄·悬案》的好评与差评,往往并不统一在电影本体上。它的口碑撕裂,还与当下大众评价电影时的视角越来越发散有关。

有些人评价电影,是从电影本体出发,顺着导演的思路去理解影片。而有些人评价电影,是从自己的期待和理解出发,大有“顺我者佳,逆我者烂”的架势。

陈可辛不是类型片导演,他拍《投名状》时手里握着“功夫皇帝”李连杰,却愣是不拍打打打,而是去拍兄弟情。他的电影里有他自己的思路。

于是,两种评价视角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比如悬疑这个事。顺着导演思路的人看《酱园弄·悬案》,会很快就发现陈可辛要拍的不是这个案子有多悬,那他就不会用悬疑类型片、刑侦类型片的评价标准去打分,而是更多地注重镜头、剪辑、表演、主题提炼等作者属性的维度。

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先想导演的意图。假如某处自己体感不舒服,但只要这个不舒服是导演想要给我的,是影片主题所需要的,那就接受。

而从自我体验出发的人,则会全程陷入到“并非预期的悬疑片”“奇案不奇、悬案不悬”所带来的痛苦中。如果再有一些镜头(比如杨幂和赵丽颖的部分念白)或片段(比如野猪逼供)让他们无法理解或体感不适的话,那就很难阻止他们映后给出差评了。

还有一些观众是对詹周氏杀夫案有所了解的,是对影片还原历史故事有所预想的,那同样会得到不及预期的体验。因为本片只是部分取材于这起历史事件,随后为了丰富叙事和主题表达,不仅对案件本身“添油加醋”,还用了更多的笔墨去写案件之外的人。给陈可辛扣上个“魔改”的帽子,也不算冤枉。

其实,目前为止除了粉丝的互相攻击之外,关于影片的评价,分歧更多的还是源于大家站在了不同的视角。陈可辛没有在影片里投入实验性的东西。因此艺术层面的争议并不多。只是有些人认为点到即可,有些人认为仅点到还不够。

比如“逼供-翻案-再逼供-再翻案”的主线推进,有些人体感是清晰明了,有些人体感是零碎散乱。这从来就没有统一的可能。

警惕!莫做流量的奴隶

《酱园弄·悬案》最吃亏的一点,是它的豆瓣开分是5.9分。正如“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不及格就是不及格,差0.1分也是不及格。

于是,在流量时代,“《酱园弄·悬案》不及格”就成为了那个时间段的话题点。在自媒体平台的作者群里,平台编辑甚至会将其做成高热话题,以限时推流为奖励,引导自媒体作者去进行相关创作。

既然骂你有流量,那还犹豫啥?,标题大多是“《酱园弄》被指挂羊头卖狗肉”“章子怡焊死‘受难专业户’?观众PTSD了”“《酱园弄》20位明星加盟成最大败笔”之类。

在流量可以变现的时代,社交媒体上对电影的评价就很容易被分化。既会出现像《消失的她》《哪吒之魔童闹海》那种越夸越有流量的,也会出现像《749局》《酱园弄·悬案》这种越骂越有流量的。

更严重的是,一旦流量有了明确的倾向,那追逐流量的账号就会整齐划一地倒向一方。“豆瓣开分不及格”恰恰就是明确流量方向的标志。

我们可以接受因视角不同而对电影做出不同的评价,却很难接受这种流量助推下的踩踏。

面对“伤不起”的《酱园弄·悬案》,我希望大家无论夸还是骂,都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切莫做人云亦云的流量奴隶啊!

文/满囤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0996843a399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