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最佳真实案件改编电影

admin2025-06-24  3

虚构的恐怖电影会吓到我们,一直到我们离开影院。而真实罪案电影会在我们脑海一直挥之不去,因为它们就发生在某人身上——至少他们是这么说的。

抢劫、谋杀、多重谋杀。好莱坞喜欢犯罪和犯罪带来的不义之财。从默片时代开始,受真实犯罪启发的电影就捕捉到了一种特殊的想象力。它们既然是具有现实影响的警世故事,也是不宜宣扬的丑恶戏剧。

在黄金时代,黑帮暴徒的故事都是“今日报纸头条”。每一起抢劫案都是一出戏剧。每一桩公开丑闻都是一部潜在的电影的预告片。每个人类悲剧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以下是一些取材于真实案件的最佳影片。

《十二宫》(2007)

大卫·芬奇导演的《十二宫》令人既兴奋又沮丧。60年代末在旧金山引起恐慌的黄道十二宫杀手案,至今仍未结案。

这位难以捉摸的连环杀手嘲弄执法部门,向当地报纸邮寄神秘密码,还留下血迹斑斑的衣服作为挑衅的标记。然而,他的身份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这部电影描绘了加利福尼亚人惶恐不安的心情,他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受害者什么时候会被选中。

虽然杰克·吉伦哈尔、马克·鲁法洛和小罗伯特·唐尼是主演,但他们也都是《十二宫》悬念的配角。缓慢的叙事循序渐进,经过深思熟虑,绝不拖泥带水。

影片改编自罗伯特·格雷史密斯所著的《十二宫:追捕全国最狡猾的连环杀手令人震惊的真实故事》,十二宫杀手肆虐期间,他是《旧金山纪事报》的漫画师。

芬奇、编剧詹姆斯·范德比尔特和制片人布拉德利·菲舍尔也对谋杀案进行了调查。最终影片令人钦佩地贴近于黄道十二宫杀手案令人恼火的调查状况。一些犯罪嫌疑人在犯下匪夷所思的罪行后依旧逍遥法外。

《惊魂记》(1960)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惊魂记》并非杀人狂电影的始作俑者,但它却是最有影响力的杀人狂电影的典范。经历了《惊魂记》对细节的极度病态迷恋之后,恐怖片类型从此彻底发生了变化。

希区柯克使用78个机位和52个镜头来拍摄45秒的淋浴场景,使这些画面永远铭刻在了观众的脑海中。玛丽恩·克雷恩(珍妮特·李饰)同样如此,她一直是电影的情感中心,可她突然被无情地从影片中抹去,令观众茫然无措,难以继续代入。

贝茨汽车旅馆毁尸灭迹的情节大致基于50年代“平原屠夫”埃德·盖恩的罪行加工演绎,同时他也是托比·胡珀导演的《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中皮脸和乔纳森·戴米的《沉默的羔羊》(1991)中杀手水牛比尔的灵感来源。

希区柯克这部开创性作品灵感来自作家罗伯特·布洛赫1959年的小说《惊魂记》,但仅保留了设定框架。盖恩的犯罪细节被浓缩为普遍的恐惧,被想象成一起正在进行的事件。

帕金斯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他迷失在各种身份之间,满足于坐着发呆,连一只苍蝇都不敢伤害。哪位母亲会不为之骄傲?

《山姆的夏天》(1999)

1977年夏天,“.44口径杀手”的疯狂行径让纽约市陷入恐慌市。神秘枪击事件时有报道。

然后,“山姆之子”在写给《纽约每日新闻》专栏作家吉米·布雷斯林的自夸信中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信中出现了撒旦式的涂鸦。

没有人愿意独自一人在纽约五大区以身犯险。他们几乎不敢去洋基球场为纽约洋基队1977年世界大赛加油。

深色头发的女性不敢靠近停在路边的汽车。留长发的男性则把头发遮住。情人巷冷冷清清。一个连环杀手正在追杀陌生人。

斯派克·李的《山姆的夏天》没有跟踪调查,也没有关注凶手大卫·贝尔科维茨。导演将镜头对准布朗克斯区,聚焦于附近居民的反应,随着平民忍无可忍,试图自己结束杀戮,结果妄想偏执引发了几乎失控的骚乱。

约翰·勒吉扎莫、阿德里安·布罗迪、本·加扎拉和迈克尔·因佩里奥利等一众演员精炼地演绎了惊恐万分频临崩溃的纽约人。

《M就是凶手》(1931)

弗里茨·朗的《M就是凶手》拥有众多殊荣。这部德国电影发明了连环杀手电影和警匪片。它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电影。

这可能要归功于该片对一个陷入恐惧瘫痪的社会及其令人恐惧的黑帮世界的表现主义投射。也可能是因为彼得·洛尔的表演。他饰演的汉斯·贝克特不由自主地变成了一个怪物。

《M就是凶手》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最大原因是它的主题:一系列被谋杀的儿童。最令人不安的症结在于事件原型。影片以“杜塞尔多夫吸血鬼”彼得·库尔滕为原型,这些极其恶劣的罪行也确实发生过。

《M就是凶手》让观众心中充满了恐惧,每次等待的时间都被拉长,直到不可避免的事情变得无法忍受。由于重要的场景匆匆被切断,想象中的恐怖景象不断在脑海中蔓延。

阳光照亮了一个从无辜者手中飘走的气球。光影交错,对“通缉”海报附近隐现的人做出审判。幽闭恐惧吞噬了一个被标记的人,粉笔大写的M宣告了他的罪行,霸道的摄像镜头将他引向一个无情的罪犯法庭。

这部电影不会给你丝毫走神的机会。

《女魔头》(2003)

帕蒂·詹金斯导演的《女魔头》描述了1989年至1990年期间艾琳·伍尔诺斯(查莉兹·塞隆饰)在佛罗里达州抢劫并杀害了七名雇她买春的男性。

这段经历通过年轻的塞尔比·沃尔(克里斯蒂娜·里奇饰)的视角予以呈现,她的原型是伍尔诺斯现实中的女朋友蒂莉亚·摩尔,她很欣赏导师凶残的保护欲,同时对佛罗里达发现的尸体越来越怀疑,并在警方的压力下成为线人。

正如塞隆所演绎的那样,伍尔诺斯是一个有缺陷、深受创伤的女人,她从不为自己的罪行、绝望或对男人的愤怒辩解。塞隆将童年和成年的受虐经历分离开来,引导出一条通往黑暗救赎的清晰道路。

盗窃和谋杀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伍尔诺斯竭尽全力保护塞尔比,作证称自己是出于自卫,但检方却给她打上了“掠夺性妓女”的标签,将她以前的性犯罪记录当做持续卖淫的证据。

她于2002年被判处死刑并被处决。塞隆凭借该角色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大河边缘》(1986)

1981年,一个17岁的高中生勒死了一个14岁的女同学,将她扔进皮卡车,抛尸在加利福尼亚州米尔皮塔斯的山麓。他的朋友们来看过尸体,但没有人报案,她在那里躺了好几天。

由蒂姆·亨特导演、尼尔·希梅内兹编剧的《大河边缘》揭开了社会的困惑。学校的精神科医生束手无策。媒体质疑美国年轻一代的冷漠。

在电影中,萨姆森·“约翰”·托莱特(丹尼尔·罗巴克饰)杀了他的女朋友杰米(丹妮·迪茨饰),并以此炫耀。莱恩(克里斯平·格洛弗饰)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最终将约翰藏匿在毒贩(丹尼斯·霍珀饰)处。他杀死了自己的情人,现在和性玩偶艾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马特(基努·里夫斯饰)被此事折磨得焦头烂额。他的日常生活已经是一场噩梦。马特的妈妈只有模糊的意识,他12岁的弟弟蒂姆(约书亚·米勒饰)把妹妹的玩偶扔进河里时发现了尸体。

由于马特没有表现出任何情绪,学校里没人相信他。最终,克拉丽莎(伊奥妮·斯凯饰)成了马特的突破口,案件曝光,杰米赢得了社会的眼泪。

《冷血》(1967)

在小说《冷血》中,杜鲁门·卡波特对1959年震惊全美、发生在堪萨斯州一个小镇上的克拉特家族谋杀案进行了深入剖析。那些追逐小利的流窜入室者似乎冷酷无情到了反社会的程度。

改编后的影片并没有掩盖这种认知。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试图以绝对诚实的态度呈现严酷的现实。

演员约翰·福赛特与现实生活中的调查员阿尔文·杜威长得很像。罗伯特·布莱克酷似佩里·史密斯,斯科特·威尔逊可以冒充理查德·希科克。

《冷血》的宣传片指出,布鲁克斯是在佩里·史密斯打电话和给汽车加油的同一个公共汽车站和加油站拍摄的。演员们在凶手购买行凶用的绳子和胶带的商店里进行拍摄。谋杀场景就在这家人的房子里拍摄。

布鲁克斯让目击者和记者出演,出现在凶手穿过的街道、高速公路和赌城等场景中。电影中的法院正是现实中审判终身罪犯的地方,而在法庭上决定凶手命运的七名真实陪审员也出现在了镜头中。

影片对于无法解释的行凶动机,公开给出了最令人满意的阐释。

《雌雄大盗》(1967)

费·唐娜薇和沃伦·比蒂塑造了大萧条时期最浪漫、最具杀伤力的一对情侣。

诡计多端的小镇梦想家邦妮·帕克和克莱德·巴罗疯狂地持续抢劫银行,成了全国报纸的头条新闻,更羞辱了联邦执法部门,直到1934年两人在枪林弹雨中被击毙。

他俩和吉恩·哈克曼、埃斯特尔·格迪斯和迈克尔·波拉德倾情饰演的巴罗帮,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抢劫团伙。

在不断变化的电影氛围中,《雌雄大盗》突破了暴力、正义和性关系讨论的界限,同时将这对亡命之徒的形象明星化、现代化,使之成为适合装裱在电影海报或验尸报告上的时装片。

吉恩·怀尔德在片中饰演人质尤金·格里扎德,为影片增添了压抑感。在巴罗帮偷了他的车后,尤金的虚张声势最终引出了更糟糕的事情,那就是他的真实工作。

尤金和他的未婚妻与这帮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邦妮从他的职业中看到了黑暗的预警。微妙的预示中蕴含的幽默感为令人震撼的结局增色不少。

《不毛之地》(1973)

查尔斯·斯塔奎瑟和卡里尔·安·福盖特是摇滚一代的邦妮和克莱德。就像如日中天的电影偶像詹姆斯·迪恩和马龙·白兰度一样,这位穿着皮夹克的19岁高中辍学生斯塔奎瑟令人无法抗拒。

他与年仅14岁的女友卡里尔·安·福盖特一起逃亡,在此之前,他用猎枪杀死了她的母亲和继父,并勒死了她两岁的妹妹。

1957年12月至1958年1月,这对年轻情侣在内布拉斯加州至怀俄明州的持续疯狂抢劫中杀害了11人。

在《无因的反叛》的时代,一对年轻情侣开着跑车亡命天涯绝对被视为传奇。未来的恐怖大师斯蒂芬·金小时候就有一本关于这对年轻亡命徒的剪贴簿。

卡里尔和查尔斯为电影《加州杀手》(1993)和《天生杀人狂》(1994)提供了灵感,但是,由泰伦斯·马利克导演、马丁·辛和茜茜·斯派塞克主演的《不毛之地》,最能体现这对亡命鸳鸯的核心纠葛和动机。

马丁·辛饰演的基特(以查尔斯为原型)不是一个操纵他人的反社会者,斯派塞饰演的克霍莉(以卡里尔为原型)也不是一个空洞的指挥家。

马利克没有将这对恋人浪漫化,也没有将他们描绘成反抗社会的孩子。他们只是想要刺激和金钱。

《勾魂手》(1968)

1962年6月至1964年1月,波士顿地区有13名年龄在23岁至85岁之间的女性遭到袭击被勒死。社会受到重创,要求得到答案,乞求采取行动。

州立精神病院的囚犯阿尔伯特·迪萨沃,于1965年供认了这些谋杀。在 F. 李·贝利的辩护下,从未与现场有任何实际联系的迪萨沃被判有罪,最终于1973年在沃波尔州立监狱被杀害。

记者洛雷塔·麦克劳林和让·科尔在《美国记录》的四部分报道中给了这位供认不讳的连环杀手命名为“波士顿扼杀者”。

理查德·弗莱舍执导的《勾魂手》大致基于杰罗德·弗兰克1966年的著作改编。影片在迪萨沃被定罪并结案几年后上映。

托尼·柯蒂斯饰演斯坦格勒,亨利·方达饰演侦探约翰·S·波托姆利,上演了一场紧张刺激的猫鼠追逐战,既有意想不到的陷阱,也有张牙舞爪的利爪。

柯蒂斯的表现出人意料。他并不招人同情,但随着高墙的逼近,人们对他的困境产生了兴趣。

《勾魂手》悬念迭起,重点在于调查而非预期的暴力画面。这场来自缺乏经验的好莱坞的心理学探索释放出了预期的轰动效应。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0694443a320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