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来唱》:把争议做成赛制,就叫公平

admin2025-06-23  8

毫不夸张地说,《让我来唱》是近年来赛制层面最惊艳我的综艺。

它是非常值得所有综艺相关人士深入拆解的:对于业界,是借鉴先进模式的好参照;对于学界,是学习综艺结构的好教材。

因为这个模式之上,有太多的亮点:

从整体模式上——

一打女性特色。全女性阵容,致力于从普通女性中发掘新人独立歌手,完成一场以音乐之名,对女性的托举。

二打载体特色。六场全开麦直播舞台,联动多家互联网社交平台,通过录播结合直播的方式,打造与时俱进,符合新一代听众音乐审美与场景需求的音综。

三打观念特色。无门槛主打一个公开,强价值主打一个公平,通过赛制表达了一个理想乐坛应有之象——不是特权的人才能进圈,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不是特权的人才能晋级,而是每一次托举都允许公开辩论也经得起推敲——表达了非常丰富的社会责任议题,也在修复人们对文娱圈的信任。

细化到每一期赛制,同样不断制造惊喜。

首期节目,就以赛制的形式,非常辩证地探讨了腾讯视频与节目组对直播这种当下流行的音乐载体的态度:

既认为应该与时俱进——

它既是时代的机会,恰如胡彦斌所说,「这个时代最棒的是,不用求人」,你可以借助直播被人看到;也是时代的要求,直播要求歌手兼备扎实的基本功、持续的输出能力、强大的抗压力与受挫力,以及属于直播时代的「观众缘」,能不能通过综合素质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恰如郝蕾所说,通过直播「要看到活人感的音乐人」。

正因如此,所以首期节目采用「直播大战」作为主赛制,根据直播有效观看人数,进行66进24强的排序。

又认为不能唯流量论——

但当我们以为这个赛制是一场「数据大逃杀」时,补充赛制又一波一波地揭示、反转:

它认为数据重要,但认为人面对数据的态度更重要;

它认为时代有其节奏,但更认为人要有自己的节奏。

所以,第一个补充赛制,是让推荐官们根据自己判断给予流量加持,让这些安安静静直播的、按照自己节奏唱歌的音乐人,能用人的推荐打破唯算法推荐。

第二个补充赛制,是第二期的主赛制,不只是小幅的「流量加持」而是大幅的「公平校准」,开设了一个直面争议的「仲裁舞台」。

这个设定,让我瞬间get到——

真的公平,敢于直面争议。

为了确保公平,它从机制上健全了三大维度:

第一个维度,三方决议。

一条是明线。

在由「直播大战」形成「直播间版全国24强名单」之后,马上反转原来还有「乐评团版全国24强名单」,两个名单进行交叉印证,有15位选手同时出现在两张名单上,她们就是「无争议选手」,但有9位只出现在一张名单上,她们就是「有争议选手」,这9位选手就要形成1V1仲裁关系,进入「仲裁舞台」。

一条是暗线。

但当我们又以为这就是一场双方二选一的舞台时,节目进行过程中又触发了推荐官的「隐藏赛制」,即,他们还要再次打捞既没有出现在「直播间版全国24强名单」,也没出现在「乐评团版全国24强名单」的遗珠选手,推荐她们加入仲裁舞台。

这一波三折的反转,明线暗线的交叠,让节目既有价值观又有戏剧性,既公平公正又张力拉满。

它要透过赛制表达的核心价值观是: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要让更多人的声音发出来、听得到,并且纳入考量。

在直播时代中的「观众缘」很重要,但音乐本身的「专业性」是根本;如何在推荐算法中被看见不该消极抵触而要主动拥抱,但人的审美和价值观是永远是最强大的推荐机制。

所以,《让我来唱》这个案例启示给我的启示是——

模式、赛制,就是综艺人的语言。

就像评论人用文字语言表达价值观,音乐人用音乐语言表达价值观,而综艺人就用模式、赛制,表达综艺人的价值观。

第二个维度,反对制度。

「仲裁舞台」的机制是,先让乐评团进行投票,在1V1中选出一位他们认为更出色者作为暂定优胜者A。但在这个结果出来之后,如有推荐官不认可,可以提出反对,那么,暂定优胜者就从A变为B;但若又有另一位推荐官不认可,可以再次反对,那么,暂定优胜者又从B变为A,直到要么没有推荐官有异议、不反对,要么六位推荐官都用尽反对权利,最终得出无人反对的仲裁结果。

笔者猜测,这个机制或许源于生活中的智慧,就像抛硬币时选花还是选字,它能让人听见内心最真实、最强烈的声音。即,推荐官并非一定要行使反对的权利,如果它觉得目前结果他能接受、异议不大,他可以选择沉默的;而当他动用这个权利,就是他内心声音强烈地告诉他,另一个人比这一个人更适合胜出。

第三个维度,充分交流。

在每次竞赛开始之前,都有一个看似不起眼、实则很重要的设定,就是让选手们公开地、充分地交流,保证竞赛条件让每个人觉得都是透明的、公平的,有充分行使自己权利的。

第一期的直播大战之前,有六个推荐席,但是谁能获得,是要姑娘们集体讨论得出结论的;

第二期的仲裁舞台之前,姑娘们也并非只能唱被分配的歌,可以沟通交流置换彼此满意的。

这一小赛制的补充,既保证了大家从竞赛的条件到竞赛的内容,都是充分自主决定,所以大家都能心悦诚服会「认」的,同时又放大了女性擅长沟通、协作、互利的人性之美。

正是这样一层又一层严谨地建构起来的公开、公平的赛制,有规矩、讲道理的氛围,才让人因相信的力量、放心的力量,而感到安全和松弛,才敢做自己、说真话,才真正让所有人都有活人感;而有活人感的节目,才能真正完成对女性的托举。

我们看到了「活人感」的嘉宾,不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在有原则的赛制下,为姑娘们直白开麦。

这个模式激发了推荐官们内心的声音,增强了推荐官们表达的能力,体现了推荐官们为女孩「撑腰」的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荐官们才能放开顾虑、有理有据地「打辩论」:

比如陈果和李思喃&李思甜姐妹的仲裁舞台,乐评团的集体仲裁结果是陈果。

萧亚轩首先提出反对,认为陈果没有释放出来,姐妹组合更加有爱;

蔡国庆反对萧亚轩的反对,认为陈果外形的盐与声音的甜形成反差很有魅力;

郝蕾反对蔡国庆的反对,认为陈果声音和外形都很干净,但姐妹声音有质感;

胡彦斌反对郝蕾的反对,认为陈果整体感觉更好,注意了舞台的交流和反馈。

最终,在胡彦斌反对完后,没有推荐官再反对,于是仲裁胜利者是陈果。

这个赛制的好看之处在于,一是它维度多,每一次发言、每一个观点,都在提出和补充应该加入这个仲裁过程的视角,维护这个仲裁结果的公平;二是反转多,一轮一轮的观点也是一轮一轮的转折、悬念,甚至不是一波三折,最多能到一波七折。

当然,本来节目组在邀请嘉宾时,也特别邀请了敢表达、有观点的推荐官——比如郝蕾就以仗义执言很有路人缘,比如胡彦斌就以又有才华又有智慧而非常可贵,比如萧亚轩出道以来就是以歌曲表达潇洒、坦率、勇敢的三面夏娃——搭配这个赛制,相得益彰。

我们也看到了「活人感」的选手,在这个节目中绽放极尽美好的女性魅力。

在一个好的土壤上发生的女性竞争,激烈但不残酷,是「好看的竞争」。

不公平制度下的竞争,是激烈但残酷的,是负能量内卷的;

但公平制度下的竞争,是激烈但不残酷的,是正念内生的。

这个节目给了每个普通女孩一个「让我来唱」的公平舞台与上升机会,虽则第一期66进24的竞争很激烈,第二期1V1仲裁的竞争也很激烈,但这种激烈很「好看」。

这个「好看」,既是舞台上的好看,有亮眼的表现,有精彩的合作;也是人格上的好看,既是体面的,也是有爱的。

我们看到了这群有梦的女生们在准备仲裁舞台中的进步乃至飞跃。

比如没有科班训练过的张楚桐,在同伴莉莉童和老师们的帮助下,学习眼神动作,纠正发声技巧;经过集体托举之后,她甚至在仲裁舞台上赢了科班出身的莉莉童,但莉莉童并不后悔自己对张楚桐的托举,反而大方地说,妹妹比自己更有纯净的故事感的表达。

比如同样野路子出身的韩璧彤,声乐老师指出她发声方式不对,提议下调歌曲难度,但她不希望盛阳妹妹为自己向下兼容,她自己要挑战高标准。最终站上舞台的她,尽管还是不如妹妹,但也突破自己,淘汰之时,毫无悲戚之状地说,「下一次我一定能打动你们」。

是的,原本我会以为这么激烈的1V1仲裁舞台,会暴露人性中的防御、攻击,万万没想到的是,竟然让我磕到了9组「对抗路姐妹情」,更像是一夜之间诞生了9个双人女子组合,每个双人女子组合还各有特色,有纯情的,有摇滚的,有反差萌的,有超同频的,有交换人生的……

她们绽放出了女性面对竞争「好看的入场态度」——

谢牧青说,不存在「姐妹撕」,她就要和和谐谐地进行,就要跟她的小对手一起好好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最棒的舞台;

幸儿和双面娇达成共识,咱们不能恶意竞争,咱们就算下去也要光彩四溢地下去。

也绽放出了女性面对竞争结果「好看的退场方式」——

张楚涵被淘汰时,对她的「仲裁对手」吉木金铄说,「你要自信一点,带着我的那一份,我希望你走到最后」;

谢牧青淘汰了她的「仲裁对手」刘梓硕时,主动说,「记得上声乐课,不要害怕上声乐课,我帮你走一段路」。

会产生这种效果,既有节目组通过赛制、通过规则创造的环境好,也有女性本身的美好。

由此,这个节目也带开了一个关于女性竞争的社会议题——

「我们虽然是一种竞争关系,但是我们的竞争关系会比别人好看」。

女孩们之间的竞唱,绝不性别内卷,而是自我内求,光明磊落地一边互助一边竞赛,那么结果是赢是输,都能坦然接受。这才是真·好看。

所以,赛制的重点从来不是赛制本身,而是它对人生命力的调动、精神力的激发,对人与人关系的重塑、信任的建构,对社会价值观的匡正、正能量的传递。

这也让我对这个节目,在下一期,再下一期,还会用怎样的赛制表达怎样的态度,还会用怎样的模式创造怎样的氛围,产生深深的期许与强烈的好奇。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0608039a297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