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点电影原创
6年前,一部现象级国剧诞生。
《长安十二时辰》。
以十二个时辰的故事,凝聚整个盛唐皇城下的繁华与危机。
6年后,原班人马悉数回归。
导演曹盾,编剧马伯庸,演员雷佳音,还有易烊千玺惊喜客串。
还能复刻辉煌吗?
剧情播出过半,已然可以确定——
不能。
原著小说只有七万字,6章情节,一晚上就可以读完的故事。
在改编后,已是整整35集的长篇剧。
一个词不言而喻:注水。
老妹儿在刷完二十集后,才敢确信这一事实。
一部8分剧水成6分剧,原因在于——
它不忠于原著,还企图拖原著的后腿。
长安删减版
原著都有所耳闻,源自唐代一段历史典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故事言简意赅:
唐玄宗为博得杨贵妃红颜一笑,突发奇想要送她新鲜荔枝尝尝鲜。
但荔枝生长远在距离五千公里外的岭南,而这种水果保鲜期更是极短,“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去岭南运荔枝回长安”,这一任务难于登天,几乎等同于一个催命的死令。
天命不可违。
上林署的李善德就是这个天选倒霉蛋。
一收到这个任务的李善德,当时就崩溃了……这不等于叫他去死吗?
历史将此一笔带过,运荔枝过程的艰辛只字不提,而马伯庸的小说将此完整。
原著仅七万字。
但在剧版改编中,第一步却先做了“减法”。
先是,感情上。
把李善德的老婆写死,打造单亲父亲人设。
原著中的李夫人出场并不算多,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李善德面对这种必死之路,几乎丧失求生意志,而夫人就是他背后最坚实的后盾,因为家人,他才有了搏一搏的勇气。
原本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转眼间只剩狼狈不堪的悲惨。
小说中这一对比更能强烈感受到,权贵之势对普通小人物的侵害摧残,一句话就能决定他人生死。
但在剧中,李夫人因病早逝,女儿也有疼爱她的舅舅。
说白了,就算此时的李善德因完不成任务死了,也无后顾之忧,他拼死一搏的动机就淡了很多。
而李善德变成单亲父亲,或许是为了衬托他独自把女儿带大生活的不易。
但老妹儿猜测,这更多还是在为李善德后续的感情线腾出空间。
越往下看,越能佐证老妹儿这一观点。
比如,荔枝女阿僮,在一场英雄救美后芳心暗许,即使她比李善德女儿大不了几岁,却依然有了男女之情,还哄他喝下同心酒成亲。
再比如,胡商商会会长阿弥塔,虽然与李善德为对立队伍,却难以抑制眼中的欣赏。
好男配多女,强行谈恋爱。
男频剧最俗套的设定,编剧也是摸透了。
再是,官场上。
原著中的李善德在当上荔枝使后,才深知机制之下满是漏洞空子,权力之下暗藏贪腐本质。
比如,他在从长安出发去往岭南的路上,向自己的上司讨要经费。
剧中的他系数同事领导龌龊之事,以此作为威胁拿钱,但在原著中却仅是寥寥数语,只拿“圣人差遣”为由,就足以让所有人无力反驳。
再比如,李善德遇到权利漏洞。
为官清廉的李善德生活一直捉襟见肘,在原著中他在当上荔枝使后,才知道三十贯是这么好赚,甚至不需要动任何手脚,在官僚体系的漏洞下,有太多可捞油水的机会,由此他也得知为何每有公差,大家都挤破了头想去。
但在剧中这一段却被完全抹掉。
李善德来到岭南一路,明明一开口就可以引得无数富商砸钱追随,他却因心中正义而选择拒绝他人,这种设定不仅浪费了原著中对官场黑暗的讽刺,太过主流价值观反倒显得有些虚伪。
原著精华一删再减,能留下的还剩什么呢?
原著魔改篇
改编最怕八个字:去其精华,取其糟粕。
《长安的荔枝》远不及此,但本次改编确实引发很多原著党的不满。
一步“加法”,全网争议——
凭空捏造“郑平安”。
为了让这个角色更加立体饱满,他身上的标签也是一加再加。
第一,多重身份。
明面是长安城最会拍马屁的陪酒侍郎,暗地是左相安插在右相阵营的卧底,私下还是男主李善德的毒舌小舅子。
据说编剧本意是想以这一人物撕开盛世的口子,讲述大唐官场的权谋龌龊。
与李善德的窝囊废赛道不同,郑平安展现的另一种极端的小人物属性——
“我命由我不由天”。
郑平安拼尽全力,练就一身阿谀奉承的好本领,只为能有更好的生活。
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
一面他贪名逐利,为了能哄达官贵人欢心,他甘愿抛下脸面去当那个小丑,供人取乐。
一面他心存善念,面对凶多吉少的卧底之路,他忍泪也要赶走奴仆不让其跟随自己冒险。
但比起这些真实丰满的设定,他身上的另一属性就没这么精彩了。
第二,搞笑角色。
作为一名喜剧演员,岳云鹏对这类搞笑角色可以说是手到拈来。
但也正是因为太过搞笑,反倒有种“哗众取宠”的既视感。
一条权谋线,愣是演成了“反派智商掉线现场”。
比如,郑平安假扮右相使者马归云,前往岭南接近刺史何有光,想伺机找出证据扳倒右相。
本该是老谋深算的反派,结果却变成卧龙凤雏。
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郑平安引见李善德与刺史酒楼聚餐,席间李善德疑惑圣上要求运送荔枝之事,莫不是在惦记岭南,回去之后刺史和掌书记一琢磨,直接张冠李戴,将卧底身份猜忌到了李善德身上,而郑平安也屡次三番,靠反派降智才死里逃生。
一场朝堂博弈硬是拍成了喜剧大赛。
再到郑平安与李善德的交涉,两人一见面就笑料百出,你一言我一语,搞笑属性拉满。
但越看越像是在拍综艺,明明是在危机四伏下的并肩作战,观众却忍不住出戏。
原本这是一条脱离原著之外的权谋线,以郑平安这一人物神话官场的黑暗,加强李善德处境的艰难和荒谬。
但在一通魔改之下,只留下了荒诞感。
正剧变闹剧
剧情现播出过半,“含水量”已然超标。
但最让人觉得失望的在于——
原著严肃严谨的剧情,在剧版却被另一种“喜剧”所取代,甚至逐渐偏离重心。
几个问题,不得不提。
第一,现代感。
老妹儿对这剧的第一观感,就像是看了一场穿越戏——
一个现代的事,套了一个古代的皮。
剧中的李善德作为唐代牛马人,很多社畜行为表现,都极大引起了现代打工人的共鸣。
比如,买房还贷。
工资不高但贷款不低,常年带女儿四处租房奔波,好不容易攒够首付买房,却还要面对几十年的贷款压力。
再比如,职场潜规则。
运送荔枝的任务派到上林署,但员工各个推脱,有背景有靠山,于是背锅的只能是一无所有,又不善于交际的李善德。
因为不懂人情世故,同事间的饭局基本没他的份,但坏事他准跑不掉。
这里提醒各位:如果向来狗眼看人低的同事领导,突然请你吃饭给你好处,那一定不会是好事。
《长安的荔枝》像是把现代人丢进历史剧,但观众看到的在除了部分情节的共鸣之外,还有一种不符剧情的不融洽。
第二,荒谬感。
这就离不开“注水”的问题了,每当剧情进展快速时,总有一些插科打诨的笑料,显得多余。
比如,谐音梗。
李善德在试验运送荔枝过程中,想到用“冰”来进行保鲜,便向刺史身边的掌书记求助。
但掌书记却误以为是“用兵”,不觉心惊,以为李善德已猜出刺史与右相的合谋。
驴唇不对马嘴的对话,剧情却因此拉长了七八分钟。
而原本老妹儿以为刺史会不会因此误会,有进一步动作之时,剧中又很快将此进行了解释,所以说白了,这段就是故意来搞笑的。
再比如,恶趣味。
右相派出高手使者来见刺史,对方历经几次三番的围堵都能轻松逃脱,功夫了得,但就在郑平安这个假卧底遇上真使者后,使者却因为被蚊子叮咬毙命。
这种过度玩梗失去逻辑的剧情,很难让观众信服。
还有,胡商老板苏谅乱用成语的情节。
一次新鲜,两次啰嗦,用的多了反倒有些无聊。
必须承认,《长安的荔枝》这一事件充满戏剧和挑战。
原著以小见大,通过运送荔枝的事去展现朝堂官僚的贪腐;
面对皇帝要吃鲜荔枝这一几乎不可能完成之事,从上到下,只有争权夺利媚上欺下,以及给圣人歌功颂德。而远在岭南的何刺史等一众官员,天高皇帝远,早已经没有了对长安都城的敬畏。
大唐天宝十四年,已奠定“安史之乱”之后长安的落败。
剧中的改编虽然在服务于原著核心主题,却完全看不出小说中运送荔枝的紧张感和难度系数;
加入大量无关紧要的感情戏,以及很多搞笑台词来稀释主题,导致行为逻辑混乱,失去历史剧的严肃性,观众也忍不住看着看着就出戏。
而在这之外,剧中几乎无真景拍摄更是让观众失望。
棚内大灯人造光源,看个剧都被晃瞎了眼。
甚至连剧中的主题“荔枝”,都被网友发现了“弄虚作假”。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诚然,《长安的荔枝》不算烂剧。
毕竟原著剧本在前,只要主题还在,就不至于难看二字。
但剧中诸多问题却让这剧比起原著,相差甚远,尤其是“注水”情节,加了一堆修饰、细节描写、前后伏笔铺垫和插科打诨,纯粹为了拉长剧情才有的冗余剧情。
或许人物更丰满了,内容却变得拖沓。
到现在剧情早已更新过半,但李善德还没走出岭南,难以想象后续还要有多少故事等待发生。
35集的剧,对李善德来说真的太累了,对于观众更是属实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