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内地与香港导演风格的交汇与融合

admin2025-06-19  6

“上影节“陈可辛电影大师班”实录

导演陈可辛的执念与冒险

6月16日,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师电影课的特别放映环节中,陈可辛导演的代表作《投名状》作为展映影片,与观众一同重返大银幕。映后,导演陈可辛与编剧张冀一起,回顾了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也聊到了他们对创作、市场、命运的看法从导演工作和个体经验出发,娓娓道来。

“电影没有观众就不完整,只有当观众完成观影,电影的创作才真正完成。”导演陈可辛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他对创作的理解。

映后交流一开始,陈可辛与编剧张冀一同回忆了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情缘。早在《如果·爱》时,他们就已在这座城市留下了创作的痕迹。那时的陈可辛,刚从香港电影体系中挣脱出来,开启了他的“大陆探索”之路。

“漂泊三部曲”《双城故事》《甜蜜蜜》《如果·爱》用温情记录了人们在城市间流转的身份焦虑;又以“人性三部曲”《投名状》《十月围城》《武侠》挖掘了时代洪流下的人性灰色地带。在这之中,《投名状》无疑是一道分水岭。

站在《投名状》诞生十余年后的今天回望,它依旧鲜活,依旧滚烫,依旧是那部用历史讲人性、用命运讲信念的作品。导演直言这是自己拍片历程中的重大转折。因为演员阵容和题材类型的双重吸引,这部片子让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看陈可辛导演的电影。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内地导演与香港导演风格的交汇与融合,类型和表达之间的互相影响。

拍摄这一部片子对我来说也是非常的忐忑,冒险。

拍摄过程:挣扎真实存在,但表达不能妥协

拍摄《投名状》并不轻松。面对复杂的大场面动作戏,陈可辛坚持不用过度炫技。他坦率提到,曾因和动作场面和团队理念不合而暂停拍摄,甚至离开拍摄现场到香港调整。

虽然好像是武侠动作片,但是我不喜欢用威亚然后角色在天上飞来飞去这些,因为这个我还和我们的动作团队起了分歧,也因为这个拍摄中止,我‘跑’回了香港。那段时间非常挣扎,待在香港的时候都没有办法好好吃饭

同样关于经典台词的争议,“我这一生,如履薄冰”的明确台词似乎少了所谓的留白美,导演对此回应:

“我个人是一个喜欢清楚表达的人,而不是我讲我的之后别人能理解或者不理解。有人说可能没有这一句台词,这部电影就能拿三大奖(笑)。但是我还是觉得我的表达方式,不会为了去迎合别人的喜好来展现。结果现在网上好像大家都在流传这一句台词。如果说以后还遇到需要写‘我这一生,如履薄冰’这样的台词,我还是会选择保留。”

导演不是“训练”,而是“唤醒”

陈可辛导演还分享了拍摄时有趣的细节:在前期准备阶段,他选择分别单独和三位主演聊天,没有一场集体讨论。“每个人都会说一些不同的话”,导演笑着说,像是在三种不同版本的剧本。但正是这些私人化的对谈,让他更理解角色和演员之间的链接。张冀编剧补充说道陈可辛导演似乎不太会在片场过多的指导演员演戏,陈可辛导演对演员和创作做出了这样的解答:

“我参加的前几场路演大多观众都是来看明星演员,我很愿意找到有人气的明星演员,让他们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看我的电影,但是又在电影中展现给观众展示演员们平时看不到的一面。首先是我有从94年合作至今的妆造团队,他们能很好的还原角色让明星有完全不同的样子。在现场拍摄没有必要一直拍几十条还在拍,拍不过就该剧本改到演员能拍好。在开拍前我也会找演员单独聊天,了解他们的秘密“,把演员的个人没有被发现的经历融进角色,这样即使不用过多指导也可以让演员发挥出他们新的一面。”

《投名状》的主题表达

《投名状》讲的不只是兄弟义气、人性选择,更深的是人物身陷的时代“困境”。编剧张冀说,商业片通常设置的是“障碍”,但文艺电影真正探讨的是“困境”。导演也对影片的表达做出解释:

“这个电影看起来是从讲人性的黑白灰出发,但是到最后都没有赢家。到最后小弟把大哥杀掉的时候其实决定权依旧不是在他手里,他们再怎么斗最终的命运还是掌握在更高的人手里。人是很渺小的,包括我们现在来看我们做的事情“

讲给青年电影人的话

陈可辛导演用自己的职业经历和观众分享了他的“导演”心得:

“因为我是作为香港导演,所以我可以说是在市场中长大,但是我一直都在框架中寻找我个人的表达。我经常告诉新人导演,讲自己想讲的故事,首先自己喜不喜欢自己的电影,自己都不喜欢别人怎么会喜欢。面对现在的电影市场,要找到自己和服务观众的平衡。”

“我还算是一个乐观的人,不乐观的话也不会做到今天。我每次一想到一个东西,我就觉得这个东西一定会好,有那种莫名其妙的自信。但是每次做之后,又觉得都焦头烂额,但是结果又冥冥中好像很走运。我们这次拍《酱园弄》,不停地说有电影之神就是他很眷顾我们,给到我们最好的结果,往往好多东西都能解决,无论过程有多困难但最后都能解决。”

这场“大师电影课”没有太多术语分析,也没有刻意制造的高深语调,更多是一种创作者在多年创作之后的坦白和沉淀。

从拍摄中的冒险与挣扎,到与演员之间的私密交流;从对市场的观察,到对表达方式的坚持,陈可辛与张冀用一部《投名状》打开了一个机会——不仅让观众重新回到影院,也让他们在银幕之外看见电影背后的真实思考。

陈可辛导演始终相信,电影不是孤立完成的,只有当观众走进影院、带着感受离开,电影才算真正完成。这或许就是一部影片多年后还能被重新讨论的意义所在。

编辑:沈笑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zunli8.com/entertainment/1750334438a22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