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电影,或者特定群体的电影之所以拍不好,是因为当代掌控主流话语权的导演们不愿意拍好,因为他们太喜欢往这些电影当中加料了,以至于拍出来的东西往往都背离了真实的初衷。但是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同类型的作品出现,进行了横向对比之后,以往的认知就有问题了,或许并不是一些导演们不愿意拍好,而是他们压根拍不好,拍不好的原因有很多,一来是他们不相信自己拍摄的内容,二来就是技术所限。但是他们拍不好,并不代表大家都拍不好,有的创作者就能拍好,而且拍的很好。
《冲锋》是一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本片着眼的角色是大众并不是太耳熟能详的战斗英雄——杨根思。杨根思也是战斗英雄,但是却并不如黄继光邱少云那样耳熟能详呢?因为杨根思是连长,是干部,而黄继光邱少云则是展示,这是我党一贯的宣传宗旨所限。本片作为一部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拍的就很好,而且是特别好。
《冲锋》主要讲述的是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随军参加战斗的故事,电影以杨根思为主线,分别为我们阐述了一部我军战争片该有的林林总总,包括为什么打仗,打仗要不要个人英雄主义,打仗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要怎样等等。跟以往的战争片不同的是,本片的思路类似于电视剧《功勋》中的《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以及去年的一部《特级英雄黄继光》这种类型的战争片才是真正的属于我军的战争片,而不是像很多著名导演拍摄的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包藏祸心的作品。
《冲锋》当中,对于杨根思是怎么刻画的?如果是一个著名导演,他自然是要从杨根思的光辉事迹开始,但是本片对于解放战争中就已经功成名就的杨根思并没有多少笔墨刻画,都是一笔带过,而对于杨根思最后的岁月则进行了重点刻画。这叫有所取舍,大家知道杨根思也是因为他是朝鲜战场上唯二的特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但是有别于黄继光,杨根思是一位连长,是一个干部,黄继光的成长可以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事的主线,但是同样的方式拍摄杨根思就差点意思。
因此,《冲锋》将重点放在了杨根思帮助别人成长的线路上,同一个连的的有稳重的老班长,由新战士王喜,而杨根思除了有连长应该有的魄力之外,他还需要配合指导员做好新战士的思想工作,充分让新战士意识到战争是什么?战争靠什么?战争守卫的是什么?这几点恰恰是很多国内著名导演拍摄的战争片所缺少的。
为什么说这几点很重要,因为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第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立国之战,其难度之大,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之多,全国上下民众们支持之大,时所罕见。这样一场在几天看来保住了我们国家几十年太平的战争绝不应该是很多著名导演拍摄的那样儿戏。本来舆论上我们是乏力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好作品出现,那么要不了多久,抗美援朝战争就会在这些著名导演的作品中,面目全非,这绝不是广大观众乃至所有国民愿意看到的。
而《冲锋》的可贵之处就是阐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这种阐述是自下而上的,有振奋人心的金句,“我们往前进一步,战火就离祖国远一步,毛主席说过,决定战争的是人,而不是武器”等等。当然,也有平实的句子“你打了这么多年仗,见过哪个残害百姓的军队打赢过”等等。这句话甚至可以在今天巴以冲突中对以色列军队说。
战争靠的是什么赢?不是靠谈恋爱,不是靠不怕死,不是靠武器强大,而是靠人,靠人心,靠信念,靠团结。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所有的战争当中,人民子弟兵们用血和泪总结出来的经验,这种经验如果不能得到彰显,而只是强调不怕死,敢于牺牲。那么这绝对是对于人民子弟兵的污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是人民子弟兵,不是因为他们口号喊得震天响,在战争中不怕死,而是因为他们有党的思想坚强领导,自己坚定的信念,他们是真正为了保护自己身后的人民,真正的与自己身后的人民融为一体,他们来自于人民且最终幻化为人民坚强的后盾。如果一部战争片不能找到这个核心,那就不能凸显人民子弟兵,也无法完成人民子弟兵与别的军队的明显区分。
如果一个导演不能找到这个核心来拍摄战争片,那么这个导演显然不仅仅是包藏祸心了,或许是单纯的能力问题,他不是不愿意,而是真的拍不出。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