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注 电 影 派,和 片 荒 说 拜 拜
电影派
Vol.4275
大家好,我是派爷。
姜文最近官宣了自己的新作片名,《你行!你上!》,透着一股子他历来桀骜不驯的气魄,不知道是因何原因,这部原定《英雄出少年》的电影改成了如今这个标题。
不过今天派爷想聊的并不是这部电影,也不是姜文,而是——
“你行!你上!”。
说起来,这个网络热门梗词的出现,还真是因为电影。
前几年电影行业十分景气,但也泥沙俱下的当口,有许多质量不尽人意的作品,屡屡遭到了当年许多用户和评论员的批判。
于是,这些作品的主创们下场对线,眼看吵是吵不过,作品的票房和口碑又不断下探,气不过的主创们,只能丢下一句:你行!你上!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大家都懂:因为我(主创)行,所以我拍了这部电影;而你们这些在场下议论纷纷说我不行的,你们就没机会上(拍电影)。因此,你们不行(不会拍电影),所以你们无权对我、对我的电影指手画脚。
经常思维混乱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不仔细思考,这句话的反问逻辑,似乎是成立的。我行,所以我能上;你不行,所以你不能上。
能力,和机会是匹配的。
不过,这届网友没那么好骗了。谁都会两手信息检索,谁都知道些人肉科技。
比如,娱乐圈的小明星大明星们,都喜欢别人说他们行。
翟天临逢人就说自己是北影毕业的博士,想方设法地证明自己的演技高超,源于自己在学术方面的潜心钻研。
然后直播说自己不知道知网是啥,这可真行。
于是有人从知网下载了他的学位论文,让大家都知道了翟的学术到底行不行,顺带给知网出了口气(哼,叫你不认识我?!现在我给你点颜色瞧瞧!)
有些人,可能是很行,也上了,于是,就不太在乎当初是怎么上的了。
比如那个承认自己不会游泳的“北大才女”,人家当年就有可以给高考加分的游泳运动员证。
证怎么来的?别问,也经不起问。
仝卓,唱歌挺行的一小伙子,然后直播时说自己高考时把往届生改成了应届生。
仝卓唱歌行不行,跟这个改动有关么?我看是关系不大。
但是,他上了,另外一个可能唱歌也很行的人,是不是就没法上了?极有可能。
好比前面那位,人最终是凭真分数上了北大,没用那个证加分。
但是,她跟仝卓一样,还是给自己保留了“万一不行,也能上”的机会。
(此处应该配个张家辉老师的图:你有的选,那我呢?.jpg)
而且这个行业还有个非常滑稽的现象:一个人真的行了,就得想方设法让你上。
比如易烊千玺,人这业务能力,没得说吧?
他想进某个国字头演艺单位,OK,能开的绿灯都给你开上,你就上吧。
可这个上不上,不是某个单位某些人定的,是有公开考试标准的。
民意汹涌之下,易烊千玺最终放弃。
他行么?他肯定行。
他能上么?他肯定能上。
那可以因为他行就让他上么?不一定可以。
因为这个上的标准,既然是公正公开的,那就按照公开标准来决定。
而不是你A行B上,两套标准。
这届网友在乎的,不是你行不行,而是为什么你上?
乃至于,很多以前成立的叙事,现在不灵验了。
哈佛女孩蒋小姐,放二十年前,妥妥的正能量代表,靠天分才情走入世界最高等学府;
内蒙女孩那尔那茜也是,勤工俭学欧洲留学,刻苦训练拿到了重要角色,为内娱带来一阵新鲜的生命力;
可网友不关心你行不行了,网友关心的是:你爹的绿发会有没有打招呼,你妈的(不是脏话)定向委培有没有用手段;
哪怕派爷觉得,蒋小姐的学术能力和学业积分,肯定都秒杀985毕业的我;
哪怕上戏的定向委培政策下,那尔那茜的高考成绩,依然是正常水准的录取线(大家可以去查下那几年的上戏艺考分数线和定向委培分数线,真心差别不大,一两百分都能上的程度);
可现在的问题是,网友们的三观已经被刷新得产生肌肉记忆了,第一反应就是:你是很行,但为什么你上?
聚光灯下的内娱明星们,的确承担了许多暗流下的原罪。
值么?挺不值的。
但,这就是代价。
你是很行,但为什么你才能上?
毕竟还有很多不行的董小姐、黄小姐,也上了。
最后,再拿姜文老师来扣个题——
公平,还TMD是公平!